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制药的传说


华佗制药的传说

汪天才戴九红搜集整理



  东汉末年,刘汉王朝已经走到了风雨飘摇、摇摇欲坠、面临全面崩溃的境地。天下合久必分,张角揭杆一呼,天下响应,英雄群起。蜀中刘备,江东孙权,更有拥重兵雄据北方、挂名汉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魏王曹操,都在计算着代汉而立。争奈是赤壁一战,东风却与周郎便,终成三国鼎立之势。公元217年,中原大地,瘟疫陡起,就连与魏太子相友善的“建安七子”在世的五人,均死于这次瘟疫之中。可怜天下黎庶,在连年的诸侯争战中,早已民不聊生,生灵涂炭。遭此瘟疫,更是雪上加霜。一时间,十室九空,千村薜茘。瘟疫很快由北而南,蔓延至江南。

  也是天下黎庶,合该受此磨难。是年夏天,江南苦雨数月,洪水泛滥。

  自当年赤壁战场东去近百里,有一滨河傍山的小集,名为总路嘴。由于地处河滨,田平地坦。这年,内涝成灾,不数日,集市竟成了水乡泽国。疫借水势,水助疫威。直闹得总路嘴周围五乡八保,日日有亡人,夜夜闻哀泣。

  这天,家住距总路嘴二里的茶铺村的杜老汉家真是祸不单行。早晨刚刚埋葬了死于瘟疫、正当盛年的儿子,眼泪尚未抹干,又见儿媳蔡氏怀抱五岁的小儿子,悲痛欲绝。杜老汉见状,欲哭无泪。一言不发地走到蔡氏面前,从蔡氏怀中夺过小孙子的尸体,向荒郊走去。正在这时,只见已经旁观了良久的一位面容瘦削的郎中,低声说了句:“等等。”说毕,他接过杜老汉手中的孩子,端详了一下面容,又摸了摸孩子的胸口。然后,胸有成竹地对杜老汉说:“孩子有救。”说毕,从随身的药葫芦内,倒出一粒药丸,放入孩子口中,并灌下一匙温水,又用手在孩子的胸肚间,自上而下反复按摩。杜老汉和蔡氏及村庄里的男男女女,全都屏声静气地等待着这位老郎中起死回生。不过片刻工夫之后,只见那孩子眉发动了动,接着,轻轻地吸了一口气,“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这下让杜老汉和蔡氏及村庄里的男男女女着实惊喜异常。说时迟,那时快,“蓬”的一下,全村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顾不得地下的泥泞,齐刷刷地一下子跪倒在老郎中面前,齐声说:“先生,救救我们吧!”

  老郎中忙扶起杜老汉,把手中的孩子交给杜老汉后,叫乡亲们起来,说:“大家放心。只要我治得了的,我一定会帮你们治好。”大家这才知道,这位老郎中竟是他们早已闻名的神医华佗。他是从大崎山采药下山路过此地的。

  华佗问了问这里的情况,然后,环顾了一下周围的环境。指了指茶铺村对面了一座地势较高的小山,问:“那山上是座庙吗?”众人告诉他,那山叫茅云山,那庙是茅云山的山神庙。华佗就说:“那好。我们就在山神庙里开堂治病。

  众人簇拥着华佗上了茅云山山神庙。华佗上茅云山时,见沿途有不少有可用于治疗瘟疫的草药,大喜过望。便将这些草药的名称和用途,一一的告诉了杜老汉和村民,叫他们帮助自己采集。

  第二天,茅云山山神庙前就竖起了一面用七块黄色菱形布连接而成的杏林旗。华佗开堂治瘟疫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地传遍了五乡八保,茅云山山神庙顿时热闹非常。

  白天,华佗在山神庙里接待五乡八保前来问医求药的人们,晚上,又忙着制药、熬药,有空还四出采集药物。周围的群众也热情百倍地投入到华佗的救治病人的事情中。

  为了使各项事情有条有理,在周围群众的帮助下,华佗决定在山东边的桂花庄开设炼药炉,所有草药的集中在此炼制。为了使药性达到最佳效果,经过华佗考察,对所有草药的漂洗、炮制、蒸、煮、煎、熬的用水,全部要来自山北边的一口天然冷水井中。

  最后,华佗将这些药物经过反复炮制,炼成为一粒粒黄色的药丸,人们称它为“华佗再造丸”。

  由于有了“华佗再造丸”,这一带的瘟疫,很快得到了遏制。华佗便告别了这里的乡亲,背起自己的药葫芦,离开了总路嘴,到他乡游乡治病去了。

  华佗走后,人们便将茅云山山神庙改为“华佗寺”,以纪念这位救民于水火的医圣。

  相传华佗因要为曹操开颅治曹操的脑风病,遭曹操的猜忌,于农历九月初三被曹操杀害。因此,每年农历九月初三,周围的群众都要来茅云山“华佗寺”拈香朝圣,求华祖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