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财富观(三)


盘点财富,就像数钞票,感觉就是一个“爽”啊。对我而言,梳理自己的财富观,心中的快感,远远胜过数钞票。在知识技能、家人亲情之后,排在我的个人精神财富第三位的就要算同学、朋友情谊了。

3、友情类财富。大概是年龄的缘故,过了四十之后,对朋友情谊的看重与日俱增,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怀旧情结吧。我的朋友很多,大致可分成两类:同学可算是其中的重要构成。小学同学联系不多,中学同学中的一些还是时有联络的,尽管那是在一段畸形岁月结成的情谊,学校的时光更多都消耗在学工、学农、学军及大批判之中了,真正的书本学习可谓是少之又少,但同学之间的情谊还是很深的。

当初在校时,我是班中的第一个团员,是班里的首脑(当时称为排长),尽管我因带队下乡,先期离开了学校,但始终对班中五十几位同学怀有一份牵挂。记得是在1991年,在我们毕业20周年的时候,我先期联络了几名“排委”,策划举办一次毕业二十周年纪念活动。我们进行了较为周密的安排,分工负责,重点是找人,由于有些同学毕业后就很少联络,为了把人找齐,大家颇下了一番功夫,仅预备会就开了三次,最后的活动获得了很好的人气支持,56名同学来了53名。地点就选在了我的工作单位——沈阳物资贸易中心大厦,为了不忘师恩,我们还特别邀请了当年的几位老师光临,除了我们的几任班主任郭老师、陈老师、赵老师外,我们的老校长、当年我们年级的“指导员”,也是我的入团介绍人李效林老师也到场了,可谓盛况空前。为了这次聚会,我真是竭尽了全力,不仅负责整个活动的策划安排,还承担了全部费用支出。

回想起来,我的心情是复杂的,之所以如此地全情投入,除了缘于一份责任以外,更多的则是出于对逝去的青春岁月的追忆,和对同学三年情谊的缅怀。但活动过后,我却有了某种歉疚之感,原因就是:20年的岁月太无情了,它拉大了本是同窗手足之间的社会距离,当年的同学有的事业有成、春风得意;有的则沉入社会底层,日子过的很是艰难,我们聚会安排的饭局之所,算不上高档,但有些同学竟然是第一次光顾这样的场所。他们在言谈话语之间,流露了很强的自卑心态。我们的活动竟在无意中对这些同学的个人自尊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的确是我始料不及的。我进行了内心自省和深深反思,感到活动尽管很是风光,但却忽略了一部分同学的内心感受,客观上起到了一种自我炫耀的自私效果。我为无意对部分同学的内心造成伤害而自责,也意识到:有时,同学情谊是需要深藏于心的,我以后再没有

组织这批同学进行此类活动,不是淡忘了那份渐渐远去的情感;恰恰相反,在我的内心,那份同学少年的情谊已经定格在了36年前,只有在进行现在这种盘点时,浓重的珍贵才会被开启。

与中学同学的厚重情谊所不同,我的大学同学之情的缔结尽管也有29年的历史了,但它却足够热烈和持久。和中学同学所不同的是,我们相识于改革开放之时,毕业时正值中国经济腾飞前夕,作为首批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可谓是天之骄子,彼此构成了一个含金量颇高的人际圈。尽管毕业25年了,但我们之间毫无生疏之感,大小聚会不断、通讯录版本不断更新,尽管同学间的差别也属客观存在,但不像中学同学间那样悬殊。在学校我并不是班长,但由于我的公益之心较强吧,加上老班长不在国内,我成了“后大学时代”的班级领袖。每次聚会都是我来发起和联络,大到方案策划,小到通讯录制作,都要“事必躬亲”。平日里,更成了同学们的信息中心和114,在同学聚会的“闭会期间”自觉地充当起大家的联系桥梁和“查号台”。在我们毕业20周年的时候,我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题为:“二

十年后再相会”的隆重庆典,成就了很长一段时间大家相逢时津津乐道的永恒话题。去年10月,又为班里两位老大哥举办了“人生从六十岁开始”的生日祝贺会,当班里两名“最小”的女同学为长她们14岁的两位老大哥戴上红领巾的时刻,在场的所有同学都感动了。我也为自己的策划而感动,为不老的同学之情而感动。

除了上述所列两个同学圈以外,我还有一些非常要好的朋友,其中既有相交几十载的事业挚友,也有初次神交的网络博友,他们的存在使我的生活充满了温情,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幸福,和这些好友们的每一次相聚、每一次交谈、每一次的网络邂逅,都是我的一次难忘的幸福时刻。我当然知道,这些友情的拥有,除了风云际会的各种偶然之外,彼此的真诚相待,共同的价值取向,是支撑这种友谊地久天长的基石。我会永远珍惜这些,永远,永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