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法推拿(第三稿)


                                                          撑法推拿(第三稿)

                                                     著者     朱吉君

 关键词:撑法推拿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    弓型结构    撑法推拿人体操作常规

摘要:通过芳香与膏摩、工具推拿与矫形术式、撑法推拿人体操作常规等,系统的描述撑法推拿体系。

撑法推拿是怎么样的一个定义范例呢?

撑法推拿代表着一类弓型结构的操作模型所能组合的一类手法,之所以称为撑法推拿原因有三;其一,撑杆运动的撑杆一端着实地,一端手中握,很形象的转化为指后撑法“合”势操作。即:撑法使用了崭新的手法定义模式;撑法就是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它是一种从发力定点向吸定定点相对峙弓形渐变的手法.撑法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复式手法,代表了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其二,工具推拿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的实际模型是弓背用力,其效果是有支撑作用的。其三,两点间的牵拉习惯上被称位撑开,在推拿操作中存在:肩臀对称斜线牵拉、胸椎腰骶直线牵拉、跟臀牵拉等一些操作,上海高级按摩师X+1教材------《保健按摩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高级)》 上海市职业培训研究发展中心组织编写 周信文主编 ,就用了“撑腰部”、“撑腿部”这样的名词。另外,在矫形医学中很多术式都是两点间的牵拉动作。这样我就正式提出撑法推拿的专有名词,当然最后“撑法推拿”也有“撑起一片明朗的天空”,以及美好愿望的寄托之意,撑起推拿按摩的事业!打破地域、流派、中医、西医、以及国别和民族的限制,整合中医推拿、芳香按摩、矫形医学以及推拿按摩各种正在流行和即将流行的推拿技术,本着存在就是硬道理的气魄,创立一个让世人不分国度、民族、种族、信仰、年龄、性别等皆可习而用之的推拿方法体系。

 

                                                        芳香与膏摩

撑法推拿是朱吉君先生(宁夏青铜峡市人,字眉先1976年生人)在融合了北方推拿习惯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上海推拿流派创立特色(一个流派特点是:一套手法分为主要手法为"原创手法",辅助手法可以是原创手法或比较实用的手法,具有一定操作规范并结合不同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的条件下,才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的启迪下,创制的一套既适应于适应症推拿(保健),又可用于不适应症推拿(治疗)的方法体系,尤其对近代兴起的芳香按摩精油推拿,站在中医学的角度做出了独到的见解.更为独到的是撑法推拿合理运用了力学原理,并借助开合旋悬中这五个记形符号为理论工具描述出了一个完整的撑法的定义,手法之内存在渐变的特点,在历史上是具有原创特质的,是眉先先生多年学医的积累和从事民间字画板书排笔书画共同经历的结晶.
   局部接触是推拿进行的标志,也是推拿医学重要的学术特点!

   不适应症推拿就是治疗推拿,主要是肌肉放松;适应症推拿有精神放松和肌肉放松之分,精神放松是可以通过局部接触实现的,主要是精神放松.
   撑法推拿体系之芳香与膏摩:
   基本手法1、主要手法  2、辅助手法    3、介质专有手法

   一.主要手法
   站在术者的角度运用开、合、旋、悬、中这五种五行力学的概念作为理论工具描述撑法操作要领,这是撑法推拿体系的特色之一。
   撑法 立于术者手法可有五行特质描述
   1.指前撑法
     指前撑法    虎口张开,手指远端指间关节屈曲,用各手指的指甲部为推拿操作部位,              其形状如
     ....
      .
   指前撑法有特殊的使用方法:
   开:  手指远端第一指间关节屈曲,自然放置。将接触部位撑起,平行用力,善于不吸定操作。
   合:  手指远端第一指间关节屈曲,向内收拢。将内围部分撑起,聚合用力,善于吸定操作。
   旋:  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
   悬:  运动的主动发力的支配状态或被动受力受支配状态的描述。
   中:  局部接触状态的描述。
                          
                 
   2.指后撑法    手掌2.3.4.5.掌指关节前的指部扶定于相对固定部位,与掌部和大拇指对峙放置,......

