笪继良,字抑之,号我真,江苏省句容县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天启元年(1621年)任江西铅山县令。
笪继良主政铅山期间,正是明王朝后期社会矛盾日益恶化,内忧外患日甚一日,朱明政权日趋腐朽没落的年代,统治阶段的苛捐杂税,地主豪绅的巧取豪夺,压得穷苦百姓喘不过气来。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明政府借口辽东战事吃紧,向人民加派“辽饷”,前后三次,铅山县当时总人口已锐减至不足二万,竟也被加派“辽饷”二万余两,百姓负担沉重,民不聊生。
笪继良上任伊始,面对严峻现实,励精图治,力改弊政,体恤民情,鼓励农耕,尽力维护贫苦百姓利益,使铅山人民在朝廷的狂征暴敛和地主的盘剥压榨下得以温饱。他布衣素食,轻车简从,不事奢华。他亲自动手,描绘了一株大白菜。并题辞“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其意为:作为地方父母官,不能只图自己安逸享乐,不问民间疾苦,不知青菜的滋味;作为子民百姓,不能让他们缺衣少食,面带菜色。他请来匠人,将书、画镌刻在一方长4尺5、宽2尺的青灰石板上,立于县衙中醒目处,以警示告诫自己和僚属要以人为本、为民办事。
六年后,笪继良升任虔州州牧,离开铅山时,家家户户焚香燃烛,男妇女老少洒泪相送。群众深怀其德,集资在铅山老县城永平镇兴建了“笪公祠”,将“白菜碑”竖于祠内,并购置田产,以供祀事。
星移斗转,沦海桑田。“笪公祠”早已圮毁,但“白菜碑”历四百年春秋岁月,几经搬迁,至今仍安然保存在永平镇古迹“报本坊”内。它像一位历史老人,不知疲倦地向世人叙说着一位古代官员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故事。
勒碑自警的笪继良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