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北辰

独立撰稿人,国内数十家媒体专栏作家,曾供职《南都周刊》《华夏时报》《财经》等媒体

Darling,在我心里,数学才是最残酷的浪漫


 

两条平行线,哪怕再靠近,再想触碰对方,也永远不会相交——永远

文|李北辰

 

今天,我想斗胆和你聊聊数学。

这篇文章分三大段:第一段讲数学的本质,有点枯燥和抽象,但只有1000字,而且没有一个数学公式,值得你费些力气读完;读不完就跳到第二段,那里比较通俗和甜腻。

不过前两段都是铺垫,我诚挚地邀请你,去读第三段,那里有个飞蛾扑火的浪漫故事。

 

1

你应该知道,数学是纯抽象的产物,不依赖任何现实事物。

比如,现实世界里有真正的“直线”吗?

没有,“直线”只...

Read more

互联网让一切崇高的东西烟消云散


 

文|李北辰

前段时间《指环王》重映,票房惨淡,很多新观众打了低分,“啰啰嗦嗦,就讲了个送戒指的故事”,有人这么评论。

我没忍住,回复他说:“你说的没错,只是在有些人眼里,这也是个让世上最单纯的种族挑战世上最残酷任务的故事,是个光明与黑暗对决并获胜的故事,是个能让人唤起一点崇高感的故事。”

我知道对他来说,这番话同样啰啰嗦嗦,又傻又装。 

马丁·斯科塞斯曾说过一句有点赌气的话:如今的电影正在被系统性地贬低成“内容”。

 

在这位拍出过《愤怒的公牛》《...

Read more

中国县城里的文艺复兴


 

文|李北辰

上中学时,因为一本小说的缘故,很喜欢清远这个名字,觉得那里清幽,遥远。

上周临时决定给自己放假,清远的名字自己从记忆中窜了出来,于是旅行的第一站就来到这里,但来了后才发现,清远吸引我的大概只有它的名字,白天在酒店待了一整天,第二天准备换一个城市。

最好的故事总是在夜晚。

夜晚,江边一个破旧的小酒馆,遇见一个清秀的本地歌手,长得有点像九连真人的阿龙(我们就叫他阿龙吧)。

酒馆客人稀疏,阿龙用本地方言,唱完最后一首自己写的歌,见我是一个人,主动和我聊了几句,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

突然,阿龙告诉我,他和前女友一起穷游过很多地方,有几年疯狂地追音乐节,其中...

Read more

为什么技术这么先进,却还是老歌好听


 

文|李北辰

聊音乐前,请允许我先绕一个巨大的远,聊聊不同学科的“可靠性”问题,之后再回来谈音乐,“为什么老歌好听”的答案会更清澈一些。不过阅读第一大段有一定门槛,你也可以选择走直线,直接跳到第二大段。

我一直私藏着一个观点:读书人最梦幻的知识体系,应该严格遵循宇宙大爆炸后各“学科”出现的先后顺序,层累式地搭建自己的知识地基。

最底层,最可靠,最重要,最美的知识,是数学。数学是纯逻辑的产物,不依赖任何具体事物,无论人类存在与否,时间存在与否,空间存在与否,数学都永远存在。

 

...

Read more

代餐,年轻人朋克养生的“道具”


 

文|李北辰

你可能知道,进化心理学有一个名为“Savanna principle”的基本假设,大意是说:人类的演化速度很慢,生活方式的变化却很快,前者没跟上后者步伐,导致大多数行为和思维还停留在史前水平。

作为一门显学,最近5-10年,进化心理学有被过度阐释之嫌,但关于饮食偏好的归因不会变:为什么你爱吃高热量的东西?因为人类在采集狩猎时期食物匮乏,高热量东西尤为珍贵,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只有那些偏爱高热量的人类基因得以流传,那些不喜欢高热量的人早已被淘汰。

但现在不是采集狩猎时代,现在是“自律给我自由”的时代,很多年轻人...

Read more

人们祛不掉量子力学的“魅”


 

文|李北辰

追溯人类科技史,几乎所有最前沿的技术领域,都存在一个普遍宿命,就是当新的研究范式基本确立,但相关细节仍在累积,有些议题尚未有全景性理解时,学术界与社会公众之间,会存在一道明显的信息鸿沟,聪明的商人往往会通过某种魔化现实主义的手法,填补这道鸿沟。

比如过去的纳米,以及当今最大的信息鸿沟——堪称“万丈深渊”的——量子力学。

网上曾流传着这样一套“科幻四大定律”:“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解释不通,穿越时空”,&ldq...

Read more

互联网创造的社会价值被高估了?


 

文|李北辰

据说“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

直到“会飞的汽车”来临前,这句话将永远正确,尤其是当“会飞的汽车”毫无进展,社交媒体却突飞猛进的时候。

最近,据媒体报道,Facebook正努力将2021年最火热的社交网络Clubhouse音频聊天室引入其平台,目前我们已经看到在Instagram上实施该功能的迹象,现在又有迹象表明它将出现在Facebook上。

 

也正因如...

Read more

人造肉市场的“中国式困局”


 

文|李北辰

不久前,比尔·盖茨在接受《麻省理工技术评论》采访时呼吁,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美国和其他富裕国家应该放弃食用牛肉,盖茨称:“我真的认为所有富裕国家都应该改吃100%合成牛肉。”

但社会各界对盖茨的言论并不买账。有人说,美国有72.6万人从事肉牛生产行业,不吃牛肉将引起大规模失业。有人说,盖茨言行不一,他此前明明表示自己还会食用真肉做的汉堡。有人说,盖茨有足够财力来选择吃什么,但人造肉的昂贵会给大众带来经济压力。

考虑到产业发展和被采访者的具体语境,这三条反对意见在逻辑上可能都站不住脚,真正的重点只有一个:人造肉是否会和...

Read more

2021年,人工不智能


 

文|李北辰

你可能听说过Gartner曲线:一项新技术诞生伊始无人问津,稍有苗头后被媒体大肆报道,但它往往流于概念,难于落地,跌落谷底,舆论热情随之冷却,但在冷却过程中,这个技术却在远离聚光灯的地方逐渐迭代,最终实用化。

在很多乐观者眼中,曾被街头巷尾热议的人工智能,就正处在第一轮热度消退,第二轮热度上扬的间隙。

比如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世界如此混乱,AI的进化依旧在变快。

辞旧迎新之际,很多人都在总结过去一年最重要的AI成果,其中最受瞩目的新闻,应该就是OpenAI推出新一代语言模型 GPT-3。

GPT-3诞生伊始,有人说它是“互联网原子弹,...

Read more

纪录片里的“国家建构”


 

文|李北辰

前段时间,重看了一遍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美国工厂》。在许多人看来,夹杂在中美隔阂的大背景下,它可能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全世界最值得探讨的纪录片。

经济,政治,制度,文化,观念,技术……不到两小时的纪录片,涵盖了影响全球秩序的一切变量,这些变量相互交叉,赋予了它多重解释角度。

当然,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理论和意识形态来认识世界的,每个人选择从这部作品里看到什么,取决于他“相信”什么。

 

1

先来回答一个问题:什么是“通过理论和意识形态”来认识世界?

如果全世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