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36年的职业生涯中(按现今工龄的计算方式),从1971年中学毕业后开始,二年的知青历练、五年的工厂经历、四年的大学生活、四年的新闻实践,这十五年其实都是为我后来的企业生涯做铺垫的。1986年底,我那一颗不安分的心受当时改革开放时代的激励,怀着一份朴素热烈、实业报国的激情,经过历时三个月与“坚决不放人”报社的顽强抗争,终于实现了到经营管理第一线的企业中去闯荡一番的夙愿。尽管当时有许多人对我的选择不理解,但我当时的观点是,当记者是给别人数脚印的,做企业是在前面趟路踩脚印的,我作为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当然不能甘于总是跟着别人后面数数吧。
当时,我是应沈阳物资贸易中心老总之邀来到这家企业的。作为当时全国物资流通领域改革的试点企业,其经营模式、组织结构、文化建设,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我的第一个岗位是信息部副主任,同时着手组建了当时全国流通领域企业的首个公共关系部,我担任了部主任,后来又兼任了中心办公室主任等职。在这期间,我的文字和语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施展空间,由于企业处于全国物资流通改革的风口浪尖,因此社会的关注度较高,各地前来交流学习的单位使企业长期处于应接不暇的状态。作为企业事实上的新闻发言人和媒体总管,各种宣传稿件、新闻发布会、媒体见面会纷至沓来,我的繁忙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此类工作充斥了我在企业工作的最初五年时光,由于忙,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和挑战,生活感到很充实,但却也偶尔产生一种“飘”的感觉。虽说是到了企业,但我的角色毕竟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还有些距离。
1991年5月,也就是距今整整16年前,当时的物贸中心已经组建成了集团,根据“综合商社试点”的功能设计,组建信息公司一事提上了日程,我当时觉得这是我的一个机会,于是主动请缨,承担了信息公司组建的任务,并出任公司法定代表人。16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当年盛极一时的国企集团早已成昨日黄花,当年集团旗下的八大公司,七位“大哥”早已成了“先烈”,仅剩排行老末的信息公司,成了硕果仅存的孤品,改制后作为民企仍在健康发展,我也被当年的同事们调侃为“常青树”,而依然奋斗不已。
作为国企兴衰的见证人、民企运营的亲历者,我时常感叹: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曾经的国企贵族,由于产权不清的先天不足,走向穷途末路其实是一种必然;而作为贫贱出身的民企,正是由于没有了瞎指挥的行政干扰,以及利益趋同的向心力作用,不断走向新的辉煌当属必然。除了企业机制的首要因素而外,企业当家人的责任感、事业心、价值取向、基本素养,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企业领导者,我其实是有自知之明的,远远谈不上优秀,但至少我坚守住了道德和理性的底线:不贪不嫖不盲干。因此我始终拥有员工的信任,企业没有经历大的灾难。说起来,“常青”的理由真的很简单,做企业如同做人,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诚信为先,不断创新,有了这几条,企业不可能搞不好。
创办、经营信息公司的16年,是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我体验创业的艰辛与快乐的难忘岁月。我之所以将公司的品牌定义为“智虹”这两个字,其中承载了我对履行客户服务责任这一历史使命的全部解读,那就是:我们要以自己的智慧劳动为客户搭建通向成功的七色彩桥。这些年来,我们在为客户服务的探索上,可以说是挖空心思,费尽心机。无论是信息服务媒体的设计完善、自我挑战,还是揣摩用户需求、不断实现服务方式的推陈出新;无论是适应市场变化、应对激烈竞争局面的出现,还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应用先进科技常变常新;无论是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不断提高员工职业素养,还是时刻替用户着想、努力争取和用户共同成长;都努力体现着我们“智虹”的企业精神,这就是:诚信、敬业、创新。这六个字,就是我们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这么多年,客户始终对我们不离不弃、始终不渝地和我们同舟共济的根本原因。
这里并非想用过多的文字去渲染我的公司经营之道,而主要是想抒发这样一种情感:我是个崇尚自由、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人。智虹公司这个企业平台给我提供的就是这样一种价值,它是依托于现代IT、网络、出版、管理、咨询等专业技术基础之上,通过平面与网络媒体为行业用户提供信息广告传播及相关增值系列服务的平台,得益于时代技术的日新月异,我本人的各项知识技能、追求抱负、人生价值取向,都与这个平台的属性高度重合。因此我对自己的这个投身企业海洋的选择无怨无悔,经常感到自己在这一点上的“英明”及几分幸运。每每想到这些,一种由衷的幸福快乐之感就油然而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