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果真是一个宏观调控年。
今年2月16日,央行决定从2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当天下午某网站连线笔者时,笔者曾指出,今年很可能就是一个调控年。至少到目前为止,“调控年”的说法还是成立的。
三次加息、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些都是在短短的七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的。无论是调控的密度还是其幅度都是前所未有的。3月18日、5月19日、7月20日,三次加息,时间间隔在2个月左右;1月15日、2月25日、4月16日、5月15日、6月5日、8月15日,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时间上也显得非常的密集。特别是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与上次加息与调减利息税相距只有10天,实属罕见。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GDP在二季度达到近年来罕见的11.9%的高增速,上半年增速则达到11.5%。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2%,其中6月份涨幅更是高达4.4%,连续4个月达到或超过3%。即使是考虑到加息与调减利息税的因素,银行实际利率仍然为负乃不争的事实。
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新增2.54万亿元,已接近去年全年实际新增贷款额的八成。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长过快已成央行的一块“心病”。对于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表示,是为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信贷过快增长。
或许央行的本意是为了“抑制信贷过快增长”,但其对股市的影响却不能仍用老思维对待之。
昨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消息公布后,诸多市场人士均认为对市场的影响有限或基本上没有影响,如此的武断,笔者以为还是值得商榷的。
必须注意的是,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出乎市场的意料的。因为在7月20日,鉴于宏观经济存在由过快转变为过热的风险,加息与调减利息税的调控政策就已经出台。而市场上也认为,在此利空出来后,市场在短期内将不会再度遭遇利空,但事实上是人算不如天算。
股票市场上,自“5.30”暴跌之后,成交量与日开户数呈递减趋势,反映出的是投资者信心的受挫,而股指也是萎靡不振。但在7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的当天,沪深大盘均出现大幅上涨,其后竟然一发不可收拾。从7月20日到昨天,七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便大涨了五百余点,并突破前期高点4335点创出4450点的新高。
此次的创出新高与5月份有所不同。5月份时的4335点主要是由于低价股题材股的上涨造成的,而4450点的新高,更多的是由于权重权、高价股的贡献。尽管如此,投资者仍然还需保持足够的警惕。
其一,宏观面趋紧。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指出,要坚持把遏制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说,宏观调控将是今后的主基调。相关部门采取的调控措施,不可能不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继而会波及到个股的估值水平。尽管截止目前为止,上市公司的中报还算令人满意,但宏观调控的滞后效应必将体现出来。
其二,这一轮上涨,成交量并未放出,呈现出量缩价升的格局。虽然有券商等机构认为是筹码锁定性良好的原故,但如果反过来讲,没有成交量作为基础,至少股市的上涨是不踏实的。之所以“筹码锁定性良好”,主要是由于权重股、高价股基本上都是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重仓股,股价高高在上,市场的跟风盘较少,机构投资者很难兑现手中的筹码。唯有创造出财富效应才能吸引跟风盘,从而达到派发筹码的目的。因此,个人认为,股指的上涨,带有明显的诱多色彩。
其三,前期的调整印花税、基金券商QDII开闸、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红筹股回归等政策,均是监管层向市场发出的信号——不希望市场暴涨,也不希望市场出现暴跌。此次七个交易日,上涨500余点,速度确实快了点。前几次加息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均有打压市场的意味,笔者以为本次同样不能例外。
当前股指处于高位,市场人气也日益恢复,但投资者不要忘了,无论牛市还是熊市,控制风险永远应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