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经济案例研究


摘要:
    本文总结了7个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典型案例,包括:知识产权运营的模式、DVD产业和移动通信产业面临的尴尬、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新飞集团、新乡金龙铜管和郑州三全食品三个企业的经验和教训、专利技术推广的诀窍、高等院校如何积累和运营知识产权资本等,案例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市场主体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战略和知识产权规则,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实践和发展知识产权经济。这些活生生的知识产权经济案例给人以启迪。
    发展知识产权经济的关键是要大力培育知识产权经济的市场主体,放手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发展壮大。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活生生的知识产权经济案例可以让我们感到,知识产权经济必然在中国这一古老文明的大地上呈现燎原之势。


    1、运营知识产权的典范——“李官奇模式”给我们的启示

    农民发明家李官奇先生通过十余年不懈努力,研发成功“世界第八大人造纤维”——大豆植物蛋白纤维,实现了世界化纤史上中国原创技术零的突破。同时,他通过知识资产的运营和市场化开发,使他的专利技术在上海、江浙、山东和我们河南等地开花,并发挥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种现象就是知识产权经济的奇观。李官奇先生的经验值得研究、总结和推广,至少给予我们三点启示:一是知识产权创造的主体。世界各国的发明创造史表明,在投身创造发明的各路大军中,企业是主体,但个体发明者永远都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现在,我省每年有80%左右的专利申请是非职务发明创造,也就是说有大量的非职务发明人不要国家一分钱在搞科研开发,在搞产品创新,在创办企业,在扩大就业岗位,在创造社会财富。二是知识产权的流动。尊重别人的发明创造,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不二规则。李官奇先生的“走出去”和“引回来”充分说明,沿海地区尊重知识产权,保护发明创造,承认人家知识产权的价值,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人才必然会“孔雀东南飞”;同样,只要我们注重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知识产权规则,创造更加优越的创新创业创富环境,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就一定会“引回来”。三是知识产权资产运营的模式——“李官奇模式”。他探索了一种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专利、产业化运营新模式——专利技术+资本+人才+自然资源=产业化,其中专利技术是核心和纽带。这种依靠专利等知识产权资源,通过许可、转让、重组、合资、经营等方式,对自然资源、资本、人才进行科学配置、集约经营、管理创新和创造财富的活动或过程就是知识产权经济。


    2、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之痛——DVD产业和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启示
    国产DVD出口优势渐失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国内DVD企业已走到产业转型或是关门的生死关头。日前,上海海关透露,今年1-5月份上海口岸国内企业生产出口的DVD同比下降了78.6%,而外资企业的出口在以10.7%的速度增长。今年前5个月,上海口岸共出口DVD278.7万台,其中256.3万台由在华的外资企业生产,国内企业仅占19.3万台,原先的一些出口大户的牌子已悄然隐退。上海海关人士介绍,由于国有企业DVD的核心技术均从国外进口,高额的核心技术专利费,使得国产DVD低成本的出口优势逐步消失,导致国有生产商退出生产行列、或是放弃自己的品牌沦为外资企业的贴牌生产者。数据显示,上海口岸所出口的278.7万台DVD中,有97%为加工贸易方式出口。2002年以来,国产DVD的出口就不断地面临着国外专利收费集团“挑战”。如今国内企业交纳的专利费从刚开始的每台5美元涨到了21美元,征收专利费用的企业也由当初的1家变成了37家,国内生产企业数量随之锐减。由于贴牌出口的国产DVD可免交部分专利费,幸存下来的企业也开始转向加工贸易,在贴上国外品牌的同时,也将大把的利润放进了外资企业腰包。显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优势已不仅仅是本土化的优势,而是全球采购与分销、核心技术和相应的知识产权以及技术标准的争夺。
