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周二)10:00,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做客“传媒沙龙”与网友在线交流,主题为“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熊澄宇,美国杨百翰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方向为新媒体、文化产业及软科学研究。 熊教授曾参与国务院信息办、文化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教育部等行业主管部门重大课题的组织和起草工作;目前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出版专著、译著、编著主要有:《信息社会4.0》、《新媒体与创新思维》、《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软边缘:信息革命的历史与未来》、《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数字相机入门》等。 |
新媒体的A B C |
[熊澄宇]: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有这样机会在网上与各位交流,欢迎大家一起讨论“新媒体与文化产业”相关问题,这是一个很大题目和范围,希望在这短短的时间之内,能够得到网友最闪亮的思想、见解。我是在学校里面教书的,对大学老师通常有一个说法叫学者,所谓学者我的理解就是学习的人,所以我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和机会向各位网友学习,通过对各位网友在一线获得的知识经验来学习,以便进一步完善我们对新媒体和文化产业的认识。
[网友]:请您解释一下新媒体的概念好吗?
[熊澄宇]: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当然新媒体并不是终结在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上。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
[网友]:现在对第五媒体炒得很热,可是似乎对第五媒体是什么或没有一个定论?
[熊澄宇]:用一、二、三、四给媒体排序,并不是一种很严格的学术阐述。所谓第四媒体的说法也不是一个学术定论,因此第五媒体实际上也是不同学者在阐述自己观点时候一种表述。有人说,手机和移动通讯是第五媒体,也有人提出网络游戏是第五媒体,这只是学者阐述观点时为了表述方便而创造的概念,恐怕很难作为学术定论。
[网友]:新媒体都有哪些?楼宇视频广告算吗?
[熊澄宇]:楼宇视频应该属于新媒体的一种,分众传媒公司和聚众传媒公司都是在这种媒体形态上发展起来的传媒产业。
[网友]:请问嘉宾,下一步新媒体将会怎样发展?
[熊澄宇]:目前值得关注的发展趋势是生物媒体,这可能是数字媒体、网络媒体之后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
[网友]:请具体解释一下生物媒体。
[熊澄宇]:所谓生物媒体就是生物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目前在国际学术界有一种新的说法,叫“融合技术”,主要指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技的融合。据麻省理功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学者告诉我,他们发明的手机可以在同城中传递信息,不需要基站,其技术原理就是引入了生物技术。我们说媒体是人的延伸,现在更多的谈人的感官的延伸,像视觉、触觉、听觉。所谓生物媒体就是通过生物技术寻找一种最符合人体感官特征的媒体形态,这种研究正在进行。
[网友]:以后还会出现什么新媒体?是不是只要有科技革命就会有新媒体出现?
[熊澄宇]:对,新媒体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的,新媒体这个概念词儿是不变的,但它的内涵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科学技术,是促使其发展变化中的一个主要因素。目前的媒体生态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并存、互补、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这种生态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新媒体的发展就是在这样一种生态环境中成长和变化的。
媒体的发展模式与产业规律 |
[网友]:网络媒体的力量在不断地增强,请问熊教授如何看待网络媒体?
[熊澄宇]:网络媒体是目前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传统的主流媒体。由于网络互动的特性,网络媒体实际上构成了政府和百姓之间的一个沟通渠道。从用户参与的积极性考虑,我们觉得中国大陆网民对公众事物的参与意识非常积极。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研,比较台北、香港、北京三地网络媒体的应用情况,发现北京用户对网络媒体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台北和香港。
[网友]:请熊教授先谈谈媒体的产业规律与模式吧。
[熊澄宇]:这是一本书的题目,媒体的概念就很大,包含报纸、图书、广播、电视、网络,及其他的新的媒体形态。产业化规律与模式又是一个很大的范围。没有办法在这样一种短平快的交互当中,给予准确的阐述。我想,可以谈点原则,所谓产业就必须考虑投入产出,就必须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不管媒体产业还是其他产业,都需要遵循这个道理。我们以前谈传媒产业的时候,过多的关注了社会效果方面,忽略了产业属性方面。现在媒体用了两个词儿,叫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营性文化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把产业的特性突出了。所以我想传媒产业化的模式和规律,就要从经营性这个角度来说。在这里我想有三个核心点:一是内容,二是科技,三是资本,内容产业有这三个部分构成。所以传媒产业的规律和模式要从这三个因素与整个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中去探索。
[网友]:请熊教授谈谈媒体如何在赢利与宣传的平衡木上寻求一个平衡点?
[熊澄宇]:我们现在一般不用“宣传”这个词儿,在西方话语中“宣传”这个词儿带有一定的贬义,用传播或内容产业比较好一些。传播是信息服务,内容产业是用户通过市场行为自己去获取信息。所谓,内容产业的赢利模式,就是在社会发展和用户需求之间去寻找结合点。那么,内容产业首先是原创性内容。我想这个是最重要的。
[网友]:请问什么叫信息社会4.0?
