如何帮政府圆了“房价调控”这个谎


记得有个相声,因为甲拿了乙的好处,必须将乙说的话证明是真话,后来乙说了,风太大把井都刮到墙外了,甲明知道这是胡说八道,但是必须为他圆谎呀,只好说那墙是篱笆墙,风大把篱笆墙吹到房子跟前了,这样井就跑到墙外了。

其实目前“房价调控”也是如此,政府表示了决心,媒体跟着煽风点火,老百姓在热切期盼,动用了土地、规划、金融、建筑管理、市场营销、物业管理、税收等手段,从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等方面措施入手,对房地产行业、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控、规范。但实际上愈调愈乱、愈打愈高。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显示调控效果,向社会公布房价走低的消息,但谎言很快被事实戳穿。政府太尴尬了,开发商太难受了,消费者太困惑了,长此以往政府的公信力何在,房地产行业该怎么办?

事已至此,把政府晾到哪儿也不够仁义,把房地产行业僵到这个地步也不够江湖,让消费者空等也不人道,俺斗胆说几句,看能否替政府圆圆谎。

实际上我们的政府对房价“太认真了”,从按劳分配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小康社会,社会在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在住房方面,中国人并不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住房问题本身就不是社会问题,大家为了追求较为奢华、舒适的生活质量才去买房子,房屋问题不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公平。聂梅生阿姨说:我国住房持有率达到了80%左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6平方米,这一数字居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中国香港城市居民住房面积是7.1平方米,日本是15.8平方米,低于中国内地的人均住宅面积。,其实要真的解决住房条件,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应该先从香港做起,给香港人民把人均住房面积提高起来,使香港尽快达到大陆上世纪90年代水平。所以,我们的政府很爱人民,处处为人民操心,把国民经济非主流矛盾扩大化,属于出力不讨好,但其用心良苦。这一点是值得全国人民理解,各国政府尊敬的。

对调控能力的认识“太天真了”,其实对房地产的调控从1992年海南房地产泡沫就开始了,年年调控,月月规范。但是随着市场体制的健全,开发商实力的增强,依法行政的政府行为的确立,消费者消费理念的升级,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小了。在这场行政手段与市场经济规律的PK面前行政行为完败。大家都按政府的要求进行土地、规划、建设、融资、销售,但是房价亦然在上升。表面上看是政府调控失败,实际上一方面是行业规范了,另一方面政府并没有恼羞成怒,以行政手段强行干预房地产市场。从这一点说,政府是成熟了,依法行政的施政策略是实现了,所以,一个面对现实的政府难道不可爱吗,一个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政府难道不可爱吗?我为之鼓掌。

对房地产行业的认知“太叫真了”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房价高吗?对此,我的理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没有卖不出去的房子,只有卖不出去的价格,存在就是真理,有人买就是一个价值的体现,还有就是买房人的资金沉淀到银行,拿国家的利息还不如到流通环节,为房地产上下游的37个行业创造利润与就业,再就是有钱人买了好房子,原有的房子就可能转入二手房市场,也为另一个阶层提供了房源。总之高房价的销售是周逾与黄盖的关系,利国利民,没有必要为黄盖抱屈。另一个问题是暴利问题,对此,首先是房地产行业在土地运作阶段实际上是在经营城市,充实地方财政,改善城市面貌。所以对城市建设功劳很大,其次是带动相关产业,再次是促进就业。所以说,房地产是一个对社会贡献巨大的行业;另外,国家有健全的税收政策,房地产全行业投资利润率也就是10%左右,是一个社会公平利润。我认为暴利的说法不确切。总之,高房价不应该太在意,暴利实际上在税收健全的如今,国家仍然拿大头。所以,用平常心看待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民主政府的姿态。

综上所述,我认为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是很成功的,这是一个业内人士的观点。但是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如易宪容之类的专家门,仅仅在北京三环上兜了几圈,既不具备专业知识,又没有数据积累,危言耸听,混淆视听,以其险恶用心,唱衰我们的政府,甚至说政府是经济弱势政府,政府不具备经济管理能力,抹黑政府,其心可株。如果政府按照他们所说以行政手段打压房地产,出台什么物业持有税、取消住房预售政策等,将可能给国家、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再就是拜托媒体有点专业精神好不好,跟风炒作,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其实本来想站在圆谎的角度说几句,但是,越说越真,越说越振振有辞。算是实话实说,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