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的文化资源优势


 

     洛阳不仅是中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并且是中国古都之首。洛阳先后有夏(桀)、商(汤)、西周(成王)、东周(平王至赧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以洛阳为国都,有105位皇帝在这里称“真龙天子”。有夏都二里头、商都西亳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


       
宋代司马光有诗云:“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可以说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最精辟的注解
   河洛文化是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历史上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但可以说是最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肥腴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成为先民较早的栖息地,河洛地域界限,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开封,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而河洛文化圈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的全部地区,东与齐鲁文化圈相衔接,南与楚文化圈相衔接,西与秦晋文化圈相衔接,北与燕赵文化圈相衔接。

   “ 中国”一词,古籍记载很多,。《礼记•王制》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诗经•大雅•民劳》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孟子•滕文公上》:“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
《尚书。周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史记·武帝本纪》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史记·东越列传》 “东瓯请举国徙中国”。《史记•楚世家》载:“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唐代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奈良时代藤原广嗣上表日主:“北狄虾夷,西戎隼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大日本史》卷117)。《资治通鉴》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伐商纣王胜利后,决定在洛阳建周的都城:“武王至于周,自夜不能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不寐’,王曰;告女,维天不飨殷……灭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瞻有河,粤瞻伊洛、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周武王南望,北望,顾瞻,粤瞻的过程,即建王都“毋远天室”。武王与太公卜定王都时看风水,相中的地方是洛邑,而不是其他地方。“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周武王时期指“天下之中”有夏之居的洛阳,见于陕西省宝鸡所出土文物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尊内胆底部发现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而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该青铜尊命名为“何尊”(又写做轲尊)。轲尊见下图,翟智高的资料图



   其前半部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达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牧民。”轲尊铭文拓片见下图,翟智高 摄:




     何尊是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铭的青铜器,文中的“中国”(中或,国字写成或,不带口,意思为王朝无国界,“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何尊铭文里所说的“中国”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区,“成周”专指今洛阳一带。
  《周礼·大司徒》记载::“日至之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云:“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奥,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总风雨之所交,然后以建王城。”洛阳符合这些地理特征。
周武王伐商胜利后,曾与姜太公商议定王都于洛邑。《逸周书》记:“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
按《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周武王与姜太公早已指明洛邑应是周王都的发展思路。

   洛阳四周有九条山脉朝拱(嵩山一、熊耳二、崤山二、邙山四),九道河流环绕(黄、伊、洛、廛涧、谷、甘、姜、儒),形势甲于天下,五大都城遗址(夏二里头、商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东西横列排开,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或做为陪都。九龙朝洛阳都城形势图 制图
:翟智高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的诏书曰:“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今可于伊、雒营建东京”。

武则天有《以郑汴等州为畿制》诏书曰:“朕膺此符合,绍隆周之睿业,因丕洛之鸿基。相彼土中,实唯新邑。五方入贡,兼水陆之骏奔。六气运行,均霜露而调序。山川形胜,祥祉荐臻,远无乾心,近收亡欲,式建宗社,大启神都。”
    司马迁的《史记》卷二十七“天官书 第五 ”中,对“中国”的方位也有叙述:“及秦并吞三晋、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国。中国于四海内则在东南,为阳。”  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宝鸡、咸阳、洛阳一线为秦岭,向东北经中条山,太行山,燕山到北京,整个山形地势状如巨龙,北为龙首,中为龙腰,西为龙尾。古代都城皆选定在巨龙身上,尤以龙腰部位建都最多。


    洛阳位于巨龙之胸腹部位,地理位置正在太行王屋山与黄河之南。其附近的洛河、伊河、崤山、熊耳山之河流山川均为东北流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有夏都二里头、商都西亳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等五大都城遗址:



   西安位于龙腰部位,“秦中自古帝王州”,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国、秦朝、西汉、新莽、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余个王朝在此建都,特别是西汉、隋、唐时期,是西安历史上最辉煌、强盛、繁荣的时期,中华民族龙的国度傲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长安古迹组成龙首图:

:
    安阳位于龙脖位置,自公元前1300年至前1046年作为商的后期都城达250多年。殷墟所蕴藏的中华文明宝藏,在中国和世界上有极高的知名度,甲骨文出土于此,使安阳跃入中国七大古都之列。安阳殷墟位于方圆五十公里巨型虎首地形中:


    自洛阳龙门经嵩山到郑州的山脉地貌,似龙的巨大前足,状如巨螯,而郑州正好位于龙足之螯上。郑州商城是商的前期王都,史载商王“仲丁迁于敖”,即此地。郑州已列入著名古都之列,所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代天下之争,必争郑州,用“举足轻重”来形容郑州的战略地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中国”二字肇造发端于洛阳,但真正令世界刮目相看,使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扬眉吐气的,还是北京,北京不仅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而且还成了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现今的中国正在走向巨龙腾飞的时代,列强轻易不敢染指中国,这将会使中国人有真正的自豪感,也是“中国”二字在世界上叫的最响的时代:



    河洛文化发迹于古史传说的原始社会,包括原始社会的磨制石器文化(裴李岗文化)、彩陶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黑陶文化(龙山文化)、《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文化、神农炎帝农耕文化、黄帝的民族融合万国统一文化、少典妃有娇氏为代表的龙凤文化,姓氏文化等;夏商周三代文明,有以鲧和大禹治水为代表的改造自然环境文化,大禹铸九鼎首创青铜文明、丧葬与祭祀文化;禹子启开创第一个文明国家,杜康(少康)创造的酿酒文化;伊尹首创的烹饪、文字与中医药文化;周公创制的国家制度规范与礼、乐文化;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鬼谷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文化等.