[熊澄宇]:所谓信息社会4.0是指信息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信息社会1.0指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如买设备铺网络;信息社会2.0是指信息产业发展阶段,建构具有自主版权的软硬件产业;信息社会3.0指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主要是指以电子商务代表的新经济形态;信息社会4.0指信息社会的社会建构阶段,主要指在信息技术影响上,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
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
[网友]:新媒体和文化的结合,最好的结果就是网络游戏吗,是吗?
[熊澄宇]:网络游戏确实是新媒体和文化的结合,对于中国的网络游戏我们通常会有一个阐述,叫中国软件产业和中国文化产业的结合体。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动游戏产业发展的一个原因,因为中国的软件产业和中国的文化产业目前都需要发展。
[网友]:看传媒频道今天发布的柳斌杰的文章,文化体制改革有五个难点,熊老师你认同吗?最难的是不是产权啊?
[熊澄宇]:柳斌杰副署长的文章里面谈的五个难点是新闻出版业改革的难点,新闻出版业和网友今天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不是一个等同的概念,文化的概念比新闻出版的概念要大。当然,柳署长谈到五个难点确确实实是目前在新闻出版体制方面的突出问题。
作为新闻出版方面的主管领导,我想他的认识应该是最切实的。我想产权问题是重要的,但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对媒体的认识和定位问题。只有解决认识问题,产权问题才能得到合适的解决。通常我们会把媒体等同于新闻,但是媒体和新闻也不是一个概念,媒体所承载的内容比新闻要大得多。除了新闻内容外,媒体还承载着科技、教育、体育、文化、娱乐等功能,还有信息服务功能。所以,对媒体属性,是需要重新认识的,要从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两方面来关注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网友]:现在发展新媒体和发展文化产业都有很多困难和问题,而要把这两者结合则更是难上加难,嘉宾以为呢?
[熊澄宇]:对中国来说,发展新媒体和发展文化产业确实目前问题比较多,这跟我们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走出了坚实的步伐,经济增长的速度举世瞩目。但是,涉及到媒体和文化方面一直走得不太快,其主要原因是我们对文化和媒体寄予了太多的社会责任。我们党和政府文件当中第一次出现文化产业这个词是2000年,把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战略和政策来真正实施是在2002年以后。所以,在新媒体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在做很多探索性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至少有四个方面需要加以关注。第一,是社会需求。即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对文化和信息的一种需求;第二,是科技水平。媒体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受科技技术的影响,特别是新媒体;第三,是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决定了整体市场投入、广告份额和用户在媒体和文化方面消费的量;第四,是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政府整合行政资源对产业发展的调控措施,文化产业在很多方面都需要吸取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但是,确确实实要关注社会各阶层的需求和社会总体发展的思路。
[网友]:今天的主题是谈新媒体与文化产业,不知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两者结合的产物会是什么呢?
[熊澄宇]:按照国家统计2004年3月29号发布的文件,中国文化产业的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包括新闻服务、出版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网络文化服务、广告会展服务等,新媒体自然属于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关系。
[网友]:现在离WTO过渡期只1年了,一年后中国文化产业能抵抗外面的传媒大鳄吗?
[熊澄宇]: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文化产业目前太弱小,还不具备与与所谓传媒大鳄在市场上抗衡的能力。这种在一年之内完成这样的转变,似乎不太可能。
[网友]:手机电视、数字电视、网络电视、楼宇电视……是概念还是新的生产力?也是新型的文化产业吗?
[熊澄宇]:首先是一种物质形态,当然也是一种新的概念。这种物质形态能否形成为新的生产力,要有一段实践检验的过程。但是,说它是新型的文化产业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其他 |
[网友]:熊老师以前似乎是研究传播技术的,现在怎么会对文化产业有研究呢?
[熊澄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谓研究文化产业,实际上就是研究文化生产力的问题。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从研究传播技术到研究文化产业的原因。
[网友]:熊教授好,今天在凯蒂网站有个帖子说:为什么清华北大总是靠不近若贝尔奖的边,文中谈到了招生的取向,把哈佛大学最为参比,认为在招生选择上有差异。你以为如何?
[熊澄宇]:高校招生问题是一个值得充分反思的社会问题,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高考就成了我们整个国家教育体系的支柱,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教育和社会就业。我认为这是需要调整和改革的,上大学和不上大学不应该成为对人才和成就的评判依据。社会之所以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人。
[网友]:熊教授如何看待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中眼高手低的现象,在大学中教育中又是如何实施德育教育的
[熊澄宇]:这不仅仅是大学生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在大学教育中,确实不仅仅是要教知识、教技能、教学术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教如何做一个能够融入到社会里面的人,要有社会责任感。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高人一等,社会上各阶层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从社会经验、工作经验来说,刚毕业的大学生欠缺得还太多。
[网友]:教授,我想考您的博士,有什么要求?
[熊澄宇]:对于你所提出的问题请看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网页。当今社会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原有的知识结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能力。
[熊澄宇]:很抱歉因为时间太短,不能够对每个题目给予足够的阐述,希望还能有机会与网友进行充分的交流。今天从大家的提问中,得到了很多启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