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黄色笑话]大学被轮奸:十八个A上一个B


[并非黄色笑话]大学被轮奸:十八个A上一个B
  
  
  某日有同事请客,十一位年轻老师围坐一桌。一瓶古井贡和三瓶王朝下肚之后,微微热,话题自然转到最近大家忙得气喘吁吁不亦乐乎的教育部大学本科教学评估上了。难怪,卖什么的说什么嘛。受领导厚爱,这么重大的一个事件在身边发生,我几乎连一点点感觉都没有,故,作为一个“局外人”,我只有听大家说的份了。
  
  可能是酒的缘故,平日斯斯文文的老师们,忽然变了一张脸,嘿嘿嘿地、心领神会地、七嘴八舌地讲起了一个令我莫名其妙的笑话:啊,痛快哪,好好痛快哪——为“十八个A上一个B”干杯!
  
  当他们兴高采烈地、神秘兮兮地、反反复复地说到那个“B”的时候,音调明显不是英语字母“B”的发音,而更像是街头流氓和国骂的声音。我纳闷。
  
  不好意思问,跟着大家傻笑。笑着笑着,知道了谜底:原来,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教育部大学本科教学评估揭晓了;凡参加评估的高校,几乎清一色——“十八个A上一个B”!据他们说,本轮评估共有十九个项目,各项分ABCD四个等级。由于各高校评估前“工作”到位(动员了几乎一切力量——智力的、物质的。“智力的”是中国人就明白,“大学”里,最不缺的就是“智力”;“物质的”,据说某师范大学花了200万),评估过程中又“工作”到家(从招待到礼品、每人上万元的辛苦费等等),故,评委们“很满意”,但,共有十九项,若全打成A,他们觉得也不太妥当(从他们的本心来说,是应该打成A的),但又似乎觉得这有辜负教育部信任和委托的“愧疚”,可能也有觉得“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的高觉悟在作祟,故,只好鸡蛋里面挑骨头,硬生生给拽出一个“B”来。于是,“十八个A上一个B”,就成了老师们快感的源泉。
  
  啊,我终于明白了:原来,搞得轰轰烈烈的大学本科教学评估,是中国的大学被轮奸了一番。教育部啊,你痛快了吧?!
  
  
  ——谨以此文祭奠自杀的人民大学余虹教授!
  
  2007,12,10
  
  ————————
  新华时评:不要让严肃的教学评估变成“集体秀”
  
  2007年12月09日 16:13:17  来源: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09/content_7220838.htm
  
  新华网济南12月9日电(记者王娅妮 张晓晶)目前,不少高校正在迎接每五年一轮的“本科教学评估”。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各校在“迎评”工作中竞相攀比拔高,这项初衷良好的工作,在一些高校走了形、变了味,引来种种质疑。
  
  质疑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弄虚作假。一些高校教师告诉记者,评估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加班加点地按照评估要求修改、补齐过去几年的试卷、论文、教案,实在忙不过来就让学生一起造假;二是铺张浪费。为“迎评”大拆大建、添置设备,为评估专家提供无微不至的接待服务,临走时甚至送上贵重礼品;三是形式主义。评估专家主要由各校抽取的代表组成,这次你评估人家,下次就是人家评估你,所以结论基本都是“优秀”。在一些高校教师眼中,评估成了“学校领导作假、评估专家作秀”的过场戏。
  
  2003年启动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旨在督促学校建章立制,改善办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把一些弄虚作假行为归罪于评估本身,是不公平的。但这些问题为什么一再出现、较大面积地出现?这表明,评估工作机制和程序、方法确实有待改进。从表面上看,这是短视、功利思想在作祟,因为评估结果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能得到多少政策优惠、资金支持,关系到学校的荣誉、面子,评估已经演变成大学之间的一场较量;究其根源,则在于学校管、办、评全由教育主管部门一家承担的制度缺陷,若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点,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就难以保证。
  
  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评价制度值得借鉴。如引入行业组织、民间评估机构等社会力量,拓宽评估信息搜集渠道,形成政府、社会、学校评估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估体系;同时将过关式的、综合性的评估转为随机性的、单项性的评估;并且引导高校将办学重点转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设想并非很遥远,在社会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的上海浦东新区就设计了这样一种制度:构建学校“管办评分立与联动”机制,政府承担制度设计、规划制定、监督管理等宏观管理职能;学校则拥有法人主体地位,自主办学;社会专业组织承接政府委托、购买的教学评估等具体管理事务。政府与学校订立绩效管理合约,通过教育督导或购买第三方评估组织的专项评估等方式,对学校进行评价,并建立问责机制。这可以破除政校不分、职责不清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