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有娀氏部落。契是帝喾次妃的儿子,因帮助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商地,赐姓子,是商的始祖。弃是周之祖,他的母亲是帝喾正妃,被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姓姬,是有邰氏首领。禹名叫文命,是鲧的儿子,舜死后继位。大业生子女华,女华生子皋陶,皋陶生子伯益。皋陶在尧时就担任掌管刑狱的大理,被禹举为帝位继承人,后病死,禹又举皋陶长子伯益为继承人,同时让儿子启参与治理国家。禹死,启继位,建立夏朝。
自契至汤经历十四代,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汤)。商君汤名履,子姓,又名天乙,夏朝末代帝桀无道,兴兵讨伐。桀被抓获后流放到湖巢并最终死在那里,汤封了夏的后代。商灭夏后,有邰氏与夏人向西北逃到敦煌并在这儿分开,在不窋的带领下抵达甘肃省庆阳。不窋十二代孙古公亶父继位,戎狄的薰育族来侵扰,古公带领家众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翻越梁山,到岐山脚下居住。
古公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妃子太姜生小儿子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生下昌。太伯、虞仲逃到南方荆、蛮之地,把王位让给季历,商王赐婚于任姓女子,这就是文王母亲太任。季历被商王所杀,长子周文王昌继位。文王之子武王灭商,封神农氏后代于焦国,封黄帝后代于祝国,封尧帝后代于蓟,封禹后代于杞。把姜尚封在营丘,国号齐。把弟弟周公旦封在曲阜,国号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弟文王第三子叔鲜于管,封弟弟文王第五子叔度于蔡。
把比干墓所在地朝歌(河南卫辉北)赐其后裔,世代相传居住于此,以王为姓,后更名为汲郡(今河南卫辉、汲县一带),被称为汲郡王氏,随着时间推移,这支王姓迁往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河北定县、行唐、山东掖县、山西临猗等地。
舜的后人妫满被封于陈(河南开封东),妫满去世后,谥曰胡公,亦称胡公满,后裔以胡为姓。妫满十世孙妫完,即陈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因事逃到齐国,被齐桓公任命为工正,他以原国名陈为姓。此外,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陈完五世孙陈桓子,仕齐为大夫,食邑于田,遂改姓田。
田完的五世孙无宇,次子田书,为齐国大夫,因有功被齐景公赐姓孙。后来齐国内乱,孙书的后人出奔吴国。吴将孙武,其后也。是为山东孙氏。田完传至七世孙田常时,已完全控制齐国政权。田常之孙田和废掉齐君自立,于是姜姓齐国变成了田氏齐国。后齐为秦所灭,田齐家族被迁到河南共地(河南辉县),齐王田建有三个儿子:升、桓、轸。升的儿子名安,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刘邦取代项羽后,失去王位,其后裔为纪念先祖以王为姓,号曰元城王氏,王莽是其后裔,魏晋以后,北海、陈留王氏,也都是他的后裔。齐王建的次子田桓,其后裔亦改姓王。三子田轸徙居陈国故地颖川,故复姓为陈。
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有个儿子名叫通,字季达,受封于平原县陆乡(今山东平原县陆乡),是为陆姓。西汉时,丞相田千秋以年老特准乘车出入,时人谓之车丞相,子孙因以为氏,是为车姓。相传,舜因生在姚墟(今山西永济)而得姚姓,禹封舜的儿子商均于虞,其后裔遂以虞为氏。妫满的裔孙名诸,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为姓,是为爰姓,春秋时为陈国上卿。由于爰与袁同音,所以后来子孙便以袁为姓。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由陈、田、王、姚、虞、胡、袁、孙、车、陆等十姓组成。
卫国是周武王弟弟康叔所建,大约在今天黄河流域河南、河北一带,这一支孟姓的始祖是卫灵公之兄孟絷,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孟。卫康叔九世孙惠孙有个孙子乙,字伍仲,以祖父字改姓孙。宋国第十一位君主,有子名钩,为宋国司空,其子孙以谥号戴为姓。微子启传至子君偃,被齐湣王与魏、楚三国所灭。微子启经仲思衍、宋公稽、丁公申、涓公共、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传至孔子。
