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电话采访蔡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生态?
本报记者 李军慧 北京报道
国际经济学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资本一般都是向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去集中,而远离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
新加坡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就开始培育和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将自己定位在建立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现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均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领头羊。新加坡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它自身的金融环境。
对城市来讲,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融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生态就是竞争力。”
可喜的是,已经有许多城市像远在西北的兰州一样试图打造金融生态的“碧水蓝天”。在我们大力提倡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金融生态呢?
黄土地上的“碧水蓝天”
兰州是坐落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曾是著名的“茶马互市”和商埠重镇。
穿城而过的浑浊的黄河,阳光照射下黄土高原的黄色褶皱,都显示出兰州厚重而苍凉的色彩。然而兰州却立志改变“颜色”,在广袤的西部天空下,打造出金融生态的“碧水蓝天”。
对于兰州这样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来说,由于经济环境差、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等情况,金融生态的建设更是迫在眉睫。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流入的重要渠道,而且是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牵头建设兰州金融生态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兰州中支重视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理论支持;运用有效手段切实推进信贷诚信体系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
种种举措使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兰州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在一步步形成。
兰州中支的长期规划明确描绘了兰州的金融生态蓝图:经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明显增强,法制健全,信用秩序良好,信用管理中介事业比较发达,市场机制完善,企业经营活力显著增强,银企关系实现良性互动,融资渠道通畅,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聚集和吸引能力明显增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生态?
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意识到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大连、温州、厦门、宁波等城市的超常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培育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够得到良性循环。
在我们大力提倡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时候,到底什么样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我们需要的呢?
在重庆从事金融投资的商人蔡律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是适合本地的金融环境。“好比手机,我在重庆用的手机拿到香港就不能充电,充电器规格不一样。”蔡律打比方说,“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一样,新加坡、香港的成功固然有借鉴意义,但我们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而且很可能每个城市之间也不一样。”
“当然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应该是法制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可以形成一个真正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蔡律强调,“还有就是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是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共参与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社科院发布金融研究所的《中国金融生态调查报告》则认为,在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中,城市法治环境、地区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金融部门独立性和诚信文化等5项,是影响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因素,贡献合计达75%。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从政府做起,良好的法治环境是金融生态得以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市场结构优化,经济体抗击冲击力的能力强,系统性金融风险概率低;更少的管制、更自由的竞争和更低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商业诚信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独立性。
金融生态的最先提出者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他的理解中金融生态就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周小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描述出他理想中的金融生态: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与国际接轨;企业客户的市场化改革程度高,良好的金融生态不能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还要改进银行的客户方;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评级机构等金融中介机构的服务和诚信水平良好。
无论商人、研究者、政府官员,在关于良好金融生态的描述中,除了法制外都强调了诚信体系的建立。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建立、培育和打造诚信国家、诚信城市、诚信机制、诚信体系、诚信企业、诚信公民等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繁荣、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http://www.jrj.com2007年08月18日05:11华夏时报)
什么是金融生态?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经济学辞典中很难找到类似术语。平常所称生态环境,主要是生物学上的概念,系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并间接地、潜在地、长期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依照这样的表述,一般事物的生态包含了系统内以及系统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有机链。如果把金融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那么,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通常讲的金融生态环境就是指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规避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影响金融生态的要素: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考察,大体可归纳为体制性、基础性、环境性三类因素。