    技术壁垒重击我国出口产业。核心专利的技术壁垒使得国产DVD企业近乎全军覆没,然而,值得关注的是:DVD并非偶然的惟一。2002年,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的限制,有39%的出口产品因此受到影响,最终的经济损失达170亿美元,这个损失额比2000年增大了50%。去年的调查显示,技术壁垒给我国带来的损失超过450亿美元,超过年出口总额的25%。作为后发者,曾依靠国外技术发展起来的中国国内企业常常会陷入一个困境:由于许多高科技产品的核心技术与生产标准已被发达国家所垄断,国外企业先是对我国企业“放水养鱼”,然后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旗帜下,通过收取各种专利和标准税费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限制、垄断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保护其国内市场的目的。这些技术壁垒大多与知识产权有关。我们由此不难看出,在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对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在国际经济、科技、贸易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历史性的提升,因知识产权引起的经济贸易纠纷也越来越多,知识产权正在成为我们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门槛,成为制约我们吸引人才、引进技术、引进资金的瓶颈。


    3、高额垄断利润的价值来源——移动通信产业的启示
    截止2003年5月,我国共有移动电话用户2.3亿多个,居世界第一。初步估计2002年花在手机上的钱和花在手机本地通话上的钱加在一起,是5500亿元左右,约占我国GDP的5%(相当于我国全年旅游行业的总收入)。购买手机的这部分支出,除去留在国内流通环节的一小部分,除去国内各生产厂家的微薄的增值和毛利部分,扣除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运营成本外,实际上早已从中移动、中联通购买的通信基础设施、设备中,提前支付给了国外。这些支付给国外厂商的费用中,大部分用于支付给了寥寥几家拥有特定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公司,这就是知识产权经济的魅力,这就是知识产权经济创造的价值。由此看来,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服务真正的价值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专利、商标、版权等为代表的“知识产权”,只有保持创新能力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实际上,市场的竞争会使所有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趋近成本,而使厂商的利润趋向为零,而只有三种例外的情况:一是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使这种资源成为稀缺资源或者垄断;二是产业特点造成的自然性垄断,或者历史造成难以扭转的垄断;三是政策性的壁垒。


    4、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新飞集团和金龙铜管两个企业的启示
    自1986年投产电冰箱以来,新飞冰箱已发展到的30大系列300多个花色品种,形成冰箱、冷柜、家用空调器等白色家电多元化产品体系。从90年代初期开始新飞就进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列,1999年,"新飞"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1-2002年,新飞冰箱、冷柜先后被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新飞公司现有16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中、高级技术职称的300余人,并建有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家级技术中心。2003年,新飞产销冰箱近200万台,冰箱出口量同比增长约50%、出口创汇同比增长75%,创历史最好水平。然而,2001年以前,新飞集团很少申请专利,知识产权规则和知识产权战略更是企业管理的盲点。因而新飞集团也成为竞争对手“攻击”的重要目标,知识产权纠纷接二连三。但竞争对手的“打压”使新飞集团猛醒,2003年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就达174件,位居全国第30名,河南省企业专利申请量第一名。
    无独有偶,同处新乡市的河南金龙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科技企业。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期,河南金龙引进了国外的精密铜管生产专利技术和设备,生产冰箱、空调、冷柜等制冷精密铜管。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金龙铜管的市场只有率越来越大,成为国外竞争对手的打压对象,并被跨国公司推上被告席,金龙人深受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之苦。为摆脱国外专利的束缚,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李长杰为首的知识产权领导小组,强化技术攻关和发明创造,决心走“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超越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他们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一举突破了铸轧新工艺与盘拉工艺的技术衔接,基本上实现了盘拉不断管,成功地开发了空调机用薄壁铜盘管,初步实现了国产化,综合成品率提高到80%以上。