        形如         ....
                  。
                          。
    指后撑法的特殊使用方法:
    开:    第五掌骨内上缘,掌根尺侧的骨状突起,不吸定。
    合:    第五掌骨内上缘,掌根尺侧的骨状突起,侧掌吸定。
    旋:    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
    悬:    运动的主动发力的支配状态或被动受力受支配状态的描述。
    中:    局部接触的状态的描述。

    指前撑法是手部背部的作用部位的撑法,为阳,开为阳中阳,合为阳中阴;指后撑法是手部掌部的作用部位的撑法,为阴,开为阴中阳,合为阴中阴.
    从广义上讲,撑法推拿是从指导介质推拿的一个推拿体系开始发展成为保健与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套推拿方法。撑法使用了崭新的手法定义模式弓型结构模型;介质推拿阶段的撑法就是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它是一种从发力定点向吸定定点相对峙弓形渐变的手法.撑法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复式手法,代表了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
    按这个定义,撑法应包括指前撑法、指后撑法。在撑法中发力定点是一组从开向合有变化的,这种变化适应了撑法的多样变化;指前撑法的变化是从开向合为主要形式,指后撑法的变化主要是从合向开为主要形式.

    撑法推拿中的指前撑法和指后撑法是总结介质推拿,如药酒、药液、药膏、药乳以及精油推拿按摩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系,只有支撑才能更好的解决,油类制剂涂抹在体表特别滑,不宜吸定,解决办法一、如:侧掌吸定的指后撑法合部术式---豌豆骨的叠合形式的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术式;解决办法二、如:侧掌吸定的指后撑法开部术式---大拇指的横部侧推术式.
    值得一提的是(一)、指后撑法“开”:    第五掌骨内上缘,掌根尺侧的骨状突起,不吸定。按照撑法定义模式,有一个动点、一个静点要求。按大拇指的纵横结构有两个代表手法1、扶手一指禅推法符合指后撑法开的极限点时的操作:一个动点、一个静点要求,大拇指的指端、罗纹、指甲、偏峰都是大拇指的纵部结构,大拇指的纵向发力,余四指可持续支撑,紧推慢移配合应用;2、大拇指的横的结构在芳香按摩中有一个重要的手法,大拇指的横部侧推,余四指瞬间支撑缓缓配合移动,以双手同时交替操作术式最为常用,被誉为是芳香疗法推拿手法中的第一法:大拇指的横部侧推术式。这为撑法推拿对芳香疗法的指导提供了基础保证!(二)、在临床应用中指前撑法、指后撑法实际上,使用最多的是指后撑法里的合,即“合:    第五掌骨内上缘,掌根尺侧的骨状突起,侧掌吸定。”按照撑法定义模式,有一个动点、一个静点要求。代表手法,侧掌吸定的指后撑法合部术式,就称其为:侧掌吸定的指后合撑法。操作要领就是侧掌,用豌豆骨接触受力部位,以肘发力,以行或推、或揉、或旋、或拨、或挑,余四指持续支撑的操作。这个骨状突起,就是豌豆骨,这样长时间操作豌豆骨会有慢性损伤的可能,适逢我得遇宁玉霞(高级技师)提供一种曲棍棒操作,很自然的完成了豌豆骨的延伸操作,于是我就以撑法推拿的学术思想和曲棍棒的本身特点而创立了“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丰富和发展了撑法推拿体系。(三)指前撑法的支撑结构单一无需太多的变法,而指后撑法“开”、“合”的使用方法却含盖了大量的带有支撑点的操作术式,以四指部为动点,一般没有支撑的需要,静点就是由指、腕、肘、肩、躯体而构成的,是可以单独成法,无需支撑;这里就研究以四指部为静点,动点部有大拇指纵部、大拇指横部、大鱼际和部分掌面、豌豆骨部,以豌豆骨部为“合”向大拇指纵部“开”的渐进变化里,实现“开”与“合”法的变法体制。可有:侧掌吸定的指后撑法合部术式、掌部有支撑的揉法、短距离(掌内活动范围)平推法、有支撑的大鱼际揉法、有支撑的大拇指的横部侧推术式、有支撑的拇指可以操作出的手法。其中有支撑的拇指可以操作出的手法,就是很多,如:扶手一指禅推法、拨法、有支撑拇指揉法、有支撑拇指摩法、有支撑拇指抹法、有支撑拇指拂法、有支撑拇指点法、有支撑拇指按法,最为代表的也就是这些。一句话:撑法就是代表了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
 二.辅助手法
    以往手法的概念是从手法的部位、手法的姿态、手法的运动方向而阐述的。 撑法推拿体系对手法的认识又增加了1、术者角度以运动特点平动、垂直、对称、方向等为主要分析指标;2、受术者角度从圆周的结构分析为核心的,即圆心、半径(对合运动或放射运动)、直径、圆弧或弓形的角度对手法作出有特色的认知。因为撑法的概念就是用圆周的结构分析方法而定义的,如:撑法就是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它是一种从发力定点向吸定定点相对峙弓形渐变的手法。这样用运动特点和圆周结构分析手法的方法因此而奠定。
       揉擦振搓        推拿按摩        滚禅点压拨拍掩        牵扳肌肉组织        三连接
    揉    是一种单方向直线或弧线运动;有指揉法、大鱼际揉法、小鱼际中指发力揉法、掌揉法、前臂揉法.揉法的运动规迹是圆周切点或全圆的运动,即全圆弧运动术式或圆周的半径运动术式.
    揉法和撑法的指后撑法是有区别的,撑法有指前扶定的限制,而揉法没有;指后撑法正是因为这样,才适用于药摩,在滑溜溜的皮肤上便于操作。另外,小鱼际中指发力揉法是前部发力的一种代表手法,大鱼际揉法是后部发力的一类手法。小鱼际中指发力揉法是撑法推拿对用力技巧分析而提倡的一种手法,在撑法推拿人体操作常规中有独到的应用。