孔父嘉是宋国宗室,因为距离宋国始祖超过五代,改姓孔。后孔父嘉被华父督杀害,防叔畏惧华氏的逼迫奔至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当过鲁国武士,做过地方官陬邑宰。孔子是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汉成帝封孔子的后代为殷绍嘉侯,以奉汤祀。后进位公爵,割百里地建国。汉光武帝又诏为汉宾,在三公上。孔子有个学生叫高柴,高柴的孙子以柴为姓,世代相传。
管叔死后,后代就以其封地改姓管。蔡叔被放逐后,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儿子胡于蔡,称蔡仲。春秋时,因受楚国逼迫,多次迁移。蔡平侯迁新蔡(今属河南)为上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台)为下蔡,六百多年后被楚国攻灭,子孙以蔡为姓。周公旦第三子伯龄被封在蒋,建立蒋国。蒋国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淮滨县城东南,后被楚国所灭,子孙就以国名改姓蒋。
周武王封叔郑于毛地(今陕西岐山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毛伯郑在周成王时担任司空,又被称为毛公,后代就以毛为姓。秦汉以后,毛姓在西河、荥阳形成望族,后来逐渐遍布全国各地。公元1737年,湖南韶山《毛氏族谱》曰:“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弟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毛亨、毛苌注诗诂,西河遗派,固深且远矣。汉、晋、唐、宋迄明,莫不代有伟人”。元朝末年,毛公后裔毛太华由吉州龙城今江西省吉水县迁云南澜沧卫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娶妻王氏,生八子。
明洪武年间,毛太华因军功携妻与长子、四子移居湖南湘乡北门外绯紫桥,后世子孙又迁居湘潭三十九都(今湖南韶山)。距毛太华由滇迁韶三百多年后,毛家子孙在韶山冲引凤山下建有毛氏宗祠,这是韶山毛家总祠堂。清朝,毛姓已成韶山大族,分列毛震公、毛鉴公、毛琛公、毛瑺公等五房,各建支祠。毛泽东是毛太华第二十代孙,滴水洞下的毛震公祠,是毛泽东祖上修的祠堂,建自于乾隆初,居韶山黄田坳下,毛震公后裔世居其祠堂附近的东茅塘。1878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迁居韶山嘴对面的上屋场。
武王死,太子诵继位为成王,周公主持国事,管叔、蔡叔等联合武庚叛乱。周公旦平乱诛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让微子启在商的旧都(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又收集殷商遗民,封给文王第九子卫国君康叔。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在周公辅佐成王大封诸侯时,被封到毕(陕西省咸阳西北),其裔孙毕万春秋时为晋国司徒,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分晋,后魏灭,其子孙遂以王为姓,京兆郡、河间郡、高平郡,便是这支王姓的聚居地。毕公高又封儿子季孙于潘,附庸于毕国,在今陕西省北部,子孙以采邑改姓潘。春秋时楚国有潘氏,见于家传者始租为潘崇,源自于芈姓。后魏时,代北鲜卑有姓破多罗者改潘姓。
周公代行国政七年,还政于成王,成王经儿子康王传至孙子昭王。昭王后裔受封于翁山,后以“翁”为姓。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 、方、龚、汪六姓。周公旦长子伯禽是鲁国开国君主,后裔鲁桓公庶子庆父与嫂鲁庄公夫人哀姜私通。庄公死后,其小弟季友按照庄公意愿立庄公之子开,就是缗公。后来,庆父派人杀死缗公欲自立,国人不服,庆父害怕出逃到莒国,时任鲁相的季友贿赂莒送归庆父,庆父在归国途中自杀,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禄位。因庆父排行老大,而“孟”在兄弟排行代表最大,所以庆父的子孙改称孟孙,后简为姓孟。
昭王经过儿子穆王、孙子共王、曾孙懿王、共王弟弟孝王、懿王太子夷王,传至夷王儿子厉王,国人造反。厉王逃到彘,召公以儿子替太子静受死,与周公共理朝政,称共和。共和十四年,厉王死在彘,太子静被拥立为宣王。宣王曾赐鼎勉励毛伯郑后裔毛公,此鼎于清道光年间在岐山县贺家出土。宣王死,幽王继位,宠爱褒姒,欲立她生的儿子伯服。申侯的女儿是太子宜臼的母亲,他联合缯国、犬戎攻周,将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立太子为平王。
