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常规都检查些什么


三大常规都检查些什么

徐巨海

   当您去医院门诊看病时,医生除了检查您的身体外,还经常会开一些化验单,其目的是为了更进一步明确您的患病原因。最常见而且最基本的化验就是我们所说的血液、尿液和粪便三大常规。别小看这只是三张化验单,它们涵盖了身体内几乎所有的信息。通过三大常规的化验,可以初步了解疾病的性质。以往这些化验全是由检验医师手工操作完成的。耗时费力,还缺乏准确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现代化仪器应运而生,检验的结果日益精确,检验的范围不断扩大。并逐渐向数字化、自动化、微量化的微电脑技术方向发展。

一、血常规化验  就是指对血液中三种主要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质和量的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计数等。有些医院按原来的规定血常规只化验前四项,不包括血小板。一般是采用病人末梢血,以手指尖或耳垂血为主,也有直接抽取静脉血的。以往用手工化验时,只对三大项作普通计数,用玻璃计数槽,在显微镜下清点单位体积内的数量。然后经计算得出结果。人工测定的正常值根据性别和年龄有所不同,分别如下。

红细胞:400-550万/μl(成人男性)、350-500万/μl(成人女性)、600-700万/μl(新生儿);血红蛋白:12-16g/dl(成人男性)、11-15g/(成人女性)、17-20g/dl(新生儿);白细胞:4000-10000/μl(成人)、15000-20000/μl(新生儿);白细胞分类: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5%、嗜硷性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血小板10-30万/μl。

耳垂采血结果要比手指或静脉血要偏高。

近年来各大中型医院均引用了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分析仪或流式细胞仪进行临床化验。一些小医院也不甘示弱,相继引进了小型细胞分析仪。无形中使血常规的概念得以延伸。使临床检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以其检验项目多,检验结果准确,检验速度快而深得人心。也相应地出现了好多新的名词。临床医师除了懂得化验结果外,还要看得懂血细胞分布直方图。新的结果采用国际通用计量单位表示。

正常成人红细胞4-5×1012/L(男性)、3.5-4.5×1012/L(女性)、正常新生儿红细胞6-7×1012/L;正常成人白细胞(4-10)×109/L、正常新生儿白细胞22×109/L;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0.50-0.70、嗜酸粒细胞0.005-0.05;嗜硷粒细胞0.0-0.0075、淋巴细胞0.20-0.40、单核细胞0.01-0.08;正常血小板(100-300)×109/L。

血细胞分析仪还能检测红细胞的体积和浓度,为贫血病人诊断提供较可靠的证据。如正常红细胞比积(HCT)0.40—0.50(男性)、0.37—0.48(女性),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2—92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27—31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20—360g/L。这些指标的升高或降低对鉴别是大细胞性贫血还是小细胞性贫血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根据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分布曲线还可以对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等16或18项参数进行分析检测。为疾病诊断提供更加简捷的证据。

通过血常规的检查医生可以初步排除或确定一些疾病,如果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高于正常值界限,医生要分析是相对性增高还是绝对性增高,前者是由于血浆中水分丢失,使血液中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是一种假象,多见于脱水时血液浓缩。而后者见于高原生活、胎儿和新生儿、激烈的体力劳动等。还有严重的肺部疾病,如肺气肿、肺原性心脏病等。另外有一种细胞疾患,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可达700—1000万/ul;如果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也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前者见于中后期的孕妇、6个月—2岁的婴幼儿及某些老年人。后者见于各种原因的贫血。要弄清贫血的原因,就得进一步作一些血液实验和骨髓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

白细胞在临床上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也是血液中最主要的功能性细胞之一。白细胞的功能是比较复杂的,根据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有其不同的作用。无论什么原因的白细胞升高或降低都是不应该的,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应当尽快查找原因,及早明确诊断。白细胞通常经特殊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除淋巴细胞之外,细胞浆中均有不同颜色、不同大小及分布不一的颗粒,因此又称粒细胞。又根据颗粒的大小、分布的密度及颜色的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他们在血液中执行各自不同的功能,其升高或降低均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升高多见于急性感染,尤其是一些革兰氏阳性细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还有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的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等;降低则见于某些感染,如伤寒和副伤寒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时白细胞可低于2000/ul,流感等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理化因素损伤如化学物质及一些药物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氏综合征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降低见于某些感染的早期、应激状态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时。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某些转移癌和骨髓纤维化等;降低则无临床意义。

