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教授的<国内半世纪以来出不了思想大师的原因>一文发表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因为我对这个问题向来比较关心,所以也趁此机会,发点不成熟的看法。
我以为国内半世纪以来出不了思想大师的原因就在于哲学的贫乏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失落!
我以为人类知识进步的原动力就是我们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本原的追问,希望通过我们人类独有的知慧来理解这个世界,另一个就是我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的反思,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学术的原动力和灵魂!古希腊贤哲们的爱和知慧指的就是这两个东西。
张五常教授以他的知慧和学识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
要培养学子的好奇心,要使他们明白学问的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种回报,而尊重甚至仰慕学者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了。这是说,今天中国需要的是风气的培养,即是学术气氛的问题。
这无疑是非常精辟的见解,但我这个人有点孩子气,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我可不可以这样问:怎样要培养学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天性还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好奇心可以培养吗?“孩子们被父母打得在琴键上运指如飞”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培养,如果让中国的父母再掉个方向去培养好奇心,会不会培养出同样的结果?风气和学术氛围如何培养,为什么我们年年都讲培养好的风气可好风气就是不见长,坏风气如腐败不培养它、打击它它都越来越疯狂?所以我以为好奇心是不可以培养的,但也不是保留纯天生之性就可以的。它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在一个人内心投下的射影!风气也不是可以培养的,它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到一大批人的行为的表现,也就是说中国当务之急是要找回失落的价值观。而当今之中国,价值观的失落根本原因又是由于哲学的贫乏!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直是以儒家思想加上天朝大国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的。而且这种思想特别顽固。以至于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强烈地排斥抵制西方文化,最后在西方列强的枪炮轰击下,我们不得不低下自己高昴了三千年的头颅,开始向我们向来小看的西方蛮夷学习,甚至于向我们一直当着尾巴的东邻小国日本学习。师他人所长并没有错,问题就在于我们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坐标,就好象我们现在要把孔子的象放进一个化学实验室,怎么放都觉得捌扭。于是我们进行了长达近百年的反孔与尊孔的争论。五四时期批孔,文化大革命更是彻底砸烂。五四时期如果自由的学术氛围保持下去,或许我们会找到新的价值定位的。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砸烂了孔庙,请来了个洋教主马克思,然而马克思的价值观即大公无私并没有在中国人心中扎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价值观真空。我以为改革开放以来腐败包括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之所以如此快速地漫延开来,与这种价值真空状态不无关系。
我没有去过国外,从一些报道看,我感觉国外有一种中国所没有的优越感、价值感。曾经在报上读过一篇文章,作者和题目都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它的主题,是谈公民教育的,他说国外是很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的。是的,他们的优越感和价值感就是来源于他们的公民地位!来源于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试想如果我的地位利益都有宪法作保障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保障,我怎么会没有优越感和价值感,在有了这样的优越感和价值感后,如果我有兴趣做学问,自然就会“把学问本身当作目的”了。相比之下中国的父母亲都具有特别的危机感,如果不考上名牌大学,你就无法过体面的生活,你就做不了人上人。这在中国不仅是个观念,而且是铁的现实。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现实?为什么考不上名牌大学不过不上体面的生活,为什么我们必须钻大学这个套子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失落!因为价值观失落了,我们无法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有价值什么无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金钱做官,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除了女人的肉体,没有什么能激发我们的联想,好奇心从哪里来?
十年前,中国泛起过文学热,那时也有过类似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说中国的文学创作水平并不比国外的差,也不比印度差,原因在于文字因素,据说诺贝尔奖的评委们都不懂汉语。二十年过去了,中国人的诺奖梦没有实现(有一个法籍华人得过吧),诺奖热情也退了,要命的是中国的文学也随落成了粗俗的性文学。今天中国文学的随落不正是证明了诺奖评委们的眼光吗?为什么随落?价值观失落了啊!没有了价值观文学创作就只能是无病呻吟,就没有了灵魂!是啊,你对你的民族,你的国家的价值坐标都没有找到,没有思索你能创作出好作品吗?儿童作家同样证明了中国文学价值观的失落,因为我们实找不到什么“价值”了,就只有挖掘年龄价值,这本书为什么好?不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而是因为他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创作的!这不证明我们找不到创造的价值源泉吗?
