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首期《营销学苑》杂志新年“专家团拜”词
本来这篇该写“晋商”这个主题,讲讲我对这个群体的成败得失的思考,但这两天社交活动太多,难得静下心来,所以还是先不要把不成熟的思想摆出来现眼吧。正巧,《现代营销》(下旬刊为《营销学苑》杂志主编杨小洁前几日打电话来,说他们的新年第一期杂志已经付印,我的“贺词”也刊登了。她调侃说既然我是其杂志专家团的一员,要我以后别光关注股市期货,关注市场问题本质,也多关注一下“营销”云云。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番调侃和一个远方朋友的电话相继而至,倒的确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话说前几日,就在杨主编打电话进来后不久,一位杭州的资深投资人朋友也打电话来,建议我“策划”一下,让媒体把送我的“财经观察家”、“经济评论家”或“社会学者”等头衔改为“经济学家”。言辞恳切,让我很是“感动”。其实,这已经这位老弟第二次建议我如此称呼了,去年五六月间他便如此建议过。在他眼里,“财经评论家”等称呼分量不够,我写社会评论也纯属“不务正业”,而这“经济学家”的名头才是比较值钱的。
或许,这便是所谓“营销”吧,需要一个名头,也需要一种定位,广告的内涵肯定是有了,吹牛的意味也很重。谁让这俗世熏熏,信息爆炸,人人都承认进入了所谓“眼球经济时代”呢!
然而,再“眼球经济”也得讲事物的本质吧,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浪得虚名者又能忽悠几时呢?比如,说我是“经济学家”,我担当得起么?我的社会学师兄弟博导硕导博士后博士一大把,我看也没几个敢称自己是“社会学家”的,既如此,就我一个财经社会学杂家,焉敢妄称“经济学家”?
许多人都知道,我本科在北理工学的是机械工程,研究生在人大学的是社会学,经济金融知识都是在工作、实战中零打碎敲积累出来的,连起码的经济学课程都没系统上过,谈何“经济学家”呢?外界如果这样称呼我,别人会笑话,我也会汗颜,因为自己的确没那个实力。当然,有些“媒体经济学家”不过是会用一大堆经济学术语吓人的文字垃圾制造者,比起他们,我似乎更能“经济”一些,因为我自信从不说“理论深刻”动辄“一二三四五”的玄乎废话。
或许,我那位老弟只是想让我包装自己吧,现在时兴这个,许多人都恨不得把自己“满脸麻子的东施脸”包装成“闭月羞花的西施面”,想来真觉得可怕。因为我们看到的许多“明星”,其真面目可能会让你看了恶心。上次与传媒大学教授赵宁宇老弟聚餐,他便证实了许多“演员”幕后的不堪……
但看了《现代营销》杂志的一些文章,我便发现,我的这类“求实思维”也有误区。因为“包装”虽然让人不屑,但营销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现代思维。众所周知,人都是有自尊心、上进心的,所以想让人看到自己最亮丽的一面也情有可原。而现代社会早已跨越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阶段,所以市场营销便成了每个企业必须学习的功课,因为,真正的营销是对一种有质量保障的产品所包含的人文关怀、文化底蕴、企业精神的推广,是对社会有益的;而且,市场经济大潮下鱼龙混杂,“香酒”如果不通过营销占领更大的市场,那么“假酒”、“烂酒”便必然会通过“营销”占据老百姓的饭桌。而个人,在有实力的前提下如果想要有更大的影响力,可能也是需要营销的吧。而多年来,我习惯于一个人天马行空,在海量的信息里游弋,码字思考说良心话成了最爱,在营销方面还真的需要补课了,虽然我并不喜欢被“营销”为“经济学家”。
在这方面,杨小洁女士是我的启蒙者。她主编的杂志包括她的博客处处都在讲营销,所以认识她之后我便看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这给了我洗脑的机会。她的杂志包罗万象,从个人营销、企业营销讲到“国家营销”,真得让我大开眼界。只不过,和她聊天时,我依然坚持认为,“酒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同时我也不得不承认,许多“香酒”因为缺乏营销或者营销不当而永远呆在了“巷子”里:西凤酒历史悠久,但如今只能是低价地方酒,文化内涵更丰富的汾酒比五粮液差么?但不得不承认,汾酒营销却一直没五粮液好。
看来,这“营销”还真的是非常重要了。有了好的质地,再配以出色的营销,一个好“产品”才能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大放光芒,让不好的产品相形见绌,最终销声匿迹。事实上,个人需要营销,产品需要营销,市场需要营销,中国,也需要营销!所谓树造“中国大国形象”、增强“中国软实力”讲得便是“国家营销”。只不过,“营销”过度,过犹不及,“营销”就会像中国股市股指虚涨带来的危害一样,最终让该“产品”臭名远扬。
话又说回来,现在有些人只要能出名,连“臭名”都不嫌弃,这类“活宝”卖力“营销”,只为别人多看她一眼,厚脸皮程度实非正常人所能企及,另当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