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手机牌照时代,国产手机生死存亡之路
国务院办公厅2007年10月12日公布文件,宣布取消和调整18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取消由国家发改委执行的“国家特殊规定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生产项目核准”,这意味着自2004年开始实施的手机生产核准制将正式取消。
据了解,国务院此次宣布取消和调整186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包括取消由国家发改委执行的“国家特殊规定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生产项目核准”等。
与手机生产核准同时被取消的还包括由信产部执行的另外9项电信类行政审批项目,具体包括:通信工程施工企业资格认证;通信勘察设计企业资质认证;通信、电子投资项目立项审批;通信、电子计量标准器具审核;中断通信互联互通审批;境内电信企业境外上市审核;国际电话结算价备案;研制无线电发射设备核准;通信电子质检机构设立与授权。
有部分国产手机厂商认为,手机核准制的取消既不会导致黑手机的消失,也不会对手机产业造成太大的影响。他们表示,目前获得手机牌照的生产企业已非常多,没有获得手机牌照的企业也会考虑当前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并不会因核准制的取消而盲目进入手机行业。
但是,另一位国产手机厂商的负责人则认为,取消手机牌照核准制这一决策,意味着由政府行政手段干预手机产业的规范与发展已经宣告终结,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开始,标志手机行业将重新洗牌。在无手机牌照时代,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国产手机厂家何处何从,手机牌照核准制取消后的国产手机生死存亡之道在哪里?本文试从手机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和解读,以期能对中国手机产业的良性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黑手机有望转正,但还会存在
什么是黑手机?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称,因为信息产业部规定,手机厂商的产品要获得上市销售的资格,必须申请手机检测,直到手机产品达到相关的技术要求,并获得入网许可证,最终才能上市销售。如果一些手机厂商在没有获得入网许可证的前提下,直接将产品推上市,便可称之为黑手机。
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副司长王秉科也认为“黑手机”是指走私的手机,销售过程中不符合《电信法》规定的手机,但对贴牌手机,只要产品符合相关的质量标准,获得相关的认可,那就不能算是“黑手机”。
针对手机核准制取消一事,有观点认为,核准制的取消会使黑手机从此转正,市场上不会再有黑手机。
而在国家公布取消手机生产牌照核准制的第二天,在全国最大的手机批发和黑手机集散地——深圳华强北,就打出了“国家取消手机牌照,欢迎企业进驻”的大幅横幅来表示祝贺。这对于深圳大多数从事手机地下工作的人来说,这是他们等的太久的福音。一位专门从事三码机生产和销售的厂商表示,以后再也不用在颤颤惊惊中过日子了。今年7、8月份对黑手机的严查让他们的日子过得心惊胆颤,总担心有一天会查到自己头上。现在国家政策一松动,取消手机牌照核准制,他们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正规销售体系。“我们有资金实力,产品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完全可以经得起检验,就是没有牌照,现在好了。”对于国家取消手机拍照核准制,这位人士举双手赞成。
“今后做黑手机的风险将会越来越大。”泰尔实验室相关负责人指出,手机牌照核准制取消后,再一次降低了手机制造行业的进入门槛,原来达不到核准制所要求的规模的手机厂家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市场竞争,必将导致手机价格和利润空间进一步下降。而利润空间的下降,加上整治手机市场行动的持续,将使黑手机的经营风险越来越高,而高风险将让黑手机的从业者逐渐“转正”。
目前,深圳有超过300家手机企业因为拿不到牌照,只能借牌、贴牌、冒牌甚至做假牌。牌照审批取消以后,这些企业就可以正大光明地打出自己的品牌,再也不用做“黑手机”了。
然而,取消手机牌照核准制并不是说就没有市场进入门槛了,部分实力弱小的厂商还是徘徊在入网许可证门外。按照最新的申请入网许可证的规定,要求满足以下三个要求才能入网检测:一是必须拥有自身的注册商标;二是必须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三是必须通过环保、安全等认证。这对于部分习惯于黑手机操作的厂家来说,还是逾越不过的门槛,所以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黑手机还是会继续存在,但情况相比以前肯定会有所好转,终究,想做大生意的人肯定不愿意背这个黑锅,只有那些想在手机行业捞一把就走的人才会继续黑手机的行当。
牌照出租者面临退市风险
手机核准制的取消为手机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在更加自由开放的手机市场,原有的政府管控将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市场杠杆的调控作用。有观察家认为取消手机核准制将引发手机市场三大变革。
首先,更多的新进入者将对现有手机厂商形成冲击。手机核准制的取消给原先依赖租用牌照进行手机生产的厂商提供平等进入市场的机会,这类厂商将自立门户,利用已有的技术优势推广自有品牌手机。同时手机市场进入门槛的降低也将吸引拥有渠道优势的手机经销商以及拥有品牌优势的其他领域厂商大举进攻手机市场。易观国际分析师张燕玲认为,大量新品牌的涌入对现有手机厂商形成的冲击不可小觑,其中仅依赖出租牌照谋利的手机厂商将面临亏损或退出市场的危机。
其次,激烈的价格战将加速厂商的优胜劣汰。在目前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市场竞争者的增多以及新品上市周期的缩短将导致严重的产能过剩。在利润摊薄和营销成本的双重压力下,实力不济的厂商将被愈演愈烈的价格战快速淘汰。
另外,竞争的加剧将使传统渠道面临挑战。为了减少传统渠道中的利润分成。现有手机厂商将规避传统渠道的层层代理模式,压缩传统渠道的运作时间和中间环节以获得最大收益。而对于手机市场的后进入者而言,为避开与老牌厂商的正面交锋,电子商务、电视直销等差异化的渠道模式将成为后来者打开市场的快速通道。因此无论从传统模式自身的弊端还是从新进入者差异化的渠道战略方面看,缺乏足够支撑力的传统渠道将面临更多挑战。
即使取消手机牌照核准制后,即使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然而,依靠出租手机生产牌照生存的部分厂家也迅即调整了策略。现在贴牌费用已经越来越便宜了,基本上对企业的运营成本不造成压力,而以前动辄几十元、上百元的每台手机牌照租借费用一去不复返了。