    擦   是一种双方向直线往复运动;在撑法推拿中当属直径运动术式。 指擦法、大鱼际擦法、小鱼际擦法、掌擦法.

    擦法的治疗作用与施术部位密切相关,通过体表的摩擦可以使人体内部产生内摩擦.由此而发展出平推法。
    振   是一种双方向直线(垂直直线)往复运动;在撑法推拿属圆心放射状单半径往复运动术式   按振动时关节肌肉的紧张度分为紧振法和松振法.按部位有指振法、掌振法、肩振法等.
    搓    是一种双方向直线往复运动;搓法有两类单手往复交替式操作;双手对称式搓动.与拿法相反方向的操作,当属弓形双端点成弧趋势运动术式。
    推    是一种单方向直线运动.推法运动是圆周的直径运动术式.
    拿    是一种对称用力内收的手法.拿法是圆周的双半径运动术式.
    按    是一种垂直用力,按而留之的手法.圆周的圆心运动术式.
    摩    是一种平动用力的手法.圆周的半径运动术式或全圆弧运动术式.
    滚    是一种滚动用力的手法,分为接触面渐变和不渐变的情形,当属圆周运动术式.按关节关系分为指间关节滚法、掌指关节滚法、掌背小鱼际滚法(侧滚法)、膊滚法、前臂滚法.
    禅
    撑法推拿的禅法也属一指禅推法的范畴,不过此处对一指禅又加了限制条件扩充了一指禅推拿手法术式,又有别于以往一指禅的宽松限制,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禅法最能体现三连接用力。
    禅法是一种钟摆式用力圆心受力作功的手法;在撑法推拿属圆心放射状多半径运动术式。
    在这里要提出一种可以流传于世的“四指抱拢一指禅推法”:沉肩、垂肘、悬腕、腕端平、拳面(第2.3.4.5.掌指关节前部的平面)微翘,四指(第2。3。4。5。手指)抱拢,大鱼际内含,松紧适宜,效果是掌心是空的,自尺侧的环形孔吹一口气,气流自掌根的方向流出,而不是虎口;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是指使是拇指掌侧对着食指第二指节处处,间距缩小),拇指吸定,双手禅法行于平面而平稳。(此法是我提出并命名)。

    要能行于平面的操作面,如玻璃平面。这是禅法的特定要求,也是特定的检验标准.
    拳面微翘、四指抱拢、大鱼际内含、拇指吸定是一种新的一指禅操作规定动作,一般操作条件下没有“四指抱拢、大鱼际内含”这样的限制,只有在行于平面的条件下,提出来才有必要。

一指禅推法总的来说还是分为:指端、罗纹面、偏锋三大接触部位的操作,只要符合沉肩、垂肘、悬腕、指实、掌虚的要求,能够达到柔和、持续、有力、深透、均匀的效果就行,就是好的手法。

    点     点法属按法类手法,垂直用力,其手法形态应是圆的不完全连接的小圆弧运动术式.
    因为本法压力方向要垂直,力要有轻渐重,在本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松手,继以揉动,但又不能幅度太大,所以形态上就是圆弧不闭合的运动轨迹.确切的说应是在圆周的圆心运动术式为主体的条件下的圆的不完全连接的小圆弧运动术式.
    压    压而抑之,按而留之,压偏于静,按偏于动,常于揉相结合,垂直用力,当属圆周的圆心运动术式..分为指压法、掌压法、膊压法、肘压法.
    撑法推拿中存在另一种压法------腕背压法.
    腕背压法:一手腕屈,腕背接触受术面,只用于吸附于受术部位,另一只手扶掌伸腕助力下压,力大而不失柔和.这是撑法推拿流派的原创手法.
    拨    拨法垂直于肌纤维操作,是体现二连接用力技巧的手法 ,当属圆周的直径运动术式.

