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机赶考”的商业秀技术含量偏低


 周明华

 今天读到两条有关高考的新闻。一则来自西安,湖南到西安做打火机生意的杨先生,其儿子和朋友的儿子需7日晨从西安到长沙参加高考。因生病而身体虚弱的杨先生,在向海航申请包机送子去高考时还掉下了热泪。后海航经过5道“绿色关口”,罕见地用40分钟时间搞掂包机,包机费为7万元。据说,杨几次欲跪下向海航的工作员表示真诚的感谢。(6月8日《华商报》)

另一则新闻发生在哈尔滨道里区一高考点。7日,19岁的考生郑昆仑赶到51中的考点门前,考点把门老师告诉他:开考15分钟后不得入场,现在是9时17分整,你迟到了2分钟,不能进考场!郑昆仑一再哀求最后还是被拒绝。中午,在考点附近一家单位内,记者见到这名男生还趴在桌子上不停地流泪。(6月8日《黑龙江生活报》)

     单就病父包机送子赶考事件本身,我们还是有理由为此感到欣慰的。这至少说明我们国家的民航部门办事的空间里,具备着一定的效率与灵机处置突发事件的硬软件的能力和条件。换句话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工作人员的几个电话和家长掉下的几滴泪水,就完成了一起我们平时难以视见的协调和准备工作,这在一贯被认为作风死板呆滞的有关部门的确非常难见。

     但是,联想到“断腿女孩被拒乘”事件,我却笑不出声。同样的救急,同样的海航飞机,今年元月在酒泉遇车祸而肢体分离的14岁女孩小晴,却遭遇不一样的命运。即便孩子的父亲下跪求情,即便当时小晴的伤情已被当地医生针对性处理,且主治医生还赶到机场登机口,向机场工作人员解释,机场方仍拒绝孩子登机……最终小晴的断腿没能归位。

     如果我们的社会人文体系中,构建的是一团团饱蘸关爱、和谐、公平、道义等元素的立体氛围;如果我们的公共机构把为民服务的公共精神作为一种恒久的行为习惯的话。那么,诸如航班延误数小时,乘客众议哓哓时,就不会看到航空服务者们常有的冷面应对;就不会有面对一条鲜活的公民生命需要紧急救助时的推诿镜头。

     同样,如果51中考点那名看门老师能内心包含一点关爱和人性化情愫的话,那么,完全可以先请示领导,争取“绿色考试通道”。因为,郑昆仑毕竟只迟到了两分钟。就连国家的宪法况且还要人性化,咋高考就不可以在人制定的规则前稍许变通呢?而郑昆仑之所以没有像众多的为“高考经济”增色的考点附近“住宾馆一簇”那样豪奢,可能是囿于自己父母的经济条件。

    毋庸讳言,诸如此类现象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体系里不和谐因素的反映。该严格执行的法律法规无人过问,甚至被扭曲;该以人为本灵活掌握的临时规定却群体性缺失。而这种借高考之风,作“航空秀”的既赚银子又赚人气的妙招也层出不穷。所以,问题的根源还是我们社会缺乏一种公平的关爱精神,对高考热注已渐变畸形,整个社会都在过份夸大它的神圣和神秘。这的确应引起社会的高度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