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李白吟咏的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平畴突起,海拔三千一百米,是长江上游集自然风光和佛教文化为一体的中国国家级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向以巍峨、秀丽、古老、神奇享誉海内外。在那里,有青翠欲滴、云绕其间的群峰,有世界帘见、神州少有的花木,有建筑宏伟、古迹甚多的梵林。山脉绵亘曲折,千岩万壑,流泉飞瀑,秀丽清雅,素称“峨眉天下秀”。1996年12月6日峨眉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这座郭老笔下的“天下名山”更是举世瞩目。
据《峨眉县志》记载,峨眉山“云鬟凝翠,鬓黛遥妆,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山势如蛾眉,蛾与峨同音,故名。关于峨眉山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峨眉山只是一块方圆百余里巨石,颜色灰白,高接蓝天,寸草不生。为了建设美好的家园,一个聪明能干的石匠同他的妻子巧手绣花女,决心用他们的双手巨石打凿成一座青山。天上的神仙为他们的决心和努力所感动。在神仙的帮助下,石匠把巨石凿刻成起伏的山峦和幽深的峡谷;绣花女把精心绣制的布帕和彩帕抛向天空。彩帕飘向山顶,变成艳丽无比的七彩光环;布帕飘舞在石山上,变成苍翠的树林、飞瀑流泉、怒放的山花,变成欢唱的飞鸟、跳跃的群猴和游走的百兽。一座座青山起舞,一道道绿水欢歌。因为这座青山象绣花女的眉毛一样秀美,所以人们把这座青山叫峨眉山。
早在公元1世纪,在峨眉山景色秀丽的山巅上,落成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到了公元七世纪,即与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并称为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峨眉山作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全山遍布梵宇琳宫,三里一刹,五里一庙,庙宇多达一百二多座;梵语经声,终日不绝。后来,由于屡遭灾动,古老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一。现有的报国寺、万年寺、中峰寺、清音阁、洪椿坪、九老洞、洗象池、金顶等三下六座庙宇,均系明清时代的建筑。
游历峨眉胜景,大多以报国寺为起点。报国寺坐落于峨眉山麓,是山下的第一座寺庙,峨眉的进山门户,峨嵋山佛教活动的中心。寺内正殿原供奉着佛、道、儒三教的代表,清康熙帝取佛门“报国主恩”意,改名报国寺。寺门坐西向东,山门前的一对石独系明代所刻,山门上的“报国寺”匾为清代康熙皇帝御笔所题。寺门正对的小山上有一铸于明代的莲花铜钟,“峨眉十景”之一的“圣积晚钟”即指此钟。此钟高2.8米,直径2.4米,重量达到12500公斤,号称“天府钟王”。钟身铸有61600字,有《阿含经》及其他佛偈、铭、疏和晋唐以来历代帝王和高僧的名讳。从报国寺出发,有左右两条山路上山。左线经伏虎寺、清音阁等直达金顶,全程64公里;右线经万年寺达金顶。
从报国寺登往金顶,一路上不仅有奇峰巨岩,峭壁悬崖,拔地千仞;还有长达几十里的山泉瀑布,滚滚奔腾,声如雷霆。行行复行行,经五里坡、象鼻坡、连望坡、七里坡、九十九道拐;每登一段,都要汗流不止。不难体味古人慨叹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意了。金顶,是峨眉山的最高峰。顶上原有铜殿一座,相传明代万历皇帝的母亲信佛,朝山以后生了万历皇帝,遂建造了这座铜殿。清咸丰十年间,失火烧毁。相传,峨眉主峰的铜殿,金光闪烁,名之为金顶。“不陟高寒处,安知天地宽”,立在金顶之上,俯视五百里的成都平原:左侧是岷江、青衣江、如两条蜿蜒巨蟒,奔来山下;右侧是大渡河,如一条细长金蛇,伸至脚底。如此,江色粗黄,路色细黄,过峦苍郁环绕,田野嫩绿平铺万顷,光色相映,构成一张美不胜收的天然彩片。再窥金顶腰间,景色更加神奇。有时云雾蒙蒙,冉冉飞渡,黑、灰、乳白和金色相间,极尽变化;有时浑天一色,游人如身置海岛,四顾苍茫。日出,每当清晨,一道道彩霞划破长空,映照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万水千山,顿时红遍,气势磅礴,异常壮观。云海,“不知立处高多少,但见星辰在下头”。由于峰高云低,整天滚滚,汇成云的海洋,峰峦时稳时现,犹如海上仙岛。这里还有一种天然奇象,叫做“佛光”、“圣灯”,令人心驰神往。在金顶睹光台,手扶铁栏,俯瞰峰腰,在白色雾海中,可见浮现出巨大的七色光环。摇手招之,光的角度交叉变化,俗称为照镜子,能看到自己的身影。最奇妙的是:即使是多数人去照,所能见到的也只能是自己的身影,浮浮摇摇,深奥难测,有“试向石台高处望,人人都在佛光中”的诗句。夜晚,在金顶草坪,可见到重雾中,从不同的方向飘来无数盏所谓的佛灯光,跳跳闪闪,游游荡荡,有的象点燃的蜡烛,有的如初开的莲花,有的如流动的萤火,但伸手抓去,却散为乌有:勾起游人的无边遐思。据当地人说,佛光一般是在天气晴朗,没有风,云海平荡,太阳斜射时的午后出现,特别是秋冬午后2至6时出现次数最频。日出、云海、佛光、圣灯,是这里的“四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