再看看现在成为显学的经济学,那些主流经济学家的傲慢,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没有对本民族的价值观的认可,出去喝了两瓶洋默水,就看不起本民族那些草根了,动辄搬出一个西方理论,似乎就可以压倒一大遍国人的质问,这不是价值观的失落吗?这样的人你能指望他能静下心来客观公正地研究中国问题吗?他可能成为大师吗?我在和韩和元争论时批评他的“帝王师情结”,江由子就不以为然,认为帝王师没有什么不好,帝王师是什么,一种价值观啊,我认为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价值观,他的学术就会变味的,中国几千学术上之所以停滞,就是因为这种“帝王师”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啊,那些象范进孔乙已一样的读书人,那些被帝王杀死的谋臣,不都是帝王师的宿命吗?这次吴敬连不是又搞了个火车票的高论。这里就看得出吴敬连在价值观上的颠倒,吴老把市场规律抬得太高了,他有没有想过到底是市场规律大还是公平的价值观更大?当然吴老会说市场规律就是保证公平的,它们并不矛盾,他当然还能拿出些什么理论来。然而人民看的是实际,中国的实际是怎样的呢,是市场经济已经严重地侵害了社会公正,医疗市场化让人提前送终,住房市场化让人住不起房,这样的现象吴老还没有看到吗?吴老即便是认为不涨价不对,也不该拿市场来说话啊!所以我说句冒犯的话,吴老是不是也该思考一下社会以及人的价值的问题,再进而思考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价值和应有的态度呢?
我以为国内半世纪以来出不了思想大师的原因就在于哲学的贫乏和世界观价值观的失落!
我以为人类知识进步的原动力就是我们对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的本原的追问,希望通过我们人类独有的知慧来理解这个世界,另一个就是我们对自己存在的价值的反思,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学术的原动力和灵魂!古希腊贤哲们的爱和知慧指的就是这两个东西。
张五常教授以他的知慧和学识令人信服地证明了这样一个结论:
要培养学子的好奇心,要使他们明白学问的本身就是目的,是一种回报,而尊重甚至仰慕学者应该是教育的一部分了。这是说,今天中国需要的是风气的培养,即是学术气氛的问题。
这无疑是非常精辟的见解,但我这个人有点孩子气,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我可不可以这样问:怎样要培养学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天性还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好奇心可以培养吗?“孩子们被父母打得在琴键上运指如飞”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培养,如果让中国的父母再掉个方向去培养好奇心,会不会培养出同样的结果?风气和学术氛围如何培养,为什么我们年年都讲培养好的风气可好风气就是不见长,坏风气如腐败不培养它、打击它它都越来越疯狂?所以我以为好奇心是不可以培养的,但也不是保留纯天生之性就可以的。它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在一个人内心投下的射影!风气也不是可以培养的,它也是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到一大批人的行为的表现,也就是说中国当务之急是要找回失落的价值观。而当今之中国,价值观的失落根本原因又是由于哲学的贫乏!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一直是以儒家思想加上天朝大国作为我们的精神支柱的。而且这种思想特别顽固。以至于中国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是强烈地排斥抵制西方文化,最后在西方列强的枪炮轰击下,我们不得不低下自己高昴了三千年的头颅,开始向我们向来小看的西方蛮夷学习,甚至于向我们一直当着尾巴的东邻小国日本学习。师他人所长并没有错,问题就在于我们在向别人学习的时候,始终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坐标,就好象我们现在要把孔子的象放进一个化学实验室,怎么放都觉得捌扭。于是我们进行了长达近百年的反孔与尊孔的争论。五四时期批孔,文化大革命更是彻底砸烂。五四时期如果自由的学术氛围保持下去,或许我们会找到新的价值定位的。而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砸烂了孔庙,请来了个洋教主马克思,然而马克思的价值观即大公无私并没有在中国人心中扎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价值观真空。我以为改革开放以来腐败包括学术界的不正之风之所以如此快速地漫延开来,与这种价值真空状态不无关系。
