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刚性下的“暴利”。
通常人们会认为,计时工资制度下的工资属于固定费用,但是包含(人们主观分配)在单件产品中的工资含量属于变动成本的一个部分,尤其在计件工资制度当中更显得如此。然而,并非员工的工资可以随着产量成比例地线性增减。
如《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所描述的那样,任何交换的交换比例即价格都表现为一个区间形态,即交换双方都是有一个底价边界的,劳资交换当中也是如此。当单位时间内的工资水平低于劳动力价格底线的时候,工人就会流失。生产过程也是一个劳资交换的过程,是一场劳资双方一起玩的游戏,必须劳资双方都愿意玩下去才行。
或者说,看起来具有变动性的工资诉求其实都隐含着“一定产量”的前提。也就是说,计件工资可以是随着产量一直增加的,但是并不会随着产量一直下降。工资的这种“刚性”使得我们知道,即便是计件工资这种看起来随产量“变动”的费用,其实也是有刚性的,或者说,工资变量的定义域是有边界的,而非一个“正数的集合”。因此,工资这种费用是属于变动成本还是固定成本,完全取决于工资制度的设计。
计件工资还有一种变种,即按照销售价格的一定比例的提成。这种工资看起来也是具有一定柔性的,当产品价格调整时,工资提成量也会随之变化。但是,这种工资同样具有刚性,当价格降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提成的总量下降超越员工可以接受的劳动力价格底线,就没有员工愿意陪同老板再玩下去了,即便是在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员工可以接受最低工资,但是不会接受低于最低工资水平的工资。
前一种工资刚性要求企业具有起码的产量,后一种则给出了企业的价格底线。反过来说,后一种工资刚性往往会导致企业不得不为之的高价格,即民众通常所谓的“暴利”。
对最低收入的要求使得看起来可以随劳动产品的数量变化的工资由变动成本转化为固定成本,工资收入越是接近底线,工资的这种刚性就越是明显。当前国家普遍推行并且不断提高标准的最低工资制度,其实就是工资的这种刚性的社会制度化表现。
在工资的刚性之下,暴利的利润空间所能够容纳的工资含量也相应更高,因此,暴利行业的工资水平相应也会较高。反过来说,对高工资的追求使得在暴利行业工作的员工和老板对暴利有着一致的利益需求,因此,不能够简单地把对暴利的反感发泄到厂商身上——暴利,往往是暴利行业从业人员(劳资双方)的共同需求和推动。
同样是工资,却会因为工资制度设计而被划分为具有刚性的固定成本和具有柔性的变动成本良知,这也说明,所谓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分类,不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严肃性,其学术价值也就微乎其微的,不过是会计学的一种思路而已。
和工资的“刚性”对应的是被忽视的固定成本的“柔性”。
大家都知道,经济学和财会学当中有一个固定成本的概念。但是,经济学并没有明晰究竟什么是固定成本。《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把“固定成本”定义为和产量无关但是“和时间成正比的”费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P182),而且这个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延而单调递增的。所谓固定仅仅是指和产量无关,不像原料消耗那样会随产量而变,而非像传统经济学所说的固定不变。“固定成本”对于时间而言是“柔性”的,会随着时间的不可遏制的延续而增长,从而导致总成本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处于增加之中。
众所周知“盈亏点”这个术语,即企业由亏转赢的产量点。也就是说,对于企业来说,产量也是有一个最基本的起点的,并不存在一个恒定的“单件利润”。当然,这种会计思路是把所谓的固定成本以产量分摊的结果,解释力牵强附会。正确的解释应该是考虑速度和时间因素,以时间来分摊成本项目。当以时间来分摊成本项目的时候就会发现,当生产速度较小的时候,现金流入(销售收入)流减小,但是现金流出(和产量无关但和时间有关的固定成本项目)却随着时间在增长,比如固定的月(年)薪资、按月收取的房租、税费等等。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一书给出的以速度观点考量的利润计算公式是:
M=∫(PVt-CvVt-Cf)dT
其中M是利润,P是销售价格,Vt是生产速度,Q=∫VtdT,Cv是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等变动费用支出;Cf是单位时间内的固定费用支出。
在P、Cv、Cf均为常数时得到M=Q(P-Cv)-CfT。由于产量Q必定假以时间来完成,因此CfT就一定是不断增加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固定成本这种随时间而变化的柔性,就像一个巨大的资本黑洞一样,随着时间的增长无情地吸纳着投资者的资本,即使工厂停产房东也不会停止收取厂房租金,也无法使得这种吸纳停滞。因此有经验或者教训的投资者就说,现在做生意,不是看你能赚取多少,而是看你能赔得起多少,惟有赔得起的人才后笑到最后,成为竞争中的赢家。这个高见可以提醒那些想创业致富的人们,投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此,是一个投得起投不起的问题。所谓“一本万利”不过是一个愿望,通常企业的现实生存是依靠不断的资金流来维系的。
因此上,投资项目的利润是否丰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一定要考虑到这种随时间流逝而不断增加的固定成本的增加,也就是说,要有足够“暴”的毛利率才行。可见,在作为民众的员工(或其代表工会)增加工资的要求和民众反对高价暴利的双重压力之下,厂商生存的环境并不惬意。
利润空间的变动可以来自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厂商自己的费用,而是员工的工资水平。显而易见,民众都希望有高的工资收入,即接受“劳动服务”这种商品的暴利,但是却不愿意接受由于高收入带来的高价格,即不接受厂商产品的暴利。从2+2的角度看,既然是两个交换者,就有两个获利者(交换一定是价值增加的过程,只有如此才符合理性人趋利避害的特点。阅读链接:http://www.jjxj.com.cn/news_detail.jsp?keyno=8410)。也就是说通常意义上的反对暴利,在两个交换者之间进行的两种商品交换当中,被反对的只是其中一方的暴利。这其实已经彻底否认了交换这个事件本身的公平合理性。事情分析到了这一步,如果压根儿就不承认交换是自愿合理公平的,这究竟是属于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