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因缘无聚散?


标签: 人生隽语  想到就说 
 
看透因缘无聚散?

        无意中,看到清朝顺治帝的一些花絮。

      “我本西方一种子,因何流落帝王家。十八年来不自由,江山坐到几时休。我今撒手归山去,管他千秋与万秋。”

       看不到的,是因缘;看得见的,是聚散。是别有心事还是功遂身退?清顺治帝一首《赞僧诗》之后,便离开了宫门,上演了中国历史上最离奇的别离。

       有传说,顺治帝是因为深宠的董鄂妃之死,才悲观厌世、遁迹空门,前往五台山出家为僧。而在《顺治皇帝御制董后行状》、《清实录》、《清史稿》等史籍中,又有顺治皇帝虽曾有意为僧,但出家未遂的记载。

       然而世人更愿意相信顺治确实出家。这场别离是否捏造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总需要借机告诉自己何为聚散,为何聚散。

       因缘聚散一次次上演,动看是生机,静看是生灭,这就是生。

       想起《圆觉经》中的一句话: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慧文禅师也曾曰,五十五年梦幻身,东西南北孰为亲,白云散尽千山外,万里秋空片月新。

       是的,人生看透因缘,便无聚散。就像地上有落叶,而我却看到秋天。

       想起上周听文怀沙先生的演讲,回来后我偶尔一上MSN看到众多的好友把“应有尽有不如应无尽无”挂了上去,看来在忙碌之后,和我一样有些心累而纯往的人多着呢。我们总在追求应有尽有,财富的,权力的,地位的,名望的,一切的一切,生恐世界即了;在拼命追逐的同时,我们发现我们正在失去很多。应有尽有的那天,却是苍凉的孤独和寥寂的开始。而谁又曾经带走什么?应无尽无,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轮回。可是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谁会舍得?听哲人说,失去就是获得,得到即然失去。扪心自责,唯恐以余生践行,顺其自然,容山容地容海容万物,何尝不是一种最高求索?

      “取之必先予之,是道家的神髓,退就是进。失败里面有成功,当你遇到一个不顺利,有一个亏的时候,你要把这个亏总结起来,成功的经验值得宝贵,失败的教训更值得宝贵,要在失败里看到成功,要在成功面前十分谦虚。你喜怒形于色,那是什么企业家呢?那是小贩,是二道贩子,我希望我们的企业家神情高昂,神情爽朗,气宇轩昂,临事从容。”一遍遍,怀沙老人的话在脑海里浮现、复印。

       一周来,数遍翻阅中外管理11期29个企业家15年的记忆和总结,浮想连翩,心存感动。15年,精彩人生记忆中的1/4,这些或歌或泣的诉说,或悲或喜的经历,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同身受。15年意味着什么?听张瑞敏、魏家福、柳传志、鲁冠球、周伟焜、林正刚、西曼、梁庆德、常德传、冯根生、刘积仁、郭凡生、宗庆后、向文波、黄鸣、荣海、张文中、朱相桂、魏建军、茅理翔、周洪江、李效伟、尹家绪、唐骏、黄辉、姜林奎、单祥双、李肃的诉说,你也许会回肠荡气,醍湖灌顶,伤感或者反思,愉悦或者向往,从而为生命感动。

      回到文章的开头,如果再有15年,是否看不到的仍是因缘,看得见的仍是聚散?15年再相聚,世界会是什么模样?记得上大学时,和同学们相约2000年登上长城,而今烽火台前只有我6年前孤独的呐喊。又有谁能做到呢?

      不是吗?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无论是我们的企业,我们的企业家,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等,不总是日新月异、不总是敢叫日月换新颜吗?

       说小了,一个人,一个个体的生命,惟有珍惜存在,才有期待,惟有期待生命,才有生机,惟有完成从应有尽有到应无尽无的转换,才能找到生命的本真。

       只有身心受过震颤,变成精神的人,才能理解一切都是可能的,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接近上帝。舍斯托弗这样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