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南克也很滑头
关于伯南克,其实,我并不愿意现在就对他做什么评价。但是,看了他上台之后的所作所为,实在不得不发表几句“权威评论”。
对于一个在任上干了还不到一年的中央银行官员进行评价,时间是不够,因为政策有“时滞”,需要观察才能下结论。这是常识。
有人说,伯南克是学者,或者是“学者型官员”,这是扯蛋。他现在是官员,就不是学者。“学者型官员”的落脚点还是“官员”,而不是“学者”。既然是“官员”,就必然有官员的圆滑与狡黠,也有不负责任的发言与搪塞,这是我在本文中要讲到的。
资产泡沫这个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其实,如何看待资产泡沫以及如何对待资产泡沫检验一个中央银行官员的学术水平和职业素养。那么,伯南克是如何看待资产泡沫的呢?伯南克认为,中央银行事先,甚至事后分辨出资产泡沫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一项资产的价格上升了然后下落了,这个事实本身在技术层面并不意味着泡沫,不意味着资产已经脱离其基本价值。戳破泡沫并不能保证不会引发激烈的、不受欢迎的市场和经济调整。中央银行应该着重于使用宏观经济工具,即短期利率,取得价格和产量的稳定。央行很少被建议使用利率工具控制资产价格浮动,向金融市场暗示央行所认为合适的资产价格水平。
态度决定一切。伯南克对待资产泡沫就是这个“不负责任的态度”,由这个态度就自然派生出“不负责任的政策”。伯南克指出:“我不认为央行能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资本市场可能出现的价格错误。首先,许多资产价格扭曲有其历史原因,因为在底层市场存在多种结构调整问题。其次,央行的重要职责是保持基层机构稳定。如果资产价格波动幅度已威胁到股票及其他机构的稳定和运行,央行将不得不出手稳定这些机构。总之,央行的主要目标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预测资本市场投资者将做出哪些资产价格决定不是央行所长,也不是央行的任务。”
在资产泡沫问题上,我曾经把中央银行官僚分成三类:借机利用派、主动出击派和观望派。
我阐述了如下有价值的观点:
第一,格林斯潘是借机利用派的典型代表。针对资产价格泡沫,格林斯潘曾经表示过他的看法,他认为资产价格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央行应当对资产价格予以更多的关注。但他指出,障碍在于如何才能确定正确的资产价格是什么,而且资产价格对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如何测度,如何定量,都还没有定论等等。
第二,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非常清楚,美国必须利用资产泡沫为自己服务。鉴于证券行业和房地产行业对美国经济金融的巨大影响,最近十多年来美联储在政策选项上一直是尽量延长资产价格泡沫。在美国,长达三年的低利息时期(20010103—20040630)已经让过多的资金流入了房地产行业,如今连续几个季度的加息已经很难刹住地产热的快车。想到过去两年里美国经济增长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地产,经济的风险就更大。
第三,美国经济全面泡沫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001年以来,2/5的美国新增就业岗位和房产市场有关,如建筑、房屋租赁和房产经纪等。如果房价跌了,这些岗位可能会拖美国经济的后腿。美国目前的利息水平仍然偏低,加之美国高额的政府预算赤字,一旦地产泡沫破裂,再采取传统的减息或者减税手段的余地都很小。
第四,美联储延长资产价格泡沫的逻辑在于,美国必须严格守住它在金融领域的相对优势,即作为全球资金调度中心的地位。美国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地位使美国的利益最大化。
学者出身的伯南克博士能说会道,文章也写了不少,他为美国的金融霸权——按照当下的解释就是随心所欲地玩弄资产泡沫——的找到了一套说辞。他认为,只要全球性的储蓄过剩存在,美国政府就不必理会“双赤字”,因为将来总有一天,当世界其它国家从对美国的投资中获取回报后,美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将会减少。
不干预是他的讲话的核心。言下之意,没有止境。它的尽头就是它自己的“极限”。这种论调恰好印证了本人的“极限趋势理论”和“高速公路纠错理论”。
在这里,不干预是一个托词,而真正的诀窍在于,玩弄资产泡沫游戏于股掌之中,这需要技巧和勇气。伯南克理论水平很高,据说是这样的,胆识未必足够。技巧肯定没有他的前任格林斯潘那么娴熟,甚至比不上他的中国同行
综上所述,我可以大致给伯南克定性——继续玩弄资产泡沫,反通货膨胀不坚决,货币政策的力度不够。
在这里,我要告诉美国人,伯南克也狠滑头,其实也是一个没有良知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