    拍 属垂直用力,当属圆周的圆心运动术式。

掩  用手掌遮盖于穴位或一定部位上,当属圆周的全圆运动术式
    牵扳肌肉组织     充分利用肌肉组织的内摩擦特性是撑法推拿的操作要求.指前撑法和指后撑法正是发挥肌肉组织内摩擦的有力手段.以及其它的摇、牵、扳、屈伸等手法也有此效果。
    人体存在着最自然的点、线、面、体,要是在推拿过程中体现出点、线、面、体的特质。这才是最原原本本的推拿按摩。 
    筋正骨自直.人肢体强弱与灵活迟钝,皆在“筋”的长短。血足则筋得养;筋长则气顺;气顺则血液循环正常,体力亦强。反之,血亏则筋不得养而萎缩弛缓。气以筋为轨,筋弛萎则气受阻,或滞或串而作痛。血随气行,气不通畅,则血液循环受阻,筋必致疾。故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循环相生,互相联系,不可或缺。

    三连接
    *------。------。------
    三连接是一种用力技巧的描述。当有三个关节以上(包括三个关节)的关节参于主动发力的操作,从在三连接用力技巧。如图所示,一个端点(即*部)同局部接触:
    一连接用力就是第一个关节之前主动用力,其它关节不参于主动运动,当然是在连接存在的前提下,如指端接触,指碗肘肩多个关节存在的状态描述,确切的说一连接就像一条棍,不得存在多关节连接却不存在多关节运动的状态。
    一连接也就是单连接,相当于无关节一段运动,存在着端体用力技巧。当将一棍平置,会发现由端部向体部用力,(即端部*---体部用力)和由体部向端部用力,(即体部---*端部用力)是不一样的,由体部向端部运动受力强度大于由端部向体部用力。这个规律我们就叫做端体用力技巧。
    端体用力技巧在手法应用中很广泛,是值得一提的。

    一连接还有旋转后增力的现象,高年资的推拿工作者很善长以旋转力代替向下的压力刺激。
    二连接用力就是第二个关节之前主动用力,端部和第二或第二个以后的关节处于从动的地位,被动的参于用力,相当于一个关节两段运动。借体重的技巧就是脚尖踮起,是全省借力,不踮起的话只是半身;不借体重时屈的状态下比伸的状态力灵活有力。
    三连接用力就是第三个或第三个以上的关节主动用力,相当于两个关节三段运动。主动用力以外的关节只存在传递力量的功用,不参于发力运动之中。
    力的传递技巧难度递增,三连接的用力是发力的基本规律,一连接是随便的一触容易被人在用力中遗忘,二连接和三连接容易混淆,区别在于三连接的力深透力强,且便于吸定操作;二连接弹拨力强,且便于不吸定操作。
    过节用力是三连接技法中独到的论述。就以屈指节来说明这个问题,在指节近中间指节(第二指节)伸直的情况下,屈远指节。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使劲伸中间指节会达到伸远端指节的目的,有人会津津有味的告诉你,这是练出来的,好多年的武术功底的结晶,你一时半会是达不到伸远端指节的,你自会相信。中间指节用力伸就可以了吗?一般别人操作时好像用力了,自己动一下,怎么也不能到达屈远节的效果,于是就相信自己指力不够,不能力达指端。可是真的是中节使劲用力吗?我们用手把中间指节握住再勾一下远端指节,会发现:中间指节越松,越不用力,远端指节越易屈曲。这就是我在此要说的过节用力原则。
    撑法推拿是可以广而收之现在或将来发现或正在流行的手法的,当然太多就不是撑法推拿体系了,而是推拿手法学啦!尤其是伤科推拿的存在,伤科复位手法是可以唯我所用的,就不一一细说了.推拿手法的确切定义与操作要领、适用范围等在推拿手法学这个学科里有明确的答案,这里就仅对撑法推拿体系中的特别认识加以说明.

三.介质专有手法
    1.沾法    用手沾取液状或固状(粉状)介质于受术部位.此法善用于药摩.
    2.润法    将介质先在手部润开,然后,再在受术部操作.此法善用于精油推拿.
    3.喷法    用具有压力装置的工具将介质喷洒在受术部位.
    4.涂法    用手将膏状介质涂于受术部或手上.

