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扎于哲学夹缝中的价值理论


  这里所说的哲学夹缝,是指哲学两大流派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地带。有这么个中间地带吗?或许有或许无,不过本帖题目当中所指的价值理论,指的是就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内涵来说具有不一致的、内部逻辑矛盾的价值理论。这种分析是否成立或者恰当,大家读帖之后再议不迟。
  我将那种认为价值是商品的本身属性而与其所面对的人的价值判断无关的价值理论名之曰“客观价值论”。李嘉图式的劳动价值理论就是这样一种客观价值理论。由于劳动价值理论把价值看作是凝结在商品当中的劳动时间,而商品的制造过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因此不具有随面对者而变化的可能,故而叫做“客观价值论”。
  客观价值论的另一个思想点就是价值的决定方法由产品的来源途径所决定,也就是“成本”的概念。成本被看作产品的真实价值,而利润被看作是利用所有权强加给商品消费者的一种东西,利润的多寡是如何把握的,则是这种价值理论所回避讨论的。马克思倒是认可利润是商品价值的构成部分,但是因为被资本家所占有而将之看作为是对产品生产者的一种剥削。
  马克思的经济学当中对价值的形成经常使用的术语也包含“成本”、“价值转移”、“凝结”等等。但是,对于什么情况下费用构成成本,什么情况下又不构成成本,马克思则用劳动的无效和有效搪塞过去了。比如,厨师在饭菜当中加入了过量的食盐,过量食盐的成本和厨师加盐的劳动是否会增加饭菜的价值?
  再比如说,现实当中,任何客观的东西的转移都是可以客观地被观察的,但是显然,经济学的成本转移之说带有太强的主观臆想的味道。我们所说的“折旧”就是机器设备和建筑物的价值转移到产品当中了,但是,这个被转移的“客观实体”在哪里?产品当中那一部分是由机器和厂房构成的?显然,这个“转移”和“凝结”是靠人的主观意念“搬运”完成的,换句话说就是唯心主义的“意念搬运”,而没有什么真正的转移。
  由于这种“价值转移”是唯心主义式的,因此,想怎么转移就能够怎么转移,全看人的需要了。比如用一份材料制造两件产品,一件产品一件报废,那么,人就会把材料的费用全部转移到那一件成品上面去,而废品就不承接这种转移,为什么废品没有占用材料的价值?没有人进一步解释。而这没有承接价值转移的废品也许就是铁屑或者副产品,厂商又可以按照一定的价格卖出去,这部分收入往往是帐外的。一般制造商也都是把一定废品率所消耗的材料费用全部分摊到产品上面去而计入成品的成本中的。成本,就是“成”则为“本”,不成就不为本了。
  不仅仅是靠人的臆想来完成价值转移,这种转移的速度也是人为的,比如机器按照10年折旧,厂房按照30年进行折旧,土地因为使用期为70年就按照70年分摊费用等等,那么又为何不是8、9年或者11、12年?为何不是25年或40年?显然,这就是一种主观的人为的东西。
  再比如对于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划分上,总是要制定一个标准的,有些企业自己规定把多少置办价格以上的物品算作固定资产,再人为制定一个折旧期限进行折旧计提,而这个价格界限之下的物品的价值则采用一次性转移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至于是如何定下的这个“固定资产”的杠杠,则理论上无法说得清。这个杠杠是企业自己定的,有些企业把所有的办公用品如几十元钱的计算器等都贴上固定资产的标签,列入固定资产的管理科目当中。当然,我知道也还有企业不对厂房进行折旧计提,把产品的成本人为地降下来,低价进行竞争,先把因为计提折旧而成本高企的同行打败而垄断市场份额。
  这种人为的价值转移竟然是建立在价值具有一个可以供不断计提的不变源头之上(会计学上的“资产原值”),就形成了周旋于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和经济学价值理论上的唯心主义的间隙当中的奇怪现象——价值的创造和计量是唯物的,有根有据可以按照某种方式计算而且一成不变的;而价值的再转移和再形成又是唯心的,随心所欲的。
  这种既唯物又唯心的“二唯主义”价值理论,有时候会出现明显的荒谬,比如会出现一个实在的物品比如计提完所有“原值”的厂房具有“零价值”甚至是“负价值”;比如现在一台桑塔纳轿车的市场价格已经是七八万了,而原来购置的同一款桑塔纳计提折旧后的残值依然还有近十万元之多,旧机器比新机器还要值钱。
  由于成本构成和如何转移成本有密切关系,企业的产品的最终成本就大有出入,如果企业不想在不当的时候交纳税费,可能就把帐面上计提的某些费用计入其它时期比如推后计提入帐等等。也就是说,企业当期的“经营结果”情况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相当的空间可以人为操控的。
  马克思主义是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也认为价值是客观存在和凝结在产品上不会变化的,但是却要依靠人为的“意念搬运”来完成“价值转移”并作为价值构成之“本”,导致经济学价值理论处于哲学夹缝之地而左右为难。马克思的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所应用的价值概念和其在哲学领域所应用的价值概念的不协调一致,导致了这种夹缝生存局面的产生。
  或许有人说,效用的概念怎么样?不就是你所说的主观价值论吗?是的,可以这样说。但是,效用的概念在应用当中并没有摆脱1+1的思维定式,比如把价格和效用简单挂钩。而真正的主观效用应该是面对一个商品两个交换者各有一个效用分析,即商品的效用是对具体的人而已的,则由两个交换者决定的交换比例即价格就不可能是由一个效用变量确定。效用函数也是像需求函数一样,只研究一种商品的效用-数量关系。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则彻底抛弃客观价值理论,用哲学的主观价值概念统一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把价值看作是人的价值判断的结果,而且是一个随人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而变化的存量概念。作为这种完全的主观价值理论的推论,价值和物品的来源途径并没有因果关系,而利润也因此被重新定义为所有者所拥有的所有物在两个时间点上的价值差——两个从同一个价值点出发到达另一个相同的价值点的人所获取的利润是完全相同的,和他们各自采用的方法途径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