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底下一座楼”,是群众对政府官员用车腐败的一种讽刺。公车私用是个老大难问题,车改多年来屡遭质疑。也许正是因为其牵涉面广,社会关系复杂而敏感,如何根治公车私用等腐败问题才成为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
为根治公车腐败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以及一些专家学者都在进行研究和积极探索,并出台了如“公车货币化”、用车补贴等改革举措,但收效甚微。但近些年来,不少的省市县如浙江、湖南永州、四川成都、黑龙江双鸭山、吉林靖宇等纷纷出台举措遏制公车腐败,如今年国庆长假期间,安徽阜阳市封存了80%的公车。当地官员估算,封车7天,一辆车能节省油费245元左右,全市封存5000多辆车,可节约120多万元,这还不算司机的加班费和车辆维护费。从这条消息来看,“公车”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记得1984年以前,国家对公车控制较严。按照当时的规定,只有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才有资格配备专车,县团级以下的官员只能使用吉普车和自行车。1984年后,这项规定的取消让公车消费犹如脱缰野马,一发不可收。据非正式统计,2004年中国官员用车耗费3000亿元,车辆消费占单位行政经费的90%左右。公务车使用中,公用仅占1/3,干部和司机私用的竟占2/3。公车不“公”的现象日益严重,不仅造成财政负担重、运行成本高、浪费严重、使用效率低下,而且还严重损害了党政干部和政府的形象。究其缘由,就是官本位、特权思想在作崇,是公共权力被滥用的最重要表现,也是我们的某些领导及其“身边人”舍不得放弃既得利益的体现。因为对外,车子是身份和地位及权力的象征,对内,则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虽然国家出台了不少文件禁止公车私用,但这些“红头文件”一到手中掌握着具体实权的某些领导手里就成了一张废纸。
公车腐败,表现出来的是公车在使用上的腐败行为,但实质上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的腐败。这种行为具有严重的危害:首先是造成巨大浪费,给各级政府的财政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据《报刊文摘》2005年2月21日头版援引《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甘肃省商业厅搞了个公车改革,节约率为50%。如果以这个推算,全省财政支出每年可以节约6.47亿元。这笔钱如果用到教育上,可以兴建1348所标准化学校。在一个贫困省尚且如此,在一个经济强省更是可想而知。另据甘肃省西部商报报道,他们对今年1月的一次婚嫁活动进行了调查,300多对新人结婚,大约有1800辆公车参加婚礼,按每对新人给司机100元红包计算,当天就有18万元流入司机的腰包。据了解,前几年国家给行政单位的公车下达了明确的经济指标:每年每辆车消费(包括燃油费、过路费、维修费、停车费等等)4000元,并且就按这个指标给予经费(现在已经取消了这个规定,各级财政不再给单位拨款,单位的公车开支完全由单位自己筹备)。笔者不知道全国各地是否都是这样规定,起码在笔者所在地区是这样的。但是,任何一个单位的公车一年的消费都不会是这个数字。据笔者调查,一般单位的车辆消费都是这个数字的5、6倍,更有的达到了20多倍。就连有的乡镇公车的消费(特别是有的是旧车、破车,需要经常维修),都达到了一辆车一年七——八万元。由于经济开支太大,特别是公车过多的单位,每年因公车开支过大,造成经费紧张,想干的事干不成,想投的资投不了,严重的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败坏了我们党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胡锦涛同志也曾多次要求我们党的干部在新形势下保持两个务必的工作作风。但是,现在我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在公车上追求、攀比、私用等等,他们所向往的是奢靡的生活方式,他们为之奋斗的是个人的享乐,这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完全背道而驰。特别是有的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干部的工资经常发不出去,而领导干部则坐着豪华轿车到处乱跑,这还能说他们是在艰苦奋斗吗?这能让人民群众心理平衡吗?
第三,公车腐败严重影响了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人民群众总是通过一个一个的共产党员来看待整个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但是,现在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身为共产党员,他们不是像党章规定的那样“不得谋求私利和特权”,而是害怕没有私利和特权,而是到处追求和使用私利与特权。当他们坐着公车去办私事的时候,实质上就是在向人民群众炫耀自己的权力。这和封建社会的官僚坐着八抬大轿、衙役们高喊着“肃静、回避”的场景有何不同?群众说这些人“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一座楼”,这既是对他们行为的写照,也表现了对他们行为的不满。如果任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那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就不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而是高高在上为所欲为的官老爷了。
第四,公车腐败严重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各行业之间、社会的方方面面等,都要和谐相处、和谐运作、和谐发展。但是,利用公车搞腐败的人,他们本身就把自己看成了有权力、有地位的特权阶层,就把自己置身于人民群众之上,这还怎么和人民群众和谐呢?另一方面,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所干的各行各业,只是社会的分工,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些搞公车腐败的人,他们自己认为有权有势、高人一等,而人民群众也从来就没有把他们看成是和自己一样的人,这又怎么能够和谐?笔者曾经亲眼看见过一位领导干部,坐着小车下乡办事,结果小车的车轮陷到路边泥潭里,周围几十个农民群众,站在那里看笑话,却没有人过去帮忙推车的情况。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说,公车腐败和当前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都是背道而驰的。
因此,要遏制公车私用等腐败问题,笔者以为,关键是要坚持制度创新,靠法制、靠机制来加以根治,通过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某些官员的权力和行为。首先,要加强教育。彻底解决遗留在领导干部头脑中的“官本位”、“权本位”思想,让我们的领导干部真正树立“权为民所用”、执政为民的理念,摆正公仆与老百姓的关系,塑造领导自身的良好形象。其次,必须把公车使用纳入法制轨道,制定《公共财政预算法》等相应的法律法规,将“红头文件”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将公车消费纳入财政预算统—管理。可以参照美国、德国等市场经济国家的做法,所有花费财政资金的政府部门,都向政府财政管理部门提出预算申请,经该部门汇总后,上报给行政首脑,最后再递到立法部门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否则,违反预算就是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立法和严格执法来真正构建起公车改革的长效机制。第三,要加快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步伐,营造和谐氛围。在我们这个有着悠久官本位思想传统的国家,建立和倡导新的政治文明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各级政府官员要以身作则,带头营造和谐政治文明的氛围,真正把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落到实处。要像昆明、廊坊市市长、书记一样,主动放弃专车,能够常态性地和民众一起坐公交车、打的上下班,为公车改革做好表率;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的作用。要通过建立完善举报投诉、媒体曝光等制度和形式进一步健全网络监控机制,真正把监督的权力交给舆论和群众,让公务车始终暴露在公众目光之下。当然,负责受理监督的部门应直接受行政第一首长的领导,在法律和职责赋予的范围内行使权利,以确保公众的利益诉求实现最大化。
俗话说:制度和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可以预见,随着公车改革的步伐加快,随着法制的进步和相关法律法规及其配套措施的日趋健全完善,意图公车腐败的官员必然越来越无空可钻,公车私用的顽症最终会彻底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