                                                   工具推拿与矫形术式 (一) 

                                                                  工具推拿

创建企业文化和营造有特色的推拿技术

一、工具推拿单棒操作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来自于中医骨科的“击棒法”即:用一粗细适度的圆木棍(直径约30~50mm,长约100~300mm),先在操作的部位放置一软垫(早期用树皮,现在用纸板),然后把圆木棍放在上面,一手扶住,另一手持木锤锤击圆木棍,力量大小及次数适度。这种方法在中国宋代就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在“击棒法”应用的同时,人们逐渐形成了一手持垫巾,另一手握曲棍棒的操作雏形,流传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就是没有人系统的总结其技法。我在解决撑法推拿指后撑法“合”部操作中的豌豆骨慢性损伤这一难题时发现了她,并系统总结其技法,同时也将其纳入了撑法推拿方法体系里,开创了撑法推拿矫形术式的先河。


    工具介绍   “曲棍棒” “垫巾” “酒”或低浓度“酒精”或专用消炎液(或配制的药酒)

    曲棍棒工具规格:长度 :  12cm   重量:约15.9克     大头圆直径:1.2cm  小头圆直径:0.8cm    弧度:大头圆端8cm直行,小头圆端4cm自然成弧,如一棒由直而自然过度到曲。
    垫巾工具规格:长度  10cm; 宽度 5cm ;坚韧度:   耐磨性要好,不然易伤皮肤.
    工具使用方法: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      首先,用“酒”或低浓度“酒精”或专用消炎液浸湿垫巾;然后,曲棍棒和垫巾相互配合使用,   一手持垫巾,另一手握曲棍棒, 垫巾在下,曲棍棒在上,双手前后放置;最后,曲棍棒向内或向外旋转.
    a、垫巾持法     将5X10cm的垫巾沿10cm边对折;四指在下,拇指在上,自然握紧.
    b、曲棍棒持法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的力度要求是大拇指在无体重加力的情况下力的12------15倍,(1)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2)伸腕向内提旋撑法;(3)立腕向前提旋撑法;(4)立腕向内提旋撑法  (5)立腕向外提旋撑法
    (1)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自然屈腕,前臂略向内倾斜,曲棍棒弧度向着旋转的方向放置;操作时腕关节由内向外展出.
    (2)伸腕向内提旋撑法   自然伸腕,前臂略向外倾斜,曲棍棒弧度向着旋转的方向放置;操作时腕关节由外向内展出.
    (3)立腕向前提旋撑法     自然立腕,前臂略向内微微倾斜,曲棍棒弧度向着旋转的方向放置,操作时腕关节由后向前推出.
    (4)立腕向内提旋撑法      自然立腕,前臂略向内微微倾斜,曲棍棒弧度向着旋转的方向放置,操作时腕关节由外向内挑出.

(5)立腕向外提旋撑法      自然立腕,前臂略向内微微倾斜,曲棍棒弧度向着旋转的方向放置,操作时腕关节由内向外旋压.

 另外,曲棍棒向下的压力和向前臂纵轴方向的勾回的拉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曲棍棒持法棒方法。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 ,对称的分析:一个完整的操作,最典型的就是“人  ”字形的操作术式,脊柱两侧,若单用左手或单用右手,术者站在一边就以“人”字的底向尖方向两面协调操作,即“人”字撇部逆时针环旋操作,捺部顺时针环旋操作。这样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伸腕向内提旋撑法、立腕向前提旋撑法、立腕向内提旋撑法、立腕向外提旋撑法等方法相互配合在“人”字操作中才可灵活使用的。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单向分析:一个完整的操作,最实用的就是龙行术式,即:“S”型的特征路线。(1)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2)伸腕向内提旋撑法;(3)伸腕向内提旋撑法;(4)立腕向内提旋撑法  (5)立腕向外提旋撑法。这几种单式动作结构中立腕向外提旋撑法最柔和,最具备技巧性,同时也最适合于全身各处(禁忌部位除外)的操作部位。以立腕向外提旋撑法为主体动作,其它如:屈腕向外提旋撑法、伸腕向内提旋撑法、伸腕向内提旋撑法、立腕向内提旋撑法等为辅助性动作;共同组成龙行术式,即:“S”型的特征路线。
     治疗方法 
     a、体位    
     伏撑位:双手叠掌手心向床面置于受术者前额,双足着地自然的伸膝屈髋伏撑于床面;这样的体位我们就称之为伏撑位.适用于脊柱部、肩胛部的操作。
     额顶位:在坐位下,额部抵在术者胸剑联合以下的软组织部位,这样的体位我们就称为额顶位。适用于颈部操作。 
     b、操作   

 (A) “人”字术式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 ,以“人”字术式为主要形式,也可以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伸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前提旋撑法 、立腕向内提旋撑法、立腕向外提旋撑法中任何一法,独立或联合操作。
          (B) 龙行术式    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  以立腕向外提旋撑法为主体动作,屈腕向外提旋撑法、伸腕向内提旋撑法、伸腕向内提旋撑法、立腕向内提旋撑法等为辅助性动作;共同组成龙行术式,即:“S”型的特征路线,成为连续操作主要技巧之一。