几年间,他们又自主设计完成了熔铸增熔项目,开发了中央空调免酸洗直管和无氟冰箱专用铜盘管,提升了内外表面清洁光洁度,形成了专利技术,并参与制定了以该公司精密铜管生产技术为基础的国家行业标准,成为该公司问鼎市场、保障权益、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杀手锏”。目前,该公司已经申请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36项,其中“铜及铜合金铸的方法及装置”、“断续齿内螺纹无缝高效传热管”等9项申请已授权。其主导产品高效传热内螺纹铜管、高精度薄壁铜盘管、无氟制冷剂专用高度清洁度铜盘管已打入海尔、新飞、科龙、TCL等国内几乎所有的大中型制冷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成为亚洲最大的制冷铜管生产企业。
    新飞集团和新乡金龙铜管都是在遭遇跨国公司和国内竞争对手的“专利阻击”和知识产权官司之后才如梦初醒、学习补课,亡羊补牢、四个落实,奋起直追、科技创新,运用规则、跑马圈地,成为市场竞争的新的强者。由此不难看出,知识产权规则是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不掌握它,不运用它,就会受制于人;知识产权资源是第一战略经济资源,知识产权才是核心竞争力,知识产权经济必须建立在知识产权资源的基础之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没有核心技术就必然受制于人,就永远当不了“领头羊”,就永远不会取得高额垄断利润。


    5、“卖”专利的诀窍——陈宝元推广专利技术的启示 
    一份由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下发的《通知》,显示着陈宝元今年将在全国26个省、直辖市巡回举办包装粘合剂技术推广和培训的日程安排。5年来,当别人手握专利证书感叹“推广应用难”时,河南中包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陈宝元就是靠这样持续不断地为包装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才将自己的10多项专利技术100%“卖”了出去,有的甚至被全国大小5000多家纸箱厂所使用。
    陈宝元先后成功研制了用于纸箱包装用的“高强快干复合性粘合剂”、“多功能系列商标胶”、“高粘耐水金属箔标签胶”、“高粘耐水系列白乳胶”、“冷制高强快干系列粘合剂”、“低醛环保型聚乙烯醇缩甲醛”等粘合剂系列技术与产品,申请国家专利10多项。看着日益增高的一摞专利证书,和一张张催交专利年费的单子,陈宝元心急如焚:这些专利技术都是包装企业生产实践中急需的,如果不能得到推广应用,自己的心血岂不白费?数额不菲的专利年费负担也将使自己难以承受。于是,原来供职于开封市科技情报所的陈宝元毅然“下海”,到省会郑州与人合伙创建了河南中包科技有限公司,并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实力,当选为河南省包装技术协会胶粘剂专业委员会主任。
    陈宝元说,“专利技术一般都是新事物,受让方往往难以掌握相关技术,因此需要专利发明人为他们提供周到的技术服务,引导他们应用专利新技术”。
    他首先以强有力的技术实践,取得了中国包装技术协会对他的专利技术充分肯定。中国粘胶剂工业协会、河南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等部门组织专家对他的冷制高强快干系列粘合剂产品进行鉴定后认为,他的专利技术解决了纸箱生产厂家在瓦楞纸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因粘胶剂因素引起的纸箱硬度差、粘合强度低、干燥速度慢、耐水性差等难题,主要性能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为此,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专门发文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介绍推广他的专利技术和产品,每年安排他和包装行业相关企业和人员,巡回到各省召集有关企业召开现场技术指导和培训班,现场讲解和演示不同纸制品生产使用的冷制高强快干系列粘合剂、新型淀粉粘合剂、固态胶粉、高粘耐水系列白乳胶等不同粘合剂的生产工艺技术,并现场回答包装生产厂家提出的瓦楞纸及纸盒纸箱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由此发现新的问题,促使他不断改进粘合剂配方和工艺,从而研制开发出新的粘合剂专利技术。“耐水标签黏合剂及其制法”就是他在搞技术推广中得到厂家启发,研制出来了专利技术。这项技术解决了高速啤酒生产线及贴金属箔标签必须依赖进口商标胶生产的难题,完全取代进口产品。该技术目前已被哈尔滨啤酒集团、河北燕山啤酒厂、安徽黄山华利化工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应用,年创利税3000多万元,被河南省科学技术厅推荐申报2004国家重点新产品推广计划。
    陈宝元说,“我的粘合剂专利转让费较低,一项专利每家企业只收费5000元到几万元不等,企业都能接受,因此能够在全国得到快速推广,使用厂家多了,收益自然也就可观了;有些专利技术我免费教给厂家使用,但关键工艺的催化剂得从我公司买,搞技术推广培训时,参会企业每家我免费赠送5公斤催化剂专利产品样品,不用我的催化剂的纸箱好几个小时不能干燥,用了我的催化剂20分钟纸箱就干燥了,因此,会后,参会厂家的订单会源源不断地飞到公司来”。