平王死,太子早夭,孙姬赤继位,被胞弟姬林夺位为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改姓王,一直到唐朝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桓王经儿子庄王、孙子釐王传至曾孙惠王,大夫边伯等拥立釐王弟颓为王,惠王出逃。郑国和虢国发兵杀死周王颓,护送惠王回朝。惠王死,儿子襄王继位,废黜翟后,翟人前来诛讨,襄王逃到郑国,其异母弟子带被立为王,娶翟后一起住在温邑,晋文公护送襄王回朝,杀死子带。襄王父传子到孙匡王班死,弟弟定王登位。定王经儿子简传至孙子泄心即东周灵王。
公元前545年,灵王死,太子晋弟弟贵继位为景王。景王死,长子猛即位被弟弟子朝攻杀。晋国攻打子朝,扶立丐为王,这就是敬王。敬王死,儿子元王仁继。元王孙子去疾登位三月,被弟弟叔袭杀,不到五月,又被弟弟嵬攻杀,这就是考王。考王将弟弟揭封于王城今洛阳市王城公园,称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以王为姓,史称河南王城王氏。
公元前256年,周被秦灭,有相当一部分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姓,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还有由他姓或他族改姓周的,如北魏时鲜卑皇族普氏改姓周。南北朝时,代北复姓贺鲁氏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汉字单姓周。周姓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远古的黄帝轩辕氏,据《姓氏考略》所载,黄帝手下大将周昌,商朝太史周任,后代都以周为姓。
黄帝二十五子中有子曰少昊,生子殷,居官工正封于尹城,叫尹殷,后世子孙就以尹为姓。周朝,尹氏子孙世代袭为卿士,其封地仍在尹。因而,先秦,尹姓主要聚居在今河南西北、山西西南交界地。尹寿是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被召为尧师,还曾传道于舜的大臣彭祖。公元前823年,猃狁(西戎)内侵周都镐京,尹吉甫率军奋勇冲杀,大胜猃狁。又发兵向南攻打淮南夷,很快使其归顺,被周宣王封为尹,赐钜 (今河北南安县)为封邑。
秦汉时期,尹氏开始在西南一些地方发展为大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尹姓在今甘肃中部和西北部一带、天水等地发展为望族。后秦大将尹纬、南北朝的尹冲、尹弘以及北魏的尹挺等均为天水人,后秦大将尹东是西州人。明清时期,在今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福建、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都有大量尹姓人不断迁入、定居、繁衍。在江西省,南迁的尹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聚居地,发展成为当地大姓,如江西永新、吉水两地。
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后人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于是国人以黄等为姓。商末周初,今河南潢川也建有黄国,因被周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后世子孙以国为姓黄。
祝融,名黎,是帝喾时的火官,被帝喾命曰祝融。祝融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周朝,祝融氏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于原地另置鄢国,祝融氏子孙向南迁移,至周末南迁至湖南长沙,遂以国名改姓罗。赖氏族人有为楚灵王所害者,改姓罗、傅二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实行汉化,将原鲜卑族多罗氏、叱罗氏改姓为罗。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归附唐朝,子孙改姓罗。清朝爱新觉罗氏也有改姓罗。
伯益被舜帝赐为嬴姓,子孙三代世袭大理,其子孙以官为氏,称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玉的理官,后被杀,理征之妻带幼子利贞逃至伊侯之墟(今河南)避难,饥饿不堪,只见树上结有木子,便采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为防追捕,不敢姓理,感念木子救命之恩,遂改姓李。
王剑东博士话中华姓源(中)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