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东:期待盛宴


    一个中国IT界的传奇人物,在“遭人暗算”之后,深居简出、图谋东山再起,如今,他带着新的产品和1300万美元,再次出击。
    他说他爱看金庸写的小说,喜欢书中这样一种类型的人:有天分、路子有点野、人生充满着波折起伏,但最后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侠客行》里边的石破天都是这样的人。”
   “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他笑了笑:我希望是这样的人。
   现在,他人生的“波折起伏”应该说是足够多了,在长时间的沉寂之后,选择复出,他为的,也许就是那一个本应该“接下来”的 “完美的结局”。

王志东:期待盛宴

文/胡海卿
 
 

   他仍有激情,但已不再年轻。
   2001年6月,黯然离开新浪网后,王志东转身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
   一年之后的8月19日,他又以一个明星般的亮相,宣布自己成立了一家名为“点击科技”的软件公司,正式复出。这次亮相,像流星闪过。一个深深的鞠躬,却留在了现场所有人的记忆里。
   又是一年。
   2004年2月18日,王志东获得13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创下了中国软件企业融资的最高纪录。
   这个还仍背着个大大的双肩包上下班的中年男人,开始了自己十年间的第三次创业。
   4月初,北京市大运村的一栋写字楼内。王志东的身后是成片成片空着的写字隔间,他乐于描绘这家软件公司的未来:月底这里将会坐满150人,年底员工将达到400人。
   王志东说:“如果不能够超越过去,那就不叫做成功”,紧接着,他又补充:我努力了就成了。
   尽管他满脸笑容,但前后两种说法,透着两种情绪。
   在青年才俊辈出的IT界、在互联网已经被一轮又一轮的圈地运动瓜分之后,这位37岁的中年男人必须说服自己,因为,他还得面对那些自己曾经亲手创建、最后不得以已舍弃的辉煌“过去”,因为,他还希望能够拥有一个不那么沉重的未来。

第三次“离开”

    从新浪黯然出局后,王志东爱用朋友“赠送”的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感受:就像是一个演出,你的节目演完了,观众却不肯走,下面又没有别的节目顶上来,你只能在台上想办法维持下去,难受得很,这个时候,有人一脚把你从台上踹了下来,不知道的人觉得这事儿特别惨,而只有我自己感觉到松了一口气。
    可是, 舞台是自己搭的,又会有谁,愿意被人“踹”下去呢?



   在王志东的性格当中有种很强硬的力量,面对每一次并非心甘情愿的“离开”,他似乎总是能够做到,尽可能地减少外界对自己的损伤,不管他的这种“强硬”是否显得有些刻意。
   再谈起新浪往事,他会首先告诉你,“我是一个赌性很强的人”,“当自己不敢赌,而不忍心去赌的时候”,被迫从新浪出局,他说:“这是上天帮助我赌了一把。”
   他语出惊人:“即使他们不叫我走人,我也打算辞职的,当时只是担心别人会说,新浪这个时候的业绩不好,你就想撒手,所以我没怎么敢动。”
   从刚出道就在中关村声名鹊起,到满腔热诚又无比失落地寻找“一个能够专心写程序的好环境”无果,在经历各种各样“离开”的过程之中,王志东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强硬地维护着自己的内心。
   1990年10月,他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全球第一个外挂式中文平台Bdwin项目,很高兴地告诉方正,却没人对此感兴趣。到1990年底,国内相继推出五六个汉化版本,与王志东的汉化内核大同小异,但王志东的外挂方案还是一直没人理睬。他只身参加全国windows研讨会,在Bdwin“把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震动了”之后,王志东的创新冲动却也受挫,他交出Bd win的源代码,把自己的成果和失望一并留在了方正。
   接着,跟同学一道创建新天地,王志东诚心诚意把自己开发的、随即一夜成名的“中文之星”登记为公司发明,却因公司内部人事、权力矛盾的升级、“技术权力相比资本权力太脆弱”,1993年8月13日,王志东递交了一份辞职书后,黯然离去。他又什么也不带走,再次把中文之星的源代码交出去,而为此,他曾经倾注了太多心血。
   源代码犹如一个程序员的生命。但每一次王志东都会劝慰自己,“这个产品只是我的一个习作而已,将来自己一定会写出一个更好的”、“真正的价值是在自己的身上,一个产品只是套现了自身的一部分价值而已”。
   在段永基的支持下,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设想”创建公司——四通利方,王志东又被迫转型,他把自己从钟情的技术里硬扯出来,去协调公司的内部管理。尽管他也可以“时常钻到技术部门、与专家们热烈地探讨一番”,但这已经不再是他所热爱的“实质性地操练”。这时的他,常又能冒出一点幻想,“也许三五年之后,四通利方做出来了,我聘一个总经理,自己再去写程序。”
   然而,从自己一手搭建的新浪黯然出局。王志东还能给自己找到一种什么样的慰藉?
   2001年6月1日。
   身为新浪董事、CEO的王志东,在召开董事会前,被要求离开会场。会议的结果却是:王志东出局。
   一番愤怒、一番激烈而又充满戏剧性的反击,了无结果。6月25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王志东愤怒了:我是被人或“动物”咬伤了。在表达了“我对新浪已经彻底死心、彻底绝望了”的心情后,他无比失落地离开新浪,彻彻底底感受了一把“资本的血腥” 。
   这位新浪的创始者,有空时依然要到新浪网去看看。然而,斯人依在,与己无关。
   幸好还有一帮关心他的朋友。
   在得知王志东离开新浪的消息,很久没有联系的张树新到处找王志东 “她当时就为了跟我说一句话”。
   话很入心:志东,这个时候从新浪下来,你应该感到高兴。你的戏已经唱完了,现在是观众不肯走,下面又没有别的节目顶上来,你只能在台上想办法维持下去,难受得很,这个时候,有人一脚把你从台上踹了下来,这不正好!
   此后,在每一次面对媒体的采访、朋友的问候时,王志东都要拿出这个话来形容自己离开新浪的感受,末了,他还不忘补充一句:“不知道的人觉得这事儿特别惨,其实我是松了一口气,我终于可以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惟独有一次,他谈到得知自己“真的出局了”的时候承认:“我的第一反应是,噢,MY GOD,不会吧!”,接着,是一声长长的叹息:“真这样就把我放下了?!”