据了解,在手机牌照核准制取消后,手机牌照的租借费用已经由这之前的10元到20元下降到5元、8元元左右,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
产业竞争将更加加剧
信息产业部经济运行司副司长王秉科透露,今年1—7月份国内通信行业共生产3.2亿部手机,同比增长27%,增长幅度非常大。但从数量分布上看,国产厂商数量非常有限:摩托罗拉3700万部,索爱3200万部,还有其他的跨国公司大概占到78%以上,只有剩下的22%是国产手机品牌,波导661万部,TCL637万部,天宇457万部,中兴339万部。另外,除了深圳当地80多家有手机牌照的企业外,还有很多没有牌照的厂商同样在生产贴牌手机,产量在10万部以下的贴牌厂商数量也有很多。
王秉科认为,目前国内手机制造的混乱很大程度上是大家都在盲目投资。他表示接下来国家要加快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管理办法的完善,推广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市场的资质规范。“我们在研究制订中国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售后服务情况,准则也已经出来了,现在手机的、计算机的、彩电的这些分类的也正在做。”王秉科介绍。
CECT董事长吴志阳表示:“在核准制取消后,手机产业的进入门槛会逐渐降低,但绝不意味着没有门槛,没有监管,国家不会对这一事关广大消费者利益的行业放任自流。后来的企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品牌影响力、有保障的售后体系、在这一行业持久发展的决心,才能生存发展。”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一位电信专家也表示,虽然进入的门槛放开了,但是企业要想进入这一市场并生存下去,手机企业就要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资本实力及卓越的市场研发运营和售后保障体系。半年内,中国手机行业必然会迎来一次剧烈的洗牌。一大批没有良好品牌、没有持续研发投入、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缺乏强大资金支持的手机企业将不得不退市。今后,国内中低端手机市场的单机价格将持续走低。预计3年内,国内GSM的低端手机价格将跌破300元,5年内,低端手机价格将下探到150元左右,但高端机型不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有关专家指出,取消手机核准制后的最初阶段可能会出现一些混乱,产品鱼龙混杂,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大浪淘沙,黑手机会逐渐消失。给产业一个开放的市场,让企业真正在市场规律下运作,会更利用手机行业的良性发展。即便是生产上不再需要许可,但在入网方面手机产品还是绕不开信息产业部,所以,仍旧是有章可循。政府的过度监管会导致腐败同时也会抑制行业发展,手机行业也是一样。市场放开后,消费者也会在实践中学习黑手机和正品手机的差异,只有真正好的产品和好的企业才能最终杀出一条血路。“2008年中国将面临3G牌照的发放,这同时也是手机行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时间不会太长,孰进孰退明后年就会见分晓。”上述专家表示。
加强入网许可证管理是关键
取消核准制后的国内手机生产市场将如何管理?截至目前,国家发改委还没有给出明确的信息。
取消手机牌照核准制后,只要一款手机能够通过信产部“进网许可”,就可以用自己的品牌出现在市场上。理论上任何有生产制造能力的厂商都能够生产手机,但产品要推出市场必须获得入网证。以往手机厂商申请手机入网证必须拥有手机生产牌照,但现在厂商的产品只需要通过泰尔实验室的手机入网质量检测就可以获得入网证。对于手机生产企业而言,入网许可证成了每款手机上市的“身份证”。
那么,取消核准后,未来对手机生产市场该如何监管?如何保证产品质量?这是手机牌照核准制取消后大家所普遍关注的问题。
对此,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研究部副部长卢奇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下一步可能实行备案制,企业只要将项目资料交给相应管理机关备案即可,但同时建议加强入网许可证的管理。任何一部手机在上市前必须向信产部电信管理局申请入网许可证,通过相应的技术检测后才能拿到,这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最后一道门槛。
深圳某手机品牌公司负责手机牌照事务的相关人士认为,今后应该是通过入网许可证的方式来管理,也就是说,对于手机业来说,生产核准制没有了,但今后入网许可证更重要了,国家发改委是行政管理方式,信产部是专业管理方式,之前两者并存,今后是从行政管理到专业管理,但也不排除国家发改委的管理方式用其它方式代替。
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也预测:“黑手机”转正后,不排除更多手机来申请牌照及入网许可证。另有专家建议,应继续加强入网许可证的管理,以保证移动终端的产品质量。只有这样,才是对产业健康发展负责的态度,才是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
手机牌照历程
1998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规定,“对移动通信产品生产企业严格监管,并将移动电话的生产纳入国家指导性计划”,要求手机生产必须获得信息产业部的牌照许可。在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中国一直对手机行业准入采取了严格的控制和审批措施。
随着《行政许可法》及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2004年7月,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在电子信息产品类中规定,“卫星电视接收机及关键件、国家特殊规定的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等生产项目由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这就是手机核准制的政策由来。
2005年2月,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国内手机生产核准制出台,当天公布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关于印发〈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内规定,对手机生产企业申请的核准条件包括―――申请移动通信终端投资项目注册资本不低于2亿元人民币、申请移动通信终端投资项目的项目申报单位应建立研发中心,具有完善的开发平台和究环境,具备完整的整机、单元电路硬件设计能力,基于芯片组和协议栈的软件开发能力,结构外观设计能力等9项硬性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