金融生态是指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抽象,本质反映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金融生态理论的提出的主要诱因是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失衡。这一状态如果不果断地加以改变,将威胁金融业的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金融生态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①金融生态的概念和内涵把握不准。众说纷纭的金融生态的概念迷失了金融生态理论的方向性和金融生态实践的准确性,使宏观部门无从着手,微观部门无所适从;②金融生态的基本原理不清。很多人对金融生态、金融环境、金融机制、金融规律在运用中相互串用,导致金融生态的目标不清,渠道不明,容易变成一个大杂烩。③保护金融生态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清,对金融生态的状态评价没有标准,使具体调研和考察依据不明。④由于对金融生态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缺少认识和理解,很多人对金融生态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甚至有人认为是一种炒作和赶潮流。
自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3年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以后,引发了金融经济界广泛的讨论。
周小川说,改善金融生态好比是“化学变化”,不过不是金融机构内部的“化学变化”。这一“化学变化”发生得不会非常快,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来实现的。如果把中行和建行的财务重组看作是“物理变化”,那么两家银行公司治理的变化可以认为是“化学变化”。他认为,金融生态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因此改善金融生态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在法律体系中,《破产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贷款人能否运用最后手段,使破产起诉成为制约借款人最终底线;二是要加快企业客户包括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三是要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信用数据的积累;四是要提高会计、审计和信息披露等标准;五是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等等。
韩平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又包括了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业、金融产品,通过资金链条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韩平说:“金融生态是一个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和逐步完善的系统”。
清华大学教授宁逢明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能够有力地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良好的信用环境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公司治理的完善,另一个就是政府对于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不再采取强烈干预。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变不能靠银行来进行,银行只能解决自己的公司治理问题,只能解决自己的风险管理问题,只能解决自己的金融创新问题。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来推进。我们制定了很多严格严密的制度,但是执行得并不好。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得制度有效运行,而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中国的银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精英学者们就创造了“金融生态”这一新词汇,它的通俗解释就是:金融结构和金融活动所面临的由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体制条件、政策约束、微观基础、法律法规、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环境条件。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经营效果、绩效评价有着各种各样的牵制和影响。
苏宁认为,“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它不是指金融业内部的运作,而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穆怀鹏认为,对金融市场而言,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它包括了法律制度环境、公众风险意识、中介服务体系、市场信用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等内容。良好的金融生态,对于推动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金融生态的概念和内涵的讨论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是来源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经济学的思想。一种是“环境观”,这一观点来自于早期的生态经济学观点;二是“结合观”,认为金融生态是金融与生态的结合,这种观点来自于那种认为生态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边缘学科的观点;三是“仿生观”,这一观点来自于生态经济学是借鉴生态学的观点;四是“经济生态观”,这种观点认为金融本身就是一种生态,这种观点基于经济生态学,或者说经济演化理论。
科学的金融生态概念及意义
综合和归纳以上观点,结合金融生态提出的背景和意义,金融生态的科学定义是:金融生态是指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抽象,本质反映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
首先,金融生态是一种价值关系,反映金融业运行的内在的价值规律。价值理论是一切经济理论的基础,离开价值理论,金融生态理论将成为无本之木。以价值关系定义的金融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金融生态的价值关系是有机的,具有有机体所固有的金融生态特征。
有机的价值关系,反映了金融生态的分析视角,分析价值关系可以从劳动的视角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实用的视角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成本要素的视角分析。但是金融生态恰恰要求从生态的视角进行分析,这就增加了分析的难度。这个难度就是金融生态理论的核心困难。
金融生态的价值关系具有有机的特征。它揭示了金融业发展是一种“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学习”的自发秩序,以自由市场的规律为基础的市场秩序是金融生态的基础秩序,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对金融生态有很强的解释力。
第三、金融生态理论揭示了金融业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自然空间表现为金融内外部要素的生态关系,在社会空间揭示信息欠缺的情况下,金融内外部要素的价值关系,在市场空间反映内外部要素的市场经济关系。而且这三个不同层次之间的转化关系显的更加重要。金融生态的价值关系不但包括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因素,金融生态的分析目标函数是价值最大化,因此,凡是能影响金融业价值的要素都应考虑在内。
第四,金融生态是指对金融的生态特征与规律的系统性抽象。
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中的问题是当前各种金融问题的根本原因。对于当前的金融问题,人们经常从一些表面化的方面进行观察和研究,这种分析方法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金融领域暴露的很多问题是由于金融运行的生态机制被人为破坏,其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信用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作为金融市场运行的微观细胞的金融企业,存在产权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蔡律 2007年8月18日
本报记者 李军慧 北京报道
国际经济学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资本一般都是向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去集中,而远离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
新加坡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就开始培育和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将自己定位在建立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现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均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领头羊。新加坡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它自身的金融环境。
对城市来讲,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融资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生态就是竞争力。”
可喜的是,已经有许多城市像远在西北的兰州一样试图打造金融生态的“碧水蓝天”。在我们大力提倡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金融生态呢?