另外,在一些正常生理情况下也可出现白细胞增多,如胎儿及新生儿、中晚期妊娠的孕妇、剧烈运动或劳动后,寒冷、暴热、饱餐和淋浴后也可出现一过性升高。

淋巴细胞从出生一周后到6—7岁其分类高于成人。而病理性的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某些慢性感染,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等。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血小板的升高与降低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一般在运动和进餐后会出现一过性升高,而在妇女月经期的1—3天内会出现短暂降低。其他原因或不明原因的升高或降低均是病理性的,应该要高度重视。要尽早明确原因就得在医院作各种有关检查,必要时可作骨髓细胞学或病理学检查。以排除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血小板增高或降低。

二、尿常规化验  又称尿液检验,简称尿检,是对尿液的理化性状及沉渣中的有形成分进行检验并分析的一种方法。是无创性的,取材方便。通常以留取清晨第一次尿为理想标本,如果有条件最好能用1/1000的新洁尔灭溶液或其他无刺激性的消毒液,进行外阴及尿道口消毒,留取中间段尿更好。女性应避开月经期,以免阴道分泌物混入尿液中影响检验结果。

过去尿常规的检查全是通过手工操作完成,检验医师除对尿液的气味、颜色和透明度作出判断外,还利用化学试剂只对尿酸碱度(pH)、尿蛋白(PRO)、尿糖(GLU)及尿沉渣中有无红、白细胞和管型等少数几个指标作简单的检验。不能够全面反映人体的情况。

近些年来临床检验中普遍采用尿10联或11联试纸干化学法。无论是目测法还是仪器测定,都是一种过筛试验,简便快速,节约时间,适应现代医疗和保健的需要,但还是不能完全取代经典的理化学检验和显微镜检查。优点是能比较全面系统地进行筛选,从而及早作出临床判断。检验的项目进一步扩大,包括尿pH、PRO、GLU、KET(酮体)、BIL(胆红素)、URO(尿胆原)、NIT(亚硝酸盐)试验。尿仪器分析还应包括红细胞(RBC或ERY)或潜血(OB)、白细胞(WBC)或白细胞酯酶(LEU)和化学法比重(SG)测定。

正常情况下的尿液应该为淡黄色透明,颜色深浅受饮水量影响;24小时的尿量1000—2000毫升,平均为1500毫升,少于400毫升为少尿,多于2500毫升为多尿;尿pH 5—6,随食物性质而改变;尿相对密度(即比重SG)为1.003—1.030,一般在1.015—1.025之间波动;PRO 20­­­-120毫克/24小时,定性报告为阴性(-);GLU定性报告阴性(-);KET定性为阴性(-);BIL定性为阴性(-);UBG(尿胆素)或URO(尿胆原)定性结果为3.2—16微摩尔/升,或弱阳性(+/-);NIT定性为阴性(-);ERY和OB定性为阴性,或<10RBCs/µl或5RBCs/HPFLEU定性为阴性(-),或10WBCs/µl或0—5WBCs/HPF;显微镜尿沉渣检验正常结果为:红细胞无或偶见/HPF,白细胞0—5/HPF,透明和(或)颗粒管型偶见/LPF,少量上皮细胞和无机盐结晶。

当尿10(或11)项结果除维生素C外全部正常时,一般无须进行显微镜检验。但PRO、NIT、ERY、LEU四项中任何一项异常都应进行尿沉渣显微镜检验,因为这几项指标往往反映的是体内的器质性病变或肾脏泌尿系统器质损害性疾病。试纸法测定尿比重是一种化学方法,其原理是基于尿钠浓度与尿相对密度平行,试剂为聚甲氧基乙烯醚顺丁烯二酸,其羧基被钠离子置换,释放出氢离子使pH改变。pH越低时,说明置换出的氢离子就多,钠离子也就多,相对密度就高;反之亦然。因此是一项简便的常规监测和筛选试验,但其准确性不高,不能满足临床对尿崩症的辅助诊断,需要检验时必须使用比重计或折射计测定。试纸法蛋白质的测定只对白蛋白有反应,如果怀疑尿中球蛋白排泄增多时,可用其它化学法检验。同样,试纸法只对葡萄糖有反应,对象先天性果糖尿症或半乳糖尿症者不显示阳性,必须用化学法测定才能确定诊断。