    为了给全国的包装企业提供专业信息,给包装企业搭建一个技术服务、供求信息、行业政策的交流平台,陈宝元从公司赢利中自费创办了“中国包装粘合剂网”,当然,他要借助网络来发布推广自己的专利技术。2003年,他又根据企业需求,将他的粘合剂技术工艺,操作经验等全部编入《瓦楞纸箱生产实用技术》一书及专业技术教材,发行25000多套,在全国进行免费函授学习,使该系列技术在全国得到推广普及。目前全国已有5000多家企业使用该系列技术,年可降低成本节约开支5亿多元,该系列技术已为全国纸箱企业节约开支约30多亿元。
    专利技术许可使用和转让中,受让方往往担心专利技术达不到专利权人的技术承诺,直接影响专利技术的推广。为此,去年4月,陈宝元与河南省科技厅联系,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专利技术“信誉帐号”,受让方如果对他的专利技术不放心,可以先将专利技术转让费付给“信誉帐号”,如果采用陈宝元的专利技术在规定的时间,生产出了达到专利技术承诺的技术指标,就出具证明给“信誉帐号”,将先前付给“信誉帐号”上的转让费付给陈宝元。陈宝元说,因为专利技术过硬,一年多来,已经有40多万元的专利转让费,通过这个“信誉帐号”转到了陈宝元的公司帐户,没有发生一起拖欠专利转让费现象的发生。由于陈宝元在专利技术推广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星火企业家、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工匠、全国青年星火带头人、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和“河南省十大非职务发明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
    专利是个宝,卖出去才算好,让人家产生效益、为社会做出贡献、自己才能赚到钱,从而实现发明创造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6、小专利成就大产业——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启示 
    拥有专利的企业通常不惜任何手段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遏制竞争对手,以取得丰厚回报,然而,诞生我国第一颗速冻汤圆、第一只速冻粽子的河南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却由于放弃了两个专利权,使得仅河南省内就有60多家企业从事速冻食品生产,有些还成长为三全公司的竞争对手。
    专利起家,却遭遇侵权。1990年,陈泽民受到东北冻饺子的启发,研制成功汤圆二次速冻方法,他很快将这项发明申请了专利;此后,为了便于汤圆的储存和运输,他又采用了一种新颖的包装法,获得专利。这样,两项专利技术使得汤圆这样一种季节性、地域性的“短腿”产品,变成了跨越地区和跨季节的“长腿”产品。1992年,陈泽民辞去公职,开始开创他的速冻食品生涯。在赤热炎炎的夏天,能吃上冬天才能吃到的汤圆,市民们的抢购和代理经销商的热情,出乎陈泽民的意料。但由于生产规模较小,产品始终供不应求,每天拿着现钞来等着提货的客商、运输车辆都排起了长龙。这时,令陈泽民始料不及的是,采用他的两项专利技术生产速冻汤圆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为了专利打假,专利管理局、法院、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公安局等部门,能挨上边儿的,他几乎都请过,企业为此还专门聘请了两名专职律师,进行长年专利打假维权。
    放弃专利,技术始终保持领先。企业一边忙着生产,一边又要忙着到处去打专利侵权官司。这时,陈泽民想,光靠我一个厂“滚雪球”发展,全国速冻食品行业何时才能发展壮大﹖假如我的两个专利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能够为政府分担就业、财政压力,我情愿让其他企业使用;把精力耗费到“打假维权”上,反而耽误了自己的事。于是,陈泽民在取得两项专利权的第三年,就放弃了这两项专利权,开始把精力放在企业发展壮大和不断开发新产品,始终保持技术、品种领先上。他的工厂四易场地,4次扩大生产规模,企业成立了食品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发明了国内第一只速冻粽子,又相继开发了速冻面点、饺子、馄饨、微波碗面、冰淇淋、乳制品等100多个产品,并根据欧美、日本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口味和包装、卫生标准等的不同要求,向欧美国家出口速冻产品。 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并被国家六部委列入“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民族品牌”之一。在短短的12年时间,三全依靠两项小专利,从1.5万元资本的小作坊起家,迅速发展成为年产值达1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同时,给竞争对手机会,共拓一片大市场,使河南的速冻食品大军开始迅猛成长起来。目前,河南省已拥有速冻食品生产企业60多家,年产量约50万吨,占全国的30%~40%,带动了当地农、副、牧和运输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为社会提供200多万个就业机会,年销售额达30亿元,实现税利达3.5亿元,居全国首位,并成为目前我国最大的冷冻食品生产基地。天冰、昌祥、第一楼、澶都、郑荣、笑脸、胖哥、云鹤等品牌在行业中也小有名气。郑州三全、思念在全国速冻食品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9.8%和13.2%,在全国排名分列第一、第二位,成为河南乃至全国速冻食品行业的两艘“航空母舰”。
