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东方时空》做了一期节目,题目是《八成受访者认为年轻人对父母感恩意识不强》。对于《东方时空》,我向来都很敬重。但是,在仔细阅读了新浪网上所刊登的“节目内容”以后,不得不指出,因为对统计数字处理草率,看来《东方时空》这次是闹笑话了,以上“说法”纯属误导。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节目内容”中告诉我们的一组统计数字:当问到“目前的年轻人对于父母的感恩意识如何”时,认为“非常好”的占到2%,“比较好”的占到20%,“一般”的占到40%,“比较差”占到了33%,“很差”的占34%。于是,主持人下结论:在4376名被调查者中,认为现在年轻人“对父母感恩意识不够的……应该说已经占到77%。这个数字应该说是很高的一个数字了”。看来,标题上的“八成”,也是据此而来。
对统计略有涉猎的人应该都知道,以上的“态度量表”中的各项指标所占的百分比,加总起来应该是100%。但是,我们来算一下《东方时空》提供的这组数据:2%+20%+40%+33%+34%=129%,所以,这个计算肯定是错误的。而将“比较差”的33%加上“很差”的34%,来得出“对父母感恩意识不够的”占77%乃至八成的结论,更是大错特错了。遗憾的是,这一期节目正是将这个“低级错误”作为吸引眼球的看点,因而将观众引入了一个认识的误区。
按照一般规律,诸如此类的态度量表,其统计结果应该是呈正态分布的。据此推测,错了的可能是最后一个指标,亦即“很差”的百分比上的数字搞错了。按常理去推算,它应该是个个位数,现在的错误恐怕是把小数点点错了(当然,即使这样,将调整后的数字相加,仍然不是恰好等于100%)。如此看来,其实认为年轻人“对父母感恩意识不够的”大约占三分之一强。
这个节目是就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的一道寒假作业“亲情寒假,感恩父母”中要求学生“磕一个头”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作为话题来展开的。当然,在学生中,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于是,央视又做了网络调查,结果认为“动机是好的,但是形式不合适”和认为“动机和形式都很好”各占一半,势均力敌。
从以上的数字看,关于是否应该“磕头”的争论可能是不会有结果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层面上,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已成潮流,青年学子中风气更甚。因此,强求一致,都得磕头,效果也许并不好。更可怕的是在学业压力之下,反倒造成双重人格,明明没有磕头,却说磕了,还说得跟真的似的。其实,这个题目也许这样出会更有意思:要求对父母感恩而为他们做一件事,然后写一篇文章将自己的行动及思想记录下来。我预计,可能会有帮父母洗头洗脚擦背搓澡的,当然磕头者会有之,意想不到的也许亲吻父母者也会有之……
平心而论,从小培养对父母的爱心是非常重要的,到孩子已经成人上了大学,再谈这个问题可能已经晚了些。不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是他们给了你生命,抚养你成人,这是最最至关重要的。我们的教育也许很有问题,在孩子启蒙时便让他们去爱一些很抽象的东西,譬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坦率地说,爱是一种从心底里发出的真情实感,而抽象的东西是难以培养出真情实感的,所以,爱就应该从爱父母、爱家人、爱小朋友、爱周围的人……做起。以此为基础,才能在孩子有抽象能力时,再去培养他们更高层次的爱心。
总而言之,爱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美德,这种真情实感,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更是难得。现在的孩子可能不太会表露自己的感情,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轻易地、简单地甚至不负责任地去否认乃至责备他们,不要人为地造成代际隔阂,造成他们对老一辈的逆反心理。
从这点考虑出发,《东方时空》应该就他们的统计错误向观众、更应该向被他们统计数字伤害的年轻人郑重道歉。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节目内容”中告诉我们的一组统计数字:当问到“目前的年轻人对于父母的感恩意识如何”时,认为“非常好”的占到2%,“比较好”的占到20%,“一般”的占到40%,“比较差”占到了33%,“很差”的占34%。于是,主持人下结论:在4376名被调查者中,认为现在年轻人“对父母感恩意识不够的……应该说已经占到77%。这个数字应该说是很高的一个数字了”。看来,标题上的“八成”,也是据此而来。
对统计略有涉猎的人应该都知道,以上的“态度量表”中的各项指标所占的百分比,加总起来应该是100%。但是,我们来算一下《东方时空》提供的这组数据:2%+20%+40%+33%+34%=129%,所以,这个计算肯定是错误的。而将“比较差”的33%加上“很差”的34%,来得出“对父母感恩意识不够的”占77%乃至八成的结论,更是大错特错了。遗憾的是,这一期节目正是将这个“低级错误”作为吸引眼球的看点,因而将观众引入了一个认识的误区。
按照一般规律,诸如此类的态度量表,其统计结果应该是呈正态分布的。据此推测,错了的可能是最后一个指标,亦即“很差”的百分比上的数字搞错了。按常理去推算,它应该是个个位数,现在的错误恐怕是把小数点点错了(当然,即使这样,将调整后的数字相加,仍然不是恰好等于100%)。如此看来,其实认为年轻人“对父母感恩意识不够的”大约占三分之一强。
这个节目是就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的一道寒假作业“亲情寒假,感恩父母”中要求学生“磕一个头”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作为话题来展开的。当然,在学生中,有的赞成,有的不赞成。于是,央视又做了网络调查,结果认为“动机是好的,但是形式不合适”和认为“动机和形式都很好”各占一半,势均力敌。
从以上的数字看,关于是否应该“磕头”的争论可能是不会有结果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层面上,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已成潮流,青年学子中风气更甚。因此,强求一致,都得磕头,效果也许并不好。更可怕的是在学业压力之下,反倒造成双重人格,明明没有磕头,却说磕了,还说得跟真的似的。其实,这个题目也许这样出会更有意思:要求对父母感恩而为他们做一件事,然后写一篇文章将自己的行动及思想记录下来。我预计,可能会有帮父母洗头洗脚擦背搓澡的,当然磕头者会有之,意想不到的也许亲吻父母者也会有之……
平心而论,从小培养对父母的爱心是非常重要的,到孩子已经成人上了大学,再谈这个问题可能已经晚了些。不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何,是他们给了你生命,抚养你成人,这是最最至关重要的。我们的教育也许很有问题,在孩子启蒙时便让他们去爱一些很抽象的东西,譬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坦率地说,爱是一种从心底里发出的真情实感,而抽象的东西是难以培养出真情实感的,所以,爱就应该从爱父母、爱家人、爱小朋友、爱周围的人……做起。以此为基础,才能在孩子有抽象能力时,再去培养他们更高层次的爱心。
总而言之,爱是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美德,这种真情实感,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更是难得。现在的孩子可能不太会表露自己的感情,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轻易地、简单地甚至不负责任地去否认乃至责备他们,不要人为地造成代际隔阂,造成他们对老一辈的逆反心理。
从这点考虑出发,《东方时空》应该就他们的统计错误向观众、更应该向被他们统计数字伤害的年轻人郑重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