尿11项检查是在10联试纸的基础上增加1项VC(维生素C)的测定,用于监测GLU、ERY、KET、NIT、BIL等容易受到VC影响的化学试验。高档试纸具有抗VC干扰能力,一般不受口服治疗剂量VC的影响。

以上的尿检验中,最常见的异常主要以蛋白尿、血尿、糖尿以及镜检管型等为主。尿蛋白出现阳性,如果是持续性的(反复3次以上阳性)要考虑是否有肾小球病变的存在,最常见于肾小球肾炎;如果为一过性,或与体位变化有密切关系,或发热时出现,正常情况下经过3次以上化验都是阴性的,可排除肾脏器质性病变。血尿分肉眼和镜下血尿,要弄清病因就得到医院作全面检查。至于尿糖出现阳性,结合空腹血糖增高等,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当出现大量管型时是肾单位受损的证据。红细胞管型为肾小球肾炎的特异性标志;白细胞管型为肾盂肾炎的特异性标志;肾上皮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管损伤和急性肾衰竭;蜡样管型见于慢性肾炎;集合管管型又称肾衰竭管型,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

如果尿检当中的任何一项出现异常,都不应该掉以轻心,要进一步查找原因,还应做一些相关的检查,也可直接找肾脏或泌尿专科的医生就诊,初步排除是生理性的异常还是病理性的。如是前者取得一个放心,若是后者要及早进行诊治。

三、粪便常规化验  该项化验是三大常规中最简单、也容易操作的一项检查。是通过理学检验、化学检验和显微镜检验的手段,主要对粪便的外观颜色、性状和气味;以及有没有血细胞或(和)潜血、寄生虫体和虫卵、原虫、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其他病理性产物等进行检验。

粪便标本的留置务求新鲜且不可混入尿液,盛器应洁净干燥,留少量粪便即可。特殊情况下的标本要根据不同情况留置。

正常成人粪便为褐色成形软便,粪臭味,大多数每天排便一次,量约100—300克,随食物种类、用量及消化器官的功能状态而异。婴儿粪便呈黄色或金黄色。镜检可见到已充分消化后的无定形细小颗粒,可偶见淀粉颗粒和脂肪小滴等食物残渣;无血细胞及虫卵;潜血或隐血(OB)试验阴性(-)。

无论是功能性还是器质性的便秘,都会出现粪便块坚硬或如羊粪状;而稀便或稀水样便均为不成形的散便,是由于肠蠕动过快或分泌增多所致,见于各种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如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功能性肠病等;另外,如米泔样便,见于霍乱;带有脓血的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致病性大肠菌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血和脓血便有恶臭味,见于阿米巴痢疾;血便为肠出血,见于伤寒病、出血性肠炎或痢疾、Crohn病、结肠癌;较硬的成形粪便外表带鲜血,多为痔疮出血或肛裂;柏油样便,为上消化道出血,当出血量大时,也可为鲜血便;服用铋剂粪便可呈无光泽黑色;粪便颜色变浅或呈陶土样,为总胆管部分梗阻或完全梗阻;绿色乳酪样便,提示为乳幼儿消化不良症。

粪便潜血阳性时,提示消化管出血性疾病,出血量在1—5毫升时即可以检出阳性。也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如进食肉类食品后,最好化验前3天内不要吃肉食。当出现柏油样粪便时出血量也在50—70毫升了。

显微镜下检查到虫卵,是确诊肠道寄生虫病的可靠证据。

三大常规检查是临床医生认识疾病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三大常规医生可以初步筛选并确定疾病的范围,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打下基础。也可以从中发现一些疑点,找出其他一些相关的疾病。健康人每年可以进行一到两次的例行检查,及早发现身体里的异常,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别因事小而不为,错失诊断治疗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