黄土地上的“碧水蓝天”
兰州是坐落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曾是著名的“茶马互市”和商埠重镇。
穿城而过的浑浊的黄河,阳光照射下黄土高原的黄色褶皱,都显示出兰州厚重而苍凉的色彩。然而兰州却立志改变“颜色”,在广袤的西部天空下,打造出金融生态的“碧水蓝天”。
对于兰州这样处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城市来说,由于经济环境差、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等情况,金融生态的建设更是迫在眉睫。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改善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流入的重要渠道,而且是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牵头建设兰州金融生态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兰州中支重视舆论宣传引导,营造出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理论支持;运用有效手段切实推进信贷诚信体系建设;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
种种举措使金融机构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兰州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在一步步形成。
兰州中支的长期规划明确描绘了兰州的金融生态蓝图:经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社会的诚信意识明显增强,法制健全,信用秩序良好,信用管理中介事业比较发达,市场机制完善,企业经营活力显著增强,银企关系实现良性互动,融资渠道通畅,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高,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资金的聚集和吸引能力明显增强。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金融生态?
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意识到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性,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北京、香港、上海、深圳、大连、温州、厦门、宁波等城市的超常规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培育了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经济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才能够得到良性循环。
在我们大力提倡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时候,到底什么样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我们需要的呢?
在重庆从事金融投资的商人蔡律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是适合本地的金融环境。“好比手机,我在重庆用的手机拿到香港就不能充电,充电器规格不一样。”蔡律打比方说,“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也是一样,新加坡、香港的成功固然有借鉴意义,但我们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结合我们本地的实际情况,而且很可能每个城市之间也不一样。”
“当然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应该是法制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可以形成一个真正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蔡律强调,“还有就是完善的社会诚信体系。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是由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共参与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社科院发布金融研究所的《中国金融生态调查报告》则认为,在对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中,城市法治环境、地区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金融部门独立性和诚信文化等5项,是影响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的最重要因素,贡献合计达75%。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认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从政府做起,良好的法治环境是金融生态得以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市场结构优化,经济体抗击冲击力的能力强,系统性金融风险概率低;更少的管制、更自由的竞争和更低地方保护主义倾向,商业诚信的建立和金融机构的独立性。
金融生态的最先提出者是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他的理解中金融生态就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周小川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描述出他理想中的金融生态: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与国际接轨;企业客户的市场化改革程度高,良好的金融生态不能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还要改进银行的客户方;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评级机构等金融中介机构的服务和诚信水平良好。
无论商人、研究者、政府官员,在关于良好金融生态的描述中,除了法制外都强调了诚信体系的建立。中国金融研究院院长何世红认为,建立、培育和打造诚信国家、诚信城市、诚信机制、诚信体系、诚信企业、诚信公民等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繁荣、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http://www.jrj.com2007年08月18日05:11华夏时报)
什么是金融生态?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经济学辞典中很难找到类似术语。平常所称生态环境,主要是生物学上的概念,系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并间接地、潜在地、长期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依照这样的表述,一般事物的生态包含了系统内以及系统间各种关系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有机链。如果把金融看作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子系统,那么,金融生态就是由金融子系统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系统所组成的生态链,这个生态链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通常讲的金融生态环境就是指金融机构所处的微观层面的外部金融环境,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规避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影响金融生态的要素:从社会经济系统角度考察,大体可归纳为体制性、基础性、环境性三类因素。