 

洛阳少典、有娇氏为代表的龙凤文化:
龙腾盛世:

石凤凰:



洛阳伊川大莘出土的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红陶三足钵:

   洛阳伊川土门遗址,出土有神农时代的太阳月亮运行历法图案,绘在红陶缸上:

洛阳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彩陶钵:

  以洛阳为中心的都市文化,主要有夏代的国家学和青铜学、周代的道德学、诸子百家学、战国的合纵连横学、秦代的杂家学和商贸学、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以及史学、文学、科技、艺术、教育等文化;河洛文化脉络未断,泽惠深远。
洛阳夏代都城二里头出土的玉圭:


洛阳夏代都城二里头出土的铜爵:

 

洛阳商代都城偃师商城出土的青铜尊:

 

洛阳伊川出土的商代“子申父己”青铜鼎:

洛阳北窑出土的西周开国方鼎(四面主图是牛首图案,两边有自天而降的神龙送福,与何尊铭文中“福自天来”相互印证。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神农氏是“牛首人身”:

 

  河洛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有其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独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无不显示着河洛人的个性。河洛居天下之中,又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因此它又有超越于一般地域文化的特征。既有强大的吸引、包容、凝聚的力量,能把周围的文化吸纳过来;又有极高的辐射、渗透力,也是最早的中外文化、物质贸易交流的枢纽中心。

 中国2009世界集邮展专用青铜器礼品,洛阳烟云涧河图洛书图青铜宝鼎



洛阳周王陵的天子驾六车马坑:

  河洛大地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少典有娇氏女登、炎帝神农氏、帝尧伊祁氏、酿酒鼻祖酒圣杜康、政治家帝王师烹饪鼻祖中医饮食圣人伊尹、哲学圣人思想家老子、商贸鼻祖白圭、杰出的外交家苏秦、诗圣贾谊、诗人李贺、佛学大师玄奘、哲学象数易学历史学圣人邵雍、理学大师程颢程颐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河洛人。中国的学术、宗教最先由此传出。老子作为史官久居洛阳,孔子曾入周问礼;佛入中土,先抵河洛;河洛钟灵毓秀,华章溢彩,“汉魏文章半洛阳”,《说文解字》、《汉书》、《三都赋》成就“洛阳纸贵”;《皇极经世》、《资治通鉴》让人叹为观止;天公宠赐河洛,花香物美,洛阳牡丹甲天下;水席“燕菜”,名噪海内;唐三彩古朴典雅,举世无双……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很多人认为就是儒家文化,这是片面的。在先秦的时候,诸子百家有10大家,190多小家。先秦诸子百家完全可以与古希腊思想文明相媲美。儒家被称为国学,最早的儒家当推洛阳有莘氏人伊尹,“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尧舜之道”成汤五次求问于伊尹,拜伊尹为师,“伊尹以天下之重为己任”,“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汤举任以以国政”。道家的自然哲学也非常重要,是中国的生态原典哲学,对当代中国乃至人类都非常有指导意义,老子在洛阳总结出一整套道家的哲学思想和治理国家的礼制,孔子不远千里到洛阳向老子“问礼”。佛家重点解决人的心理精神层面的问题,洛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所皇家寺院。儒家主要解决伦理、政治层面的问题,儒家中封建等级专制适应了统治国家的需要,从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成为“正统”。

    然而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自身的身心关系,还需要从传统的其他思想学说中汲取精神营养。这里还要专门提提墨家。墨家,尤其是后期墨家重视科学、技术,墨家内涵科学精神。墨家还具有相当的平等意识,在先秦墨家和儒家两家都曾是当时的显学。还有先秦的名家思想,内涵很深的逻辑理性思维;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是中国特有的哲学思维方法;孙子兵法至今都是世界军事理论的宝贵思想资源。对先秦的诸子百家需全面梳理、批判继承、综合创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原创宝库,我们应该珍惜我们民族的这份极其丰厚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一说传统文化就是儒家,过于狭隘。民族的一些精神伦理道德也是需要继承的,其中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等,这样的道德伦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儒释道交融的哲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西方人的宗教哲学。

     和谐社会,其实《周易》中就内涵和谐的原典思想,乾卦中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这就是最经典的自然万物及人类社会的合和观。

