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往往最能说明问题。
在A股市场融资额方面,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A股上半年融资超过1900亿元,为去年同期的4.2倍。其中,今年上半年共有40多家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发行,共融资1230多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发行规模的75%。
证券市场本来就是一个资源配置的场所,资源配置亦是其三大功能之一。如果融资功能出现萎缩,则至少说明市场存在着某种问题。今年上半年融资额数倍增长,无论是对融资的上市公司还是整个市场来讲,应该说都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
从当初的“老八股”,到目前的千余家上市公司,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是上市公司规模的不断壮大,而单家上市公司的融资额也呈现出走高的趋势。以往一家上市公司首发时融资上十亿已经是大数目了,如今数百亿的融资规模却不在少数。
事实上,市场的融资规模折射出市场的发展轨迹。只有市场的容量大了,才能容纳像中行、工行等超级航母,这些超级航母也才能平稳地上市,并进而为牛市行情的上涨提供“动力”。
今年上半年融资额的增长,反映出股市融资功能的提升。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为了股改的顺利进行,中国证监会自2005年启动股改后便暂停了新股IPO与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去年5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标志着市场融资闸门的再次洞开。继申能股份定向增发成为新老划断后第一家再融资上市公司之后,“新老划断第一股”中工国际的闪亮登场,又拉开了新股发行的大幕。此后,源源不断的新股上市如同过江之鲫。
应该看到,去年由于前几个月时间市场融资的暂停,在时间上与今年没有可比性。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融资额的增长,是在一个完整的半年里完成的,而去年则不到两个月。但即使是扣除时间上的影响,从月平均融资额来说,今年同样要高于去年同期。
其二,牛市行情的火爆,对“助推”融资功不可没。这不仅被A股市场一次次地证明,并且还将一直延续下去。纵观中国股市短暂的历史,每一次牛市行情的展开,均是上市公司大发新股的最佳时期。并且,由于牛市效应,股价的上涨,从某种程度上也导致新股发行价格的提高,相对而言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融资额。
创造了中国股市“天价”发行市盈率的中国远洋就是很好的例证。中国远洋IPO时发行市盈率为98.67倍,发行价格为8.48元,首发178386.74万股,实际募集资金151.27亿元。如果按照今年新股IPO的平均市盈率29.6倍发行,在发行数量不变的前提下,则中国远洋从市场中募集资金不会超过46亿元。显然,正是因为牛市的因素,才成为中国远洋高价发行的理由,而中国远洋也“不负众望”一口气多“圈”了百余亿,同时也为股市融资功能的发挥作出了“贡献”。
其三,一些“大块头”的加盟也为融资额的增长添加了筹码。中国平安、交通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远洋等大盘蓝筹股,哪一家都堪称是“重量级”的。动辄几十亿、上百亿的规模,相比于去年同期的数亿募集额度,其份量自然要重得多。
当然,对上半年上市公司的融资状况进行肯定的同时,也有值得关注的地方。一是发行市盈率呈步步高升之势,二是某些上市公司的融资饥渴症似乎又发作了,如去年定向增发,今年又搞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并不少。这无形中让市场意识到,中国股市是否又回到了曾经的“圈钱”时代?笔者以为,此类现象应引起监管层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