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样的财富故事还在延续?
中国经营报特别报道《河南首富财富帝国崩塌始末》背后的人和事
20世纪初,逃亡到日本的维新派为拉蔡元培入伍,派当时的得力干将罗家伦去做说服工作。蔡是当时伟大的教育家,能争取到蔡的支持,对维新派来说,是一支剂量很大的强心针。
没想到的是,蔡果断的给予拒绝。蔡说:“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罗后来回忆说,多年来蔡的话“言犹在耳”。
河南首富孙树华从发家到财富帝国崩塌的历程,又为蔡的论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注脚——中国的进步不仅仅表现在数量增长上,应是人民素质的提高。否则,这种增长是难以持续。
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的孙树华,其创建的财富帝国并不是依靠其正常的经营,而是来源于他的关系和回扣(参见特别报道相关文章)。
这有点类似于南方的非法集资组织——他们常常承诺高息揽储。高息从何而来?就是用后面的存钱付给前面人利息,这是一个设计很完美的利益链条。
因为没有正常的生意来支撑这么高的利息,所以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会出现挤兑,其快速建立的财富泡沫瞬间就会破灭。
孙树华所建立财富帝国的模式,还没有这么复杂,也没有这样的商业逻辑,他就是拿钱去攻关,你能给我贷款100万,我给你30万。。。。。。不断地用银行的钱去玩银行的钱,就这么简单!
这样的财富故事,靠的不是智商,靠的不是汗水,而只是两个字“大胆”!因为孙相信,所有的规章制度,在这样大胆的回扣面前都会失效。银行是国家的,乌纱帽也不是一辈子的——“有权不使,过期作废”。
在孙的骗贷过程中,我们的确发现一切规章制度都形同虚设——“要土地证,我就给土地证,哪怕是一个假的土地证,哪怕是一个反复抵押的土地证”。各方人士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的是那“大把大把的个人好处费”。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几年前,本报副总编辑张曙光写过一篇文章叫《道德的缺失陷制度于尴尬》,说的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在诸多领域和地方,人们最为崇尚的市场竞争,早已不是什么技术竞争、服务竞争、实力竞争,而成为了谁更敢造假的竞争,比谁做事更为无耻的竞争。”
孙的案例再次说明,“一切制度设置均可以从人的身上打开缺口。我们通晓了一切竞争理念,我们研究了各种制胜的方案,我们掌握了一切竞争的手段,但我们却忘记了如何做人这一最基本的东西。”
这样简单的财富故事还能演绎多久?还有多少个“孙树华式”的人物仍在悄无声息地发家致富?
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孙决不是终结者。
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