我没有去过国外,从一些报道看,我感觉国外有一种中国所没有的优越感、价值感。曾经在报上读过一篇文章,作者和题目都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它的主题,是谈公民教育的,他说国外是很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意识的。是的,他们的优越感和价值感就是来源于他们的公民地位!来源于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试想如果我的地位利益都有宪法作保障而且是实实在在的保障,我怎么会没有优越感和价值感,在有了这样的优越感和价值感后,如果我有兴趣做学问,自然就会“把学问本身当作目的”了。相比之下中国的父母亲都具有特别的危机感,如果不考上名牌大学,你就无法过体面的生活,你就做不了人上人。这在中国不仅是个观念,而且是铁的现实。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现实?为什么考不上名牌大学不过不上体面的生活,为什么我们必须钻大学这个套子才能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这个社会价值观的失落!因为价值观失落了,我们无法判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有价值什么无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金钱做官,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除了女人的肉体,没有什么能激发我们的联想,好奇心从哪里来?
十年前,中国泛起过文学热,那时也有过类似的讨论,中国人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人说中国的文学创作水平并不比国外的差,也不比印度差,原因在于文字因素,据说诺贝尔奖的评委们都不懂汉语。二十年过去了,中国人的诺奖梦没有实现(有一个法籍华人得过吧),诺奖热情也退了,要命的是中国的文学也随落成了粗俗的性文学。今天中国文学的随落不正是证明了诺奖评委们的眼光吗?为什么随落?价值观失落了啊!没有了价值观文学创作就只能是无病呻吟,就没有了灵魂!是啊,你对你的民族,你的国家的价值坐标都没有找到,没有思索你能创作出好作品吗?儿童作家同样证明了中国文学价值观的失落,因为我们实找不到什么“价值”了,就只有挖掘年龄价值,这本书为什么好?不是因为它的文学价值,而是因为他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创作的!这不证明我们找不到创造的价值源泉吗?
再看看现在成为显学的经济学,那些主流经济学家的傲慢,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没有对本民族的价值观的认可,出去喝了两瓶洋默水,就看不起本民族那些草根了,动辄搬出一个西方理论,似乎就可以压倒一大遍国人的质问,这不是价值观的失落吗?这样的人你能指望他能静下心来客观公正地研究中国问题吗?他可能成为大师吗?我在和韩和元争论时批评他的“帝王师情结”,江由子就不以为然,认为帝王师没有什么不好,帝王师是什么,一种价值观啊,我认为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价值观,他的学术就会变味的,中国几千学术上之所以停滞,就是因为这种“帝王师”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啊,那些象范进孔乙已一样的读书人,那些被帝王杀死的谋臣,不都是帝王师的宿命吗?这次吴敬连不是又搞了个火车票的高论。这里就看得出吴敬连在价值观上的颠倒,吴老把市场规律抬得太高了,他有没有想过到底是市场规律大还是公平的价值观更大?当然吴老会说市场规律就是保证公平的,它们并不矛盾,他当然还能拿出些什么理论来。然而人民看的是实际,中国的实际是怎样的呢,是市场经济已经严重地侵害了社会公正,医疗市场化让人提前送终,住房市场化让人住不起房,这样的现象吴老还没有看到吗?吴老即便是认为不涨价不对,也不该拿市场来说话啊!所以我说句冒犯的话,吴老是不是也该思考一下社会以及人的价值的问题,再进而思考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价值和应有的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