那三个月

   他租下北京友谊宾馆一个二三十平米、“异常清净”的套间,在里边儿,有时 “一发呆就是一整天”。
   2001年7月13号申奥成功的夜里,开车回家的王志东被堵在了路上,目睹人们开车上街狂欢庆祝的情景,“我忽然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也拼命按喇叭发泄情绪,同时我问自己,为什么不把握这次机会,再来一次。”


   也就是这一年的7月,王志东用自己儿子的名字注册了一家新公司“青鹤鸣”,后来觉得这个名字不适合一家高科技公司,更名为“点击科技”有限公司。
   他租下北京友谊宾馆一个二三十平米、“异常清净”的套间,在里边儿,有时 “一发呆就是一整天”。
   2001年7月13号申奥成功的夜里,开车回家的王志东被堵在了路上,目睹人们开车上街狂欢庆祝的情景,“我忽然被这种情绪所感染,也拼命按喇叭发泄情绪,同时我问自己,为什么不把握这次机会,再来一次。”
  “我当时35岁,正好过了5个7年。我用后两个7年创造了两个事业高峰。从2001年到2008年,正好是7年。我觉得为新浪划上句号,在未来的7年开创新事业,是天注定的。所以,我最后下了决心。”
   之后的八、九、十三个月,王志东那个“异常清净”的小房间变得热闹了起来,他邀请来了一帮又一帮的IT界的记者、朋友和销售人员,探讨这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未来三五年可能成为热点、七到十年后仍有生命力的产品。
   有时,他又会突发奇想来主导一场“大脑风暴”:让在座的每个人,在房间里搁着的几块大大的写字板上写下,10年来IT界流行过的词、产品名称,业界的著名企业,以及它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我还发现,了解风险投资商在想什么也很重要,他们的嗅觉实在是太灵敏了,跟着他们走,看看他们在关注什么,对一个创业者来说,将很有启发。”
   而当王志东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他会在笔记本上默写,这么些年来曾经和正出现在大脑中的想法、翻看过去记下的所有笔记,或者用他那台笔记本电脑查阅资料,了解目前世界各个行业“顶级大佬们”此刻在想什么……
   这期间,比尔·盖茨2000年6月关于.net技术的一个讲话引起了王志东的注意。“当时,微软谈到最多的就是这个话题。”
   “那似乎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花了很大力气找到了这个讲话的英文原稿,一口气就看了十几遍,非常仔细地研究其观念和做法。”王志东说:我当时恨不得能钻进盖茨的脑子里,看看他到底怎么想?哪些说出来了,哪些还没有说出来。我希望能够抓住.net的精髓,让盖茨的思想和我的思想产生化学反应或核聚变,从而迸发出新的方案。
   当.net技术外壳被逐渐打开后,王志东发现,这项技术的思路似乎与自己多年前的一个想法有些暗合。
   1995年10月,王志东第二次去美国时,察觉到“整个硅谷的气氛都变了”,“大家都在讨论互联网”,他在美国花了三天三夜泡在网上,找到IBM网站下载软件,使他的手提电脑性能大为改观,这也是王志东的第一次上网体验。
   当时,在他脑中产生了一个模糊的概念:现在的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多是跨地区、跨组织的,流程亦是动态的,是不是应该有种方式将这些运营活动联系起来呢?
   结合.net技术,王志东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如果将网络、软件和通讯结合起来,就可能使企业中松散型的组织和流程很好地协调起来,而这项技术也将成为进入现代经济的一个代表作。
  “Internet的未来在软件,软件的未来在Internet,这可能意味着,第三代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因为这一发现,王志东显得是亢奋异常。
的确,他现在太需要一个更为光明的出口。

