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大抵是没有一个农人愿意自己的稻田长了稗草,也没有谁肯将满把的种子同着希望播在杂草和荆棘丛中的。即便有一两个,出于疏懒,抑或怜焖,没有及时清除田地中的稗秧和杂草,但当其收割时,大都会将稗草连根拔起,将毒花踩入泥中复加一句“他母亲的”示其愤怒。在秋天,勤快的农夫便注意将地皮掘翻,一则松土以便来年的作物萌芽扎根,更重要的是把杂草的根茎挖出曝晒,放一把火绝了子孙再蓄点肥料慰劳土地。农人深知一尺泥土,香花若不植根,野草便来占领,并由此滋长蚊蚋、毒虫转而成为毒草的。
泥土中的毒草实在不堪虞,一来我们不会主动种植,再者我们有“除草剂”,实在不行,舍得半日功夫,动用镰刀、锄头总还可以剪除。但文艺的泥土中,一旦生了毒草,杂在香花之中却让人十分棘手并担心有日挤掉或取代香花,占领整块土地。
何以见得?难道我们的文艺不是健康发展而繁荣至今且将永恒么?!有人忿忿且不平地抗议道。
的确,我们的文艺在发展且繁荣着,但为免“廯疥之疾,养成大患”,我还是请诸位冷静下来,听听我下面的话。
首先,勿庸置疑,近来很有一些人抱怨鲁迅“太偏激”,埋怨甚至腹诽鲁迅对梁实秋、林语堂之流“骂得太凶”。有人作过大致如此的文字:撇开主义不谈,单就作品的成就和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来说,梁实秋是可以称为“文学大师”的。也有人讲过“凡鲁迅骂过的一定是名人”,言下之意颇有几分 心酸,后悔自己生得太迟没能赶上成为“名人”。然而,据我所知,岳王墓前的秦桧据说是一个造诣不凡的书法家,汪精卫似乎也曾写过一首颇为“爱国”的狱中诗,非但没人给他们颁发“大师”的桂冠,秦桧等至今还披着一身唾液跪在西子湖畔,身上的痰迹恐怕难有干的时候了。看来,替汉奸等“软骨头”鸣冤翻案,除了文人的无聊,老百姓就决不会答应。
其二,早些年南方的某个城市开了一个类似“博览会”之类的东西,一大批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带着自己的大作在那里明码标价公开叫卖。据说有要求一字一元出售著作版权的。但是,又据报道说,当时萧乾、冰心等人并未到场,也许料到自己的作品卖不出好价钱?我想,曹雪芹在饿着肚子创作《红楼梦》时,绝没有想过稿酬或版权什么的,要不然,他大可将其改为长篇连载,边喝酒吃肉边从女人身上“寻找灵感”的,或者,在书中点缀一些床上房事描写,既赢得读者,又多了“润笔费”,何乐而不为?另外,除了法国的十二位女评论家给贾氏颁奖外,现在似乎很少再听到有人提起《废都》,而中国古籍如《红楼梦》等肯定将继续“名著”且流传下去。如此说来,文艺的真正裁判其实应该是时间和人民大众,绝非几个鉴赏家评论家或“知名人士”说了算的。
最后,曾有人白纸黑字地公然叫嚣要将艾青的牧歌“送进火葬场”,原因是嫌他的诗歌“太白太露”。早几年北大一位名教授编纂的一部据说很经典的《二十世纪中国名家经典》里面就没有鲁迅等人的作品。舒老太太在其自选诗集中就拒绝收入《致橡树》和《走过,我亲爱的祖国》二首。遗憾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依然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北大教授的“经典”似乎附和者不多,非议和诘难者倒有一大堆;而舒老太太的自选诗集销路也不见好,问一些读者,都说少了那两首“没什么看头了”,他们如是答道。