     颈部    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伸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前提旋撑法       立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外提旋撑法
     背部    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伸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前提旋撑法       立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外提旋撑法
     腰骶部       屈腕向外提旋撑法     伸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前提旋撑法       立腕向内提旋撑法   立腕向外提旋撑法
     肩胛部      以肩胛部肌肉纤维的横向垂直方向起势,转而顺沿肌肉纤维方向直推.呈一半圆状运动轨迹.“八”字形左右对称操作。
     肩部      以肩部肌肉纤维的横向垂直方向起势,转而顺沿肌肉纤维方向直推.呈一半圆状运动轨迹.以大结节部位适用.
     梨状肌部      以梨状肌肌肉纤维的横向垂直方向起势,转而顺沿肌肉纤维方向直推.呈一半圆状运动轨迹.
     髋部侧方部位        可轻轻施以点揉.
     膝部         左右侧方由上而下可用.
     其它各部也可使用,曲棍棒的作用力来源于垫巾的提力和曲棍棒的旋力,这是使用此疗法的精髓之处。

治疗量与疗程:     一个一棒操作部位最多三到八棒次,多而无益。

                              五次一疗程,隔日一次。

 

二、工具推拿双棒操作      曲棍棒夹持撑法

A、基础持棒:拇-食;食-中的指间

      食-中在下; 拇-食在上;十字交叉于食指左右。

     1、内  食-中在下的棒环揉;

     2、外  拇-食在上的棒环揉;

     3、夹  食-中在下的棒和拇-食在上的棒,夹持操作。

B、基础持棒:拇-食------无名指-小指;食-中的指间------大小鱼际之间(即:靠近掌根部区域)

勾担        拇-食------无名指-小指的一个棒将,食-中的指间------大小鱼际之间的另一个棒担起;

滚动    食-中的指间------大小鱼际之间的棒,被拇-食------无名指-小指的棒勾住并担起,然后,自然在大小鱼际间滚动。

C、端部的操作 棒的端部操作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是最有特色的一种术式;此外, 棒的端部点按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双手分别操作或也可以单手操作;一切皆以实用顺手为主。

                  

 

                                                        工具推拿与矫形术式 (二) 

                                                                  矫形术式

现如今推拿领域除了芳香疗法,哪就数矫形医学中的整脊疗法。

在处理关节半脱位(静态半脱位或动态半脱位)也即骨错缝,有很多术式是两点间的动作不同组合术式。广义的撑法推拿是研究:弓型结构的操作模型所能组合的一类手法以及相关术式和规律。

 弓型结构不外乎有两个端点、一个弓背外缘、一个弓背内缘,这样三大部分。

在芳香与膏摩中的指前撑法和指后撑法是指撑法就是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它是一种从发力定点向吸定定点相对峙弓形渐变的手法.撑法是一种很好的组合复式手法,它们充分的发挥了术者的弓型操作模式。

在工具推拿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曲棍棒夹持撑法就已充分考虑到术者和受术者对弓型结构的不同理解和体会。

在矫形术式研究方面我们先对弓型结构模型展开探讨!

 

 弓型结构模型分析:两个端点、一个弓背外缘、一个弓背内缘,这样的三大部分是有其独到的特点。

      弧形变化造型:

       1、两个端点、一个弓背外缘、一个弓背内缘三部重合运动,这是一个特例。

        符合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手法一指禅推法的操作要领。

       一指禅推法的圆周结构分析为:一指禅推法是一种钟摆式用力圆心受力作功的手法;在撑法推拿属圆心放射状多半径运动术式。这正是弓型结构模型的两个端点、一个弓背外缘、一个弓背内缘三部重合运动的结果。

      我有幸为一指禅中医推拿学术流派嫡传第六代传人,所以将思路引进一指禅推拿体系,无论有一天人们说撑法推拿是一指禅推拿技术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是说撑法推拿是别开生面的一种推拿按摩方法体系,但一指禅推法是撑法推拿弓型结构模型分析中两个端点、一个弓背外缘、一个弓背内缘三部重合运动的一个特例,当属撑法推拿主要手法之一。

   2、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它是一种从发力定点向吸定定点相对峙弓形渐变的手法.代表了一类具有支撑点的手法。

    在指后撑法中,开部和合部是一个弧型结构运动模式可统一表述的。

    如一张纸对折变的硬度增加后,相对用力捏出一个弧型结构,(1)、向弧的内侧缘两个端点相交,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术式,正是撑法推拿指后撑法合部术式---即“合:    第五掌骨内上缘,掌根尺侧的骨状突起,侧掌吸定。”;(2)、向弧的外侧缘两个端点相离平铺状态用力,一端起吸定的定点作用,另一端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术式,正是撑法推拿指后撑法开部术式,即:“开:    第五掌骨内上缘,掌根尺侧的骨状突起,不吸定。”也即大拇指的横的结构在芳香按摩中有一个重要的手法,大拇指的横部侧推,余四指瞬间支撑缓缓配合移动,以双手同时交替操作术式最为常用,被誉为是芳香疗法推拿手法中的第一法:大拇指的横部侧推术式。这为撑法推拿对芳香疗法的指导提供了基础保证!