金融生态是指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抽象,本质反映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金融生态理论的提出的主要诱因是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恶化,金融生态系统失衡。这一状态如果不果断地加以改变,将威胁金融业的稳定,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金融生态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①金融生态的概念和内涵把握不准。众说纷纭的金融生态的概念迷失了金融生态理论的方向性和金融生态实践的准确性,使宏观部门无从着手,微观部门无所适从;②金融生态的基本原理不清。很多人对金融生态、金融环境、金融机制、金融规律在运用中相互串用,导致金融生态的目标不清,渠道不明,容易变成一个大杂烩。③保护金融生态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清,对金融生态的状态评价没有标准,使具体调研和考察依据不明。④由于对金融生态的科学性和前瞻性缺少认识和理解,很多人对金融生态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甚至有人认为是一种炒作和赶潮流。
自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3年提出金融生态的概念以后,引发了金融经济界广泛的讨论。
周小川说,改善金融生态好比是“化学变化”,不过不是金融机构内部的“化学变化”。这一“化学变化”发生得不会非常快,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来实现的。如果把中行和建行的财务重组看作是“物理变化”,那么两家银行公司治理的变化可以认为是“化学变化”。他认为,金融生态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因此改善金融生态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要建立良好的法律和执法体系,在法律体系中,《破产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贷款人能否运用最后手段,使破产起诉成为制约借款人最终底线;二是要加快企业客户包括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三是要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信用数据的积累;四是要提高会计、审计和信息披露等标准;五是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等等。
韩平认为,金融生态是指影响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既包括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的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因素,又包括了金融体系内部各要素,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业、金融产品,通过资金链条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韩平说:“金融生态是一个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金融生态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和逐步完善的系统”。
清华大学教授宁逢明认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能够有力地支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良好的信用环境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公司治理的完善,另一个就是政府对于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不再采取强烈干预。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变不能靠银行来进行,银行只能解决自己的公司治理问题,只能解决自己的风险管理问题,只能解决自己的金融创新问题。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政府和整个社会来推进。我们制定了很多严格严密的制度,但是执行得并不好。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得制度有效运行,而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中国的银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的精英学者们就创造了“金融生态”这一新词汇,它的通俗解释就是:金融结构和金融活动所面临的由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体制条件、政策约束、微观基础、法律法规、传统习惯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环境条件。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环境条件对金融机构的业务行为、经营效果、绩效评价有着各种各样的牵制和影响。
苏宁认为,“金融生态”是一个比喻,它不是指金融业内部的运作,而是借用生态学的概念,来比喻金融业运行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等。
穆怀鹏认为,对金融市场而言,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它包括了法律制度环境、公众风险意识、中介服务体系、市场信用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等内容。良好的金融生态,对于推动金融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于金融生态的概念和内涵的讨论虽然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是来源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经济学的思想。一种是“环境观”,这一观点来自于早期的生态经济学观点;二是“结合观”,认为金融生态是金融与生态的结合,这种观点来自于那种认为生态经济学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的边缘学科的观点;三是“仿生观”,这一观点来自于生态经济学是借鉴生态学的观点;四是“经济生态观”,这种观点认为金融本身就是一种生态,这种观点基于经济生态学,或者说经济演化理论。
科学的金融生态概念及意义
综合和归纳以上观点,结合金融生态提出的背景和意义,金融生态的科学定义是:金融生态是指对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的系统性抽象,本质反映金融内外部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的价值关系。
首先,金融生态是一种价值关系,反映金融业运行的内在的价值规律。价值理论是一切经济理论的基础,离开价值理论,金融生态理论将成为无本之木。以价值关系定义的金融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金融生态的价值关系是有机的,具有有机体所固有的金融生态特征。
有机的价值关系,反映了金融生态的分析视角,分析价值关系可以从劳动的视角进行分析,也可以从实用的视角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成本要素的视角分析。但是金融生态恰恰要求从生态的视角进行分析,这就增加了分析的难度。这个难度就是金融生态理论的核心困难。
金融生态的价值关系具有有机的特征。它揭示了金融业发展是一种“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学习”的自发秩序,以自由市场的规律为基础的市场秩序是金融生态的基础秩序,西方主流经济学思想对金融生态有很强的解释力。
第三、金融生态理论揭示了金融业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自然空间表现为金融内外部要素的生态关系,在社会空间揭示信息欠缺的情况下,金融内外部要素的价值关系,在市场空间反映内外部要素的市场经济关系。而且这三个不同层次之间的转化关系显的更加重要。金融生态的价值关系不但包括内部因素,也包括外部因素,金融生态的分析目标函数是价值最大化,因此,凡是能影响金融业价值的要素都应考虑在内。
第四,金融生态是指对金融的生态特征与规律的系统性抽象。
金融的生态特征和规律中的问题是当前各种金融问题的根本原因。对于当前的金融问题,人们经常从一些表面化的方面进行观察和研究,这种分析方法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和本质。金融领域暴露的很多问题是由于金融运行的生态机制被人为破坏,其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信用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还没有建立起来,作为金融市场运行的微观细胞的金融企业,存在产权不明、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等问题。
蔡律 2007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