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如此冷漠


 

我们为何如此冷漠

中国经营报特别报道《太湖治污十六年无功而返》背后的人和事

 

我决计要做一篇有关太湖的特别报道。

当成千上万的人们涌入超市抢购矿泉水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不详的预感。这种预感使我感到这个世界的可怕与狰狞,尤其是我看到平日里那些衣着考究的人们为争夺矿泉水而斯文扫地的时候。

 

我给宁华拨了一个电话。他正在看电视,无锡自来水危机的新闻通过电视镜头已经传播到千家万户。

宁华有点犹豫。他的犹豫曾动摇了我的决心。

 

不想,临睡前随手翻起的一本书,最终坚定了我的信心。这本书的名字叫《寂静的春天》。

作者蕾切尔·卡逊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经过4年时间调查了使用化学杀虫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在这本书中,卡逊阐述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用生态学的原理分析了这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带来的危害,指出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产量,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寂静的春天》无疑于一部警示录,由于它的广泛影响,美国政府开始对书中提出的警告做调查,最终改变了对农药政策的取向,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美国各州也相继通过立法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最终使剧毒杀虫剂停止了生产和使用。

 

在世纪之交,《纽约时报》评选影响世界100件大事时,这本书的出版名列其中。要知道在这100件大事中,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才只有三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副总统 阿尔·戈尔为卡逊所做的序,戈尔写道:“作为一位被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给《寂静的春天》作序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因为它是一座丰碑,它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说实在的,在当时的环境下,卡逊看到的也“顶多是几只小鸟逃离了家园”,污染对西方国家来说,还是一个新名词。但他的警告却引起全美国人的高度关注。

而我们哪,当污染已经通过自来水龙头走进千家万户的时候,我们中的大多数却成为看客——好像这些事情离我们很远很远。

 

今天是无锡,明天是谁?今天尚能过去,子孙的明天怎么办?如果我们不去探访背后的原因,是不是会丧失一个大报应有的社会责任!

普利策说,如果说一个国家是大海上航行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及时报告前面的急流险滩。普利策并没有说,嘹望者中没有商业记者。商业记者不关注社会问题,不关注社会责任!

 

宁华显然是被我“忽悠”了。第二天一早,宁华就赶赴无锡。随着采访的深入,更层次的问题被暴露出来。因为需要资金投入,一些排污工程被不断推迟;即使已经建成的排污工程,也太多是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周边的管线建设跟不上。问其原因,有知情者答曰:埋在地下的工程往往是领导看不见的!

 

无语!

太湖事件,也使我们不得不关注这么一个事实:即我们可以容忍官僚们的不作为,但我们不能容忍民众的漠然。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前,我们听到没有太湖人自己的声音?——虽然他们每天路过那里!

 

民众的漠然还不仅包括无锡人——这个事件甚至成为某些媒体娱乐化报道的体裁!

我是一个善于联想的人。此时,我不由想到了中国人与欧洲人的区别。当年美国打伊拉克的时候,欧洲人民坚决走上了街头,抗议美国不经联合国的允许,擅自对伊拉克一个主权国家动武。当时,我有点想不开。

 

后来,有研究欧洲方面的专家告诉我,欧洲人反对美国擅自入侵,一个重大的担忧在于,他们害怕成为第二个伊拉克——欧洲人具有何等忧患意识!

而我们却对发生在自己家门口的事无动于衷!

 

目前,地方政府不仅是各地经济发展的带头人,而且还肩负着社会全面发展的职责。但在采访中,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心里想的是政绩,做的也是政绩工程,但对老百姓的诉求往往视而不见。

 

想当年,发生在1945年7月著名的“窑洞对”的一幕似乎对现今更有指导意义。毛泽东对黄炎培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黄当时提出的问题是:“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可见,中国之患,不在于士大夫之无知,而在于民众的漠视。

本次特别报道没有谈到这点,仅从政府身上找原因,实为不足。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