有人笑陈泽民当初放弃专利权太傻,培养了那么多竞争对手。而陈泽民对此却总是一笑:“一枝独放不是春。没有同行的竞争,我也没有竞争的压力和动力,有这么多同行一起培育速冻食品的消费市场,我的产品也销的更快、更广。我当初主动放弃专利权,并不是说我不重视知识产权,相反,对知识产权保护我们更加重视了,如今,我们企业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每年都要申请20多个实用新型和产品外观包装设计专利,并在相关领域注册了30多件产品、服务商标,还专门请著名的策划公司进行公司形象、品牌、包装策划,以适应公司即将开始的股票上市新形势,与国际食品企业接轨”。老陈的“专利退却”好象吃了亏,但不能不说他仍旧是赢家。


    7、高等院校积累和运营知识产权资本的启示 ´ 
    河南大学两次阵痛后的顿悟。2003年,河南大学申请了28项专利;今年上半年,河南大学再次申请了19项专利,虽然专利申请数量仅名列全省高校第二位,但用该校副校长卢克平的话说:“是两次阵痛促使河南大学开始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的。”
    2001年,该校在一份中国民间高校综合实力排名中发现自己排名较靠后,就请广东社科院一名学者到该校讲高校综合实力排名评估方法。经过对照,该校各项指标都比较优秀,惟独“专利拥有量”这一项得分最低。原来该评估办法将高校专利拥有量定的分值较高,一项发明专利的评估分值相当于8篇论文。校长当即问:“我们河大有几项专利?”结果大伙儿面面相觑,无一能答,因为该校从来就没有明确哪个部门主管此事。后来经过统计查询,该校当时的有效专利只有1项,而且因为无人管理和没有缴年费,这项惟一的专利也被终止。这件事使河南大学对专利的份量有了新的认识。另一件令河南大学高层震惊的事是:2001年4月,该校携带18项科研成果参加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多家外商看好几个项目,但对方一听说还没有申请专利,扭头就走。再加上近年来该校由于教师流动较大,科研项目、技术流失时有发生,这些终于促使河南大学痛下决心将知识产权工作放到工作日程上来。2003年底,河南大学出台了《河南大学专利管理办法》、《河南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对该校的专利申请、权属、管理、资助、评估、转让、使用、奖励、考核等均作出了规定;并设立了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设置了首批专利基金。该校专门邀请郑州联科专利事务所所长到校作知识产权讲座,全校理工科院系、重点实验室等中层以上领导180余人到场,极大地激发了教职员工的专利申请积极性。同时,委托该事务所对侵犯该校一项专利权的湖南某造纸厂提起诉讼,以维护学校的合法权益。去年以来,河南大学教职员工共申请专利47项,其中一半以上属于发明专利。先申请专利、再发表论文、报成果、搞推广,这已经成为该校广大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
    中南大学专利技术产业化成果喜人。2001年~2004年上半年,学校以专利技术入股组建学科性公司60家,吸纳社会资金5亿多元,技术持股金额1.4亿元。仅2003年该校学科性公司实现销售收入就达到4亿多元。例如中南大学以“液压沉桩机”专利技术入股的形式,引进其他资金,组建了“湖南山河智能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在此项专利技术基础上研发出新颖的环保建筑基础施工设备“液压静力压桩机”。产品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公司迅速壮大。2003年,湖南山河智能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近两年来,该公司在“液压沉桩机”专利的基础上,又申请了专利18项。中南大学不仅重视专利申请,还注重专利成果的转化。2000年7月,该校获得了“一种制取磁性材料的方法”专利权。在对该项技术发展前景及市场价值进行调研后,中南大学还组织人员为该项专利技术联系投资商,寻找资金。很快,这项专利技术就被北京儒涛公司和重庆四维公司看中。两个公司联合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中南大学以专利技术作价1275万元合资成立重庆超思信息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两年来,发展顺利,目前已建成500吨试验生产线,且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还在原专利基础上又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据统计,2001年~2003年,中南大学共申请专利192件,其中发明专利185件,授权专利55件,是“九五”期间的2倍。
    高等院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知识产权产出和应用的生力军。然而,我省有70多所高等院校,2003年申请的专利只有84件,并且90%的高等院校没有申请过专利。这与高等院校占有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很不相称,也说明我省的高等院校在面向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急需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学会运用知识产权规则保护自己的智力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