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市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起始活动家袁勇的诗集《秘境》即将出版,要我写一些关乎阆中、关乎诗歌的文字。阆中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而灿烂的人文历史,出现过一家全是状元和进士,并有两位任过丞相的陈尧咨三兄弟。关乎阆中的历史,已有很多人写过,而当代的阆中,它曾与中国九十年代的先锋诗歌有着一段不解之缘,却很少有人知晓——甚至从一定意义上讲,阆中已历史性地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先锋诗歌的发源地和助推地。这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土生土长于阆中,“热爱阆中”的诗人、评论家袁勇。
事情得从1991年说起。当时,代表中国诗歌创新精神的第三代诗歌经过短暂的红火之后,已经有一两年销声匿迹了。中国诗坛一片少有的沉闷和静寂。时在阆中文联的袁勇为发现诗歌新人,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长诗、组诗大奖赛。这年的6月,应袁勇之邀,我来到阆中,有幸与袁勇、袁勇之弟朱杰三人探讨中国诗坛现状,并共同完成了这次大奖赛的评稿工作。由于我与第三代的龙头非非流派的几个重要成员交往密切,我谈起了非非的情况。经过讨论,我们一直认为,九十年代应该有一个象非非一样有影响的诗歌创新阵地。最后决定由袁勇和我分头组稿,由袁勇具体操作印刷事宜。我们从来稿中挑选出8位获奖作者:蓝马(非非理论家、诗人蓝马的稿件是由我从成都蓝马家带去的)、冉云飞、伊沙、马永波、哑石、千叶、文康、孙磊。冉云飞、哑石、文康,之前与袁勇见过面,由他联络。回来后,我给马永波、伊沙、千叶、孙磊等写信,称赞他们的诗歌潜力,并谈了创办刊物的构想。很快,我就收到了他们每一个人的稿件和30元印刷费。我将稿件进行挑选整理后,再连同印刷费一并寄给了袁勇。很快,《诗研究》出笼了。后来,邱正伦、邹赴晓、孙文、梁晓明、颜峻、西渡、李晓水等人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除了主要同仁外,由袁勇主持的文联诗歌函授诗报《阆苑》,还聚集着一批有潜力的诗歌人才。《诗研究》同仁中,除冉云飞改变方向,从事国学研究和随笔创作,成为文坛名人外,其余的无一例外地成为了中国九十年代重要的诗人,有的还同时是很有影响的诗歌评论家和诗歌翻译家。袁勇主持的函授诗报《阆苑》推出的诗歌作者杨然、詹永祥、凸凹、俞心焦、蓝蓝、程维、席永君、、汪抒、贺海涛、十品、吕宗林等,亦成为了有影响的中国诗坛人物。1999年,在西安,被称为“产生神化般影响”的诗人伊沙,和我一起回忆起那段岁月时,就曾非常动情地对我说,他的诗歌道路就是在阆中,在袁勇主办的《诗研究》那儿起步并进而引起全国甚至国外关注的。其实,不仅伊沙,所有《诗研究》的成员,以及一些《阆苑》的作者,都是从这里开始走进中国诗坛的。尽管由于袁勇的下海,当时我们坚持的时间不长,还没来得及对我们的诗歌进行系统的理论总结。但无论如何,1989年到1993年,整个中国年轻一代的先锋诗歌,几乎都出自这里。后来的主要先锋诗歌活动中,《诗研究》的同仁们都是极为活跃、极为重要的参与者。整个九十年代的先锋诗人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诗研究》及其同仁的影响。可以说,美丽的川北城市阆中,阆中孕育的优秀诗歌活动家、诗人袁勇,从根本上推动了中国九十年代先锋诗歌的发展。
2006年6月20日
注:袁勇的诗集《秘境》,于2006年11月,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成品尺寸为:787MMX1092MM,12.75个印张,11万字,定价2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