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日记:新年的滋味为什么渐行渐远?(七)


218,正月初一,没有红包,不敢到处去串门

 

天刚放亮,母亲就打开家门,去村头的土地庙烧香,说是要图个吉利。大年初一开家门还有个讲究,开门的时候必须两扇门一起用力打开,不能分别打开,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我现在也无从考证了,不过我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在我们那边,大年初一女孩子是不能随便去别人家串门的,按我们村里人的说法,那一天开门后如果首先进入家门的是一个男子,这一年家中养的鸡大多数都会是公鸡;反之亦然。所以,在今天我们去别人家的时候,都会很自觉的打探一下有什么人先登门造访过了。

 

曾记得小时候,每逢大年初一,我们一大帮小孩子都会三五成群相约去别人家拜年,每次都可以收到三五毛钱不等,这已经足以让我们欢呼雀跃兴奋不已。

今天,在这样的日子里,村子里却出奇的宁静,看不到小孩子在村中玩耍,整个上午我在家里都没有见到一个上门拜年讨红包的小孩。

 

中 午,刚刚吃完饭,大哥就打电话叫我上他家去喝酒,我不好推辞,就答应了。回来的时候,路过姐夫家,不小心又喝了几碗土茅台。亲情的关爱,在新年时节变得如 此融洽,我无言以对,只能对酒当歌。我知道他们无非是想了解一下我这么多年的故事,知道我过年之后的想法。整个下午,我都在酒桌旁边度过。

因为没有太多的钱,也发不起红包,所以我不敢随便到处去串门,喝完酒后赶紧回家守着无聊的电视节目,然后迷迷糊糊的在椅子上睡着了。

傍晚醒来,伯父家的人已经到家里来找我了,还是叫我去喝酒的事情,大哥的电话不合时宜地打进来,说都在等着我去吃饭呢。都去吧,少了哪家都是不行的。

这个年真忙真累,我都想马上逃难到南宁来过年了。

 

母亲没有跟往年一样去外婆家过节,而是在家陪伴着我们。

过 年回娘家,是中华民族千古不变的习俗,然而今天,母亲并没有提出要去外婆家看看,我们村那些嫁出去的姑姑姐姐们也没有回来过年。要是在往年,村子与村子之 间的田边小道上,来来往往穿梭不息的就是那些回娘家的女人们,成为大年初一乡下一大景观。她们肩挑手提,或从家中把东西带回娘家,更多的是从娘家把棕子年 货往自己家里搬。

每逢过年,我们家都会准备好几十份棕子,每份三只,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发给前来过节的姑姑姐姐们,不够发的时候母亲会去外婆家“进货”。就这样转来转去的送,往往一只棕子把三亲六戚都传遍了还不能吃,很多时候我们吃到的棕子都不知道是从哪里传过来的。

如今,大家都不再回娘家过年了,看起来好象是为了减轻娘家负担,其实是对亲情的一种忽视。大家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地劳作,好不容易盼到可以放心团聚的日子,却没有一个人回家,亲人的感受是可想而知的。

过年,那一份浓浓的亲情,成为渐行渐远的回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