      在芳香与膏摩的介质推拿部分,指前撑法和指后撑法的“开、合、旋、悬、中”各部操作都符合,此种状态分析。

3、弓背,有一个弓背外缘和一个弓背内缘。

        弓背外缘正是滚法的手法接触部位从一个端点向另一个端点运动作用而产生的推拿手法。

       弓背内缘,工具推拿单棒操作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首先,用“酒”或低浓度“酒精”或专用消炎液浸湿垫巾;然后,曲棍棒和垫巾相互配合使用,   一手持垫巾,另一手握曲棍棒, 垫巾在下,曲棍棒在上,双手前后放置;最后,曲棍棒向内或向外旋转.这就是弓背内缘操作的典型方法,同时丰富和开创了工具推拿继桑枝棒击法、湿热敷之后的新篇章。
      弓背外缘、 弓背内缘联和作用的是工具推拿双棒操作------ 曲棍棒夹持撑法,

     这些都是复合操作术式,是撑法推拿方法体系里独有的特色技法之一。
4、一个弓形的双接触点或多接触点的推拿手法,一个端点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另一端点也起发力定点或不定点作用,这将会涉及到向一个方向运动还是两个方向运动。

       这就是“小角度微调法”和“短杠杆微调法”的部分手法的核心操作,以及矫形推拿中的大部分手法的核心技巧动作都离不开这样的关系。

      从手法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点上说,撑法推拿兼容了许多不同推拿流派的精髓,撑法推拿是中医推拿中最有影响力的推拿方法体系之一。

       这样撑法推拿主要方法就变的很充实。

    1、指前撑法、指后撑法

    2、曲棍棒垫巾提旋撑法、曲棍棒夹持撑法

   3、这就涉及到矫形术式了:

     (1)、一个方向   推扳力  、按压力  、旋转力;

     (2)、两个方向   扭转力、分推力、向中轴合力;

      符合这两个要求的手法很多,在撑法推拿中矫形术式做了最精炼的总结:

1、扳动法

2、推按类

3、摇法

 

 

                                                开合旋悬中 

 

 一点操作开合旋悬中

    开:离开

    合:向下

    旋:环旋

    悬:摆动

    中:接触

两点操作:

       1、 结构矫形      两点结构矫形有层次关系(立于空间关系)

        2、 时间矫正    两点时间矫正有先后或同步之分期的时间关系(立于时间关系)

        赋形、填充、整理、运行

       骨穴推拿

       人以骨为支架,骨穴是有别于经络学说的一门古老的推拿知识,我以现代的观点充实于撑法推拿体系。骨穴是我首次提出的专有名词,骨穴的知识是有传统的历史基础的!

    

 骨穴的概念:骨穴就是骨之巢穴之意。

 骨穴:筋、气、血三者是骨穴的三大要素。

  赋形分为动态赋形和静态赋形。

  动态赋形------就是再现人体引伸(一个部位的两个方向的被牵拉感觉)牵动状态下的功能解剖关系。

  静态赋形------就是再现人体无引伸(一个部位的一个方向的被牵拉拔伸感觉或一个部位无被牵拉拔伸的感觉,都称之为无引伸)牵拉状态下的自然几何造型力学塑型关系。

  骨穴的概念提出再一次将成人推拿和小儿推拿合为一体。

 人体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在观察和说明人体各部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时,都应按照统一的人体解剖学姿势。

     

           在撑法推拿中,首先遵循人体解剖学姿势的描述和认识!

           为更好的突出中医学、时间与空间、术数等传统文化和知识的优势指导作用,特提出中央纵切面解剖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左侧朝向,自左向右作出一种标准姿势;在中央纵切面解剖姿势下沿纵切面为基楚作出视图就是中央纵切面解剖姿势视图。大体上就是:人体自左边向右,肺系在心上,心系在肺下,在后依次为脾系、肝系、肾系。   

   即在《医宗必读.医论图说》明.李中梓著,书中的改正脏腑内景图的启迪下,提出了中央纵切面(正中矢状切面)解剖姿势和中央纵切面(正中矢状切面)解剖姿势视图两个认识.

