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大排行弊端之我见


                       网大排行弊端之我见

在当前没有一个完整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下,网大的大学排行几乎成为了中国官方评价大学官定体系。不可否认,网大的大学排行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性,比如在相对指标的选择上、在权重的给赋上、在指标的选择上等。但是,作为一个官方可以籍以评价我国目前大学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我不得不指出其存在的明显的不足:

(1)    在等级制度已经被废止几十年后,在教育体系是最上层——大学,重提综合实力上排名,显然不合时宜。

    近年来,网大排名在高校间反映强烈,很多时候其俨然成为划分高校座次的依据。很多学校几乎将能否进入网大排名前十和前二十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目标,并以此作为能否进入名校俱乐部的主要依据。网大的排名不可谓不科学,但是在等级观念的强化上,不可谓不强烈。在网大的论坛里经常可以看到个别名校学生间互相攻击,其实其籍以争吵的问题不二是学校的排名和对对方的蔑视,所以很多时候我感觉等级这个其实我很不愿意提的很严肃的问题,为什么这个连高中生几乎已经淡忘的排名,为什么还会在当今的大学生中广为推崇?也许很多问题,我可能并不理解,但是我知道,这肯定是一种导向的错误。

(2)    在学生质量指标的选择上,其选择新生入学时的质量来作为大学综合实力评价的指标,显然有失公允。

 众所周知,一所大学的生源对于大学自身来说,对于它的发展和今后的知名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评价者选择学生生源质量来作为评价大学综合实力的一个指标,并没有什么主客观上的错误。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具体背景下,显然有点“拿来主义”的味道。其一政治因素使得部分大学的生源失去了应有的竞争力。比如:在这方面深受其害的上海大学。由于其是地方性大学,所以很多时候其不得不考虑当地政府的出于缓解就业压力要求的招生计划。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其不得不降低门槛,将复旦、交大、同济挑选过的学生,笼络帐下。在假定高分高能成立的情况下,上大的生源远逊于交大、复旦等高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一个定位在应用研究型大学层面的大学,其实际上担负起了上海市民的再教育和职业再造的基地。因此,不难理解在网大生源的排名上上海大学的生源质量排在100所大学之后。除了上海大学之外,我相信还有很多为这种因素困扰的和即将被这种因素困扰的大学。因此,可以断定这种因素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相当大的的比重。由此可见,很多时候由于政府的考虑和需要,大学生源选择权就这样被“枪毙”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片面的以大学生源质量来评价大学的综合实力,显然有失公允。其二地域因素。谈到地域因素很多人会不自然地想到不幸的以兰州大学为代表的大学。说实话在改革开放初期兰州大学可以和目前的士气正牛的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相提并论,可是时至今日,兰大的排名已经沦落为一个标准的准二流大学。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学校的地理位置,由此所导致的生源质量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而生源的质量又是综合评价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排名落后就不难理解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有关网大排名的评论中看到类似的问题。不是有东北的大学生要求东北地区大学退出网大排名的呼声吗?究其原因,莫过与此。其三在生源质量指标的选择上,用进校时的静态水平指标来评价动态的综合实力显然犯了哲学上的辨证法错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也是令人费解的。在考虑学校这个“人才工厂”整体实力时候,仅仅只考虑投入的“毛坯”“半产品”,却不考虑“产成品”的质量,这显然有悖于经济学分析的常识。因此我建议其选择学生质量指标时候,可以考虑一下毕业生的签约率和大学新生的生源质量的综合比分,或者用大学英语的六级通过率来衡量大学生四年的成长情况。

(3)    在对大学进行综合实力的评价时,忽略了对大学的发展潜力、成长性分析,显然是不完整的。

在整个评价中,对于大学的学术实力,学校的科研能力进行的分析,都是十分客观的,合理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成长性的分析。显然,对于大学学术实力,学校的科研能力的分析,都是基于大学过去的分析,但是对于一个大学的分析,我们显然不能忽视对一个大学的将来的分析。因此,对大学的成长性和发展潜力进行评价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大学、一个成长空间有限的大学,是不具备优秀大学的美誉的。尽管其综合实力目前很强,但是那么它所存在的空间相当有限,那么它的意义又能维系多久呢?

(4)    在对大学进行综合评价时,忽略了对大学的综合管理能力的分析,所得出的评价结果,显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在对大学进行综合评价时,作者仅仅考虑各大学的校长的能力。固然,大学校长的能力是评价大学综合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这显然是不全面的。特别是在目前的“合并风”劲吹的情况下,这一点就显更加突出。有没有一个高效率的、高质量的管理团队,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大学的人力、物力资源的能否合理利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目前存在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很多大学实际上采用的是党委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权力的核心往往并不是掌握在校长的手里,而在这种情况下,校党委书记就是十分关键的管理者,因此,对于他的管理能力的考察才具有相对重要的意义。因此,增加评价指标的数量,增加对于大学重要领导者管理能力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是我对当前的排名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