“像是王者归来”

   对于十年间的第三次创业,“是不是有点像王者归来?”采访中,王志东尽量把这句话说得像一句玩笑话。之后,他却又说了句:“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不容易了。我已经做成了中文平台和新浪网。即使(创建“点击科技”)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这些都是我白赚的。 ”
   从他以往的经历来看,这句“补充”,更像是他留给自己的一个新的言不由衷的慰藉。


   10年前的中关村充满商机,联想、四通、方正趁势拔地而起,在那个时势造英雄的年代,人们就已经在期待中国比尔·盖茨的出现。
   10年之后,当丁磊、张朝阳一个个名利双收之时,全球最大华人门户网站的缔造者沉寂之后的复出,令人瞩目。
   对于十年间的第三次创业,“是不是有点像王者归来?”,采访中,王志东尽量把这句话说得像一句玩笑话。之后,他却又说了句:“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不容易了。我已经做成了中文平台和新浪网。即使(创建“点击科技”)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这些都是我白赚的。 ”
   对比他以往的经历,这句“补充”,更像是他留给自己的一个新的言不由衷的慰藉。
   当年,在他编写的中文之星,一炮而红时,有人说他,“这个书呆子是碰巧撞上的,他哪里会懂做公司”,没声没响地,他成立了四通利方;当“主流的声音”赌定他“去硅谷引进风险投资”,只是“找个借口出去玩玩、说不准是想找个外国公司的职位”时,他埋头花了“两年零两月,蜕了一层皮”,拿来了650万美元,之后还引来了五六笔钱;当并购华渊不被看好时,他憋了好长一口气,临行说了句:不成功,我就不回来了。只身前往美国硬签下了这个并购协议……
   如今,他仍然在说,“不能够超越过去,那就不叫做成功。” 只是这一次,他所要面对的“过去”,是新浪。
   在成立四通利方的前期,王志东去过一趟青岛,“我站在海边,考虑自己应该怎么做”,四通利方后来做成了新浪。而这次成立“点击科技”,王志东特意去了趟海边:“我去梳理一下头绪,想想下一步该怎么做。”
   2002年8月19日,他宣布自己成立了一家名为“点击科技”的软件公司。对于“以前演讲从来都不准备的”王志东来说,这次复出的演讲稿,他却修改了不下10遍,“在公司内做了两次练习”。
   他重复地说着:这次创业的时机正好,协同软件正在成为全世界的热点,“做晚了,我们就是陪别人玩,而做早了,我们将成为先烈”。
   他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这次创业,自己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加成熟,“我真的找不出这次创业不成功的理由。”
   他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目前我们是一马平川,几乎没有竞争对手。
   他告诉别人也告诉自己:新浪面对的只是华人,而自己现在的产品已经突破了语言和政策的一切障碍,拥有的是全球50多亿人,“肯定可以超过新浪。”
……
   他正在一点一滴地积蓄着自己的信心,还有未来。的确,对于王志东来说,如果已经有了好的概念和产品、如果已经获得了充裕的资金,他稀缺的,只是一颗能够去面对“过去”的心。
   面对记者,王志东用了很长一段话描述自己目前的心态:“我这个人喜欢追求完美,而且运气很好。比如说男孩女孩我都喜欢,就有了现在的龙凤双子。我既想挣钱,也希望快乐,结果我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还积累了财富和事业。有时候自己也会嫉妒自己。我现在真的很满足,看着两个小孩子一点点长大;看着产品从一个概念慢慢成型;同时公司从3个人慢慢壮大到现在的150个人。成长的过程真的很美。我和同事说,一定要好好品味这感觉。”
   很多人都希望,这位曾经的传奇人物,所说的,是真感悟。


                                                                                         2004.4.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