    骨穴赋形分为动态赋形和静态赋形;脏腑经络的赋形依据中央纵切面解剖姿势视图;这样就有利于实现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的赋形操作.

赋形  赋形操作,颅腔和胸腔用引伸法、腹腔用振法,这是赋形操作的特殊操作部分,一般操作就是力学触及所形成的空间结构框架!

填充   填充操作,就是对赋形操作的力学触及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细致的填充。

整理  整理操作,就是对赋形操作的力学触及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细致的填充后的部分,进行整理。

          赋形、填充、整理是针对结构调整的操作!

运行  运行操作,就是针对功能运行的操作。

                            撑法推拿人体操作常规

        推拿人体操作为推拿基础与推拿临床的桥梁,主要涉及各种常用推拿手法在头面、腰背、颈项、胸腹、肩与上肢、髋与下肢等人体不同部位的具体变化应用和操作技巧,各种手法间的配合应用和衔接;以及推拿常规操作程序规范。熟练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操作规范,为进入临床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体推拿操作常规综合练习与综合运用,首先是要具有赋形、填充、整理、运行的特色!

一、头面部综合练习:

1、开天门抹前额-抹双柳-抹眶上、眼球、眶下缘-抹颧(晴明-迎香-巨-颧-下关)

2、掐揉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巨

3、揉精明-迎香下关颊车-太阳-头维-角孙-率谷

4、拇指推颊车双揪铃

5、搓掌浴面—弹颊部

6、推正顶点按百会---掐揉四神聪

7、拿五经---搔法抹胆经指尖叩击头部

8、揉捏项后---点按风池、风府掌抹项后部—弹(弹琴指)项后部

9、拔伸颈椎

10、仰卧斜扳

11、拿肩井

二、胸腹部综合练习:

1、拇指分肋:两手拇指顺肋间际从(内外,上下)进行分椎

2、点按胸骨穴位,从上往下进行操作(天突剑突)

3、按揉中府、云门穴

4、横擦胸部(上下)从锁骨---剑突

5、开胸顺气法(沿胸骨由上往下)

6、搓抹两胁

7、拇指分推腹部

8、摩腹(顺时针、逆时针)-腹上横摩---脐旁横摩---腹下横摩---腹部斜摩,提拿腹肌

9、按上腹下腹(任脉、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按揉中脘、天枢、关元、中极。

10、推全腹(从上往下沿两侧腹直肌、腹中线、用掌根直推)

11、振腹    劳宫神阙,中指—任脉,食指、环指—肾经,大拇指、小指—胃经。

12、揉腹    大鱼际揉腹。

三、上肢部综合练习:

1、滚法:(1)在肩前侧-肱二头肌前臂前侧(2)三角肌前臂桡侧

2、拿法:(1)肱二头肌前臂尺侧(2)肱三头肌前臂桡侧

3、按揉穴位:肩前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4、摇法:摇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

5、大鱼际擦上肢。

6、搓抖上肢

7、捻理十指

四、下肢前面综合练习:

1、滚法:股前小腿前外侧

2、掌揉股四头肌

3、提拿股四头肌足三阴经对侧足三阳经

4、掌合揉下肢内、外侧

5、按揉脾关伏兔---血海风市---足三里----三阴交-绝骨

6、屈膝,勾拿腓肠肌。7、直推:股前侧或股外侧小腿前外侧踝部

8、屈膝屈髋摇法环转摇髋关节---屈伸或环转摇膝关节-摇或拔伸踝关节

9、搓抖下肢

五、背腰、下肢后面综合练习 :

1、滚法:斜方肌-肩胛骨周围-冈下窝

2、弹拨:斜方肌-肩胛骨周围-冈下窝

3、滚法:背部腰部,下肢后面足跟部

4、按揉:背部腰部,下肢后面足跟部

5、弹拨法:骶棘肌

6、中指发力小鱼际揉 :   中指发力小鱼际揉脊柱(体会前发力操作技巧)

7、推按腰背部

8、拿肩井---按揉天宗---双龙点肾---按揉委中按揉承山

9、分推肩胛骨提拿腰肌---提拿股后侧至足跟

10、掌推肩胛骨内缘腰部膀胱经下肢后侧膀胱经行处

11、竖拍双侧腰背肌、督脉三条线(从上往下)

12、腰部横摩搓八--拳击八

13、小鱼际叩击腰背部横拍腰骶部

    总之撑法推拿是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推拿方法体系!

                                      

 

                        2007-12-24于上海徐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