    河洛文化,根深叶茂,博大精深,泽润神州,远播寰宇。系统研究河洛文化,探讨华夏文明之源,增进文化认同感,加强民族凝聚力,意义深远。如何将洛阳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是每一个文化学术研究者必须思考的大问题。

      阳伊川大莘店有“安樂書院”旧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早年讲学于家,著书 、精研象数易理的地方。“安樂書院”后称邵夫子祠,原是邵雍与其父邵古伊川丈人的隐居地,在此居住了二十多年。邵雍在这里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梅花易数》等哲学名著,对历史演变、朝代兴衰规律有独到的研究。后这里称邵夫子祠。康熙曾为该祠送“学达性天”匾,赞扬邵雍的不朽贡献:

康熙皇帝对邵雍的原创“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有独到的见解,认为邵雍研究《周易》,画出别具一格的六十四卦方圆图,用图示的方式,使复杂难懂的《周易》六十四卦变的明晰易懂,是一位识破天机的“圣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康熙皇帝亲书《学达性天》匾,派钦差喀拜亲临洛阳伊川大莘店镇,将御匾挂在莘店(今平等村内)邵夫子祠:

   历史的发展证明,邵雍最有价值的研究,是他发现天地万物“象”皆可用“数”形式表现。邵雍在多年对六十四个卦研究的基础上,画出一张后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改变世界历史文化进程的《伏羲先天八卦六十四卦方位图》邵把首创权写成伏羲),后来南宋朱熹出版《周易本义》一书,将此图收录其中,得以传给后世

 邵雍将阳爻命名为天根,绝妙而切题;阴爻-- (0) 命名为月窟(即,月亮似的圆圆的窟隆,形象又准确。乾111,000,001101010011100110,对解读《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一目了然。

    (点击另存图片可看大图):

    为了帮助人们解读《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圆,邵雍首创了天根月窟”专用名词.。在他的《伊川击壤集》诗中,对识别天根月窟《观易吟》:“耳目聪明男子身,洪钧赋与不为贫,须探月窟方知物,未识天根不识人。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识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乾遇巽时观月窟,意思是说,三个阳爻即八卦中的|||”,与八卦中的巽(||),“ 数字写法||0”,相配组成复卦卦(|||||),   数字写法为“|||||0”,可观见月窟)“0”。

    地逢雷处识天根,意思是说,三个阴爻是八卦中的(地)坤卦(¦¦¦),数字写法“000”。

   地(坤)逢雷(震卦¦¦)“数字写法00”,  组成上坤下震卦(¦¦¦¦¦),数字写法为“00000”,能识别天根|。

  “三十六宫”见东汉班固《西都赋》:“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唐骆宾王《帝京篇》:“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中,自复至乾共三十六爻”为“乾阳三十六宫”、“自姤至坤共三十六爻”为“坤阴三十六宫”。《玉函通秘》中的六种“三十六宫”概念:三十六宮,分操象緯之權。冬至地雷復;大寒地澤臨;雨水地天泰;春分雷天大壯;穀雨澤天夬;小滿天天乾;陽生之卦六,六六三十六爻,為三十六宮。夏至天風姤;大暑天山遯;處暑天地否;秋分風地觀;霜降山地剝;小雪地地坤,陰生之卦六,六六三十六爻,為三十六宮。無時無地不有三十六宮,斯為天道活潑《大成捷要》:天地万物的大神通,境界分为: 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

 

   因而,邵雍所说的“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是借用之语,可理解为天地万物象数之间的互变规律,都可由天根月窟之间的变幻来破解其奥妙这张图的奥秘,可用千年后的现实来解开谜底:

 

2007年1126,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

 

从卫星传下来并不是图片,只是图像的数据,而且它也没有照片。嫦娥一号卫星在距离月球200公里的轨道上,用一个CCD立体相机拍摄了前视、中视和后视三幅图像数据,这些数据又经采集、处理、存储设备再传送到卫星平台上的发射机,通过定向天线传到地球上。这些数据被地面上数据接收站接收,然后再传送到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总部进行处理。实际上在推扫的过程中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条带的数据下来,就像计算机的这种数据,这个数据里边有一些是代表像素,有一些代表换行标志,再经处理得出月面原始图像。

如此复杂的图像-数字-图像的转变,是这种数码起了决定作用,而这的奥秘,是北宋时期居于洛阳的哲学家邵雍首先提出的天根月窟象数互变理论理论,不仅当时邵雍的好友程颢说邵雍的理论是空中楼阁”,古今更多人不愿承认电子计算二进制是受了邵雍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的启发,否定图中的二进制原理。用种种方式考证出此图是宋代邵雍伪造、杜撰,正是如此,恰恰表明这是邵雍的原创理论。当今世界因邵雍的理论启发,而有了“二进制”电子数码技术突飞猛进的飞跃发展。先哲圣人不朽的思维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源泉,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洛人的骄傲,我们应该感谢先哲。

(请参考专文:邵雍天根月窟象数理论对世界科学文明的贡献http://www.chinavalue.net/Blog/300095.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