所以说,文艺这片土地是具有“二重性”的,要么成为香花的乐园让人类赏心悦目,不然就会成为毒草和苍蝇的觅食繁衍场所。这片泥土肯定还将继续滋生稗草和毒草,然而只要我们的鉴赏家坚持原则和立场,支持并精心培育香花,读者多一份淘汰和挑剔的眼光,还是可以坚持和扩大这片圣土而培桃育李的。至于那些替亡灵作喉舌,靠颠倒黑白说昏话拿稿费搞“轰动效应”者,大可不必理睬。无论如何,天气好时,总免不了几只苍蝇和蚊子的哼鸣,而伊的哼鸣则往往能提醒人们扑杀的必要。
泥土中的毒草实在不堪虞,一来我们不会主动种植,再者我们有“除草剂”,实在不行,舍得半日功夫,动用镰刀、锄头总还可以剪除。但文艺的泥土中,一旦生了毒草,杂在香花之中却让人十分棘手并担心有日挤掉或取代香花,占领整块土地。
何以见得?难道我们的文艺不是健康发展而繁荣至今且将永恒么?!有人忿忿且不平地抗议道。
的确,我们的文艺在发展且繁荣着,但为免“廯疥之疾,养成大患”,我还是请诸位冷静下来,听听我下面的话。
首先,勿庸置疑,近来很有一些人抱怨鲁迅“太偏激”,埋怨甚至腹诽鲁迅对梁实秋、林语堂之流“骂得太凶”。有人作过大致如此的文字:撇开主义不谈,单就作品的成就和作者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来说,梁实秋是可以称为“文学大师”的。也有人讲过“凡鲁迅骂过的一定是名人”,言下之意颇有几分 心酸,后悔自己生得太迟没能赶上成为“名人”。然而,据我所知,岳王墓前的秦桧据说是一个造诣不凡的书法家,汪精卫似乎也曾写过一首颇为“爱国”的狱中诗,非但没人给他们颁发“大师”的桂冠,秦桧等至今还披着一身唾液跪在西子湖畔,身上的痰迹恐怕难有干的时候了。看来,替汉奸等“软骨头”鸣冤翻案,除了文人的无聊,老百姓就决不会答应。
其二,早些年南方的某个城市开了一个类似“博览会”之类的东西,一大批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带着自己的大作在那里明码标价公开叫卖。据说有要求一字一元出售著作版权的。但是,又据报道说,当时萧乾、冰心等人并未到场,也许料到自己的作品卖不出好价钱?我想,曹雪芹在饿着肚子创作《红楼梦》时,绝没有想过稿酬或版权什么的,要不然,他大可将其改为长篇连载,边喝酒吃肉边从女人身上“寻找灵感”的,或者,在书中点缀一些床上房事描写,既赢得读者,又多了“润笔费”,何乐而不为?另外,除了法国的十二位女评论家给贾氏颁奖外,现在似乎很少再听到有人提起《废都》,而中国古籍如《红楼梦》等肯定将继续“名著”且流传下去。如此说来,文艺的真正裁判其实应该是时间和人民大众,绝非几个鉴赏家评论家或“知名人士”说了算的。
最后,曾有人白纸黑字地公然叫嚣要将艾青的牧歌“送进火葬场”,原因是嫌他的诗歌“太白太露”。早几年北大一位名教授编纂的一部据说很经典的《二十世纪中国名家经典》里面就没有鲁迅等人的作品。舒老太太在其自选诗集中就拒绝收入《致橡树》和《走过,我亲爱的祖国》二首。遗憾的是,《大堰河,我的保姆》依然妇孺皆知、家喻户晓;北大教授的“经典”似乎附和者不多,非议和诘难者倒有一大堆;而舒老太太的自选诗集销路也不见好,问一些读者,都说少了那两首“没什么看头了”,他们如是答道。
所以说,文艺这片土地是具有“二重性”的,要么成为香花的乐园让人类赏心悦目,不然就会成为毒草和苍蝇的觅食繁衍场所。这片泥土肯定还将继续滋生稗草和毒草,然而只要我们的鉴赏家坚持原则和立场,支持并精心培育香花,读者多一份淘汰和挑剔的眼光,还是可以坚持和扩大这片圣土而培桃育李的。至于那些替亡灵作喉舌,靠颠倒黑白说昏话拿稿费搞“轰动效应”者,大可不必理睬。无论如何,天气好时,总免不了几只苍蝇和蚊子的哼鸣,而伊的哼鸣则往往能提醒人们扑杀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