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戴志锋

深圳市微付收科技公司创始合伙人。曾在海通证券、华泰证券等机构任首席银行业分析师,2009~2013年连续5年入围《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其中2013年获《新财富》银行业最佳分析师第3名、21金融行业分析师第2名、“水晶球”银行业最佳分析师第3名、“金牛奖”最佳银行业分析师第3名。之前曾在金融监管机构工作3年,是国内最早一批互联网金融的资深研究者和实践者,同时具有美国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和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资格。

规模驱动银行业绩增速走高 息差与资产质量平稳


  1季度行业资产质量整体平稳,板块间继续呈现分化:大行资产质量边际向好、股份行保持平稳、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则有一定幅度抬升。多维度看:1、行业不良率总体保持平稳。6家国有行资产质量1季度均是环比改善或持平的。股份行仍维持平稳。城商行、农商行1季度不良则均环比提升9bp。2、行业安全边际提升,拨备覆盖率与拨贷比均环比增加。3、未来有可能向下迁移为不良的关注类贷款占比环比继续下行,1季度为3.0%,整体趋势自3Q16来是持续下降的。

  让利实体经济下,行业息差有一定下行。1季度行业整体净息差水平为2.17%。其中从绝对值水平看,仍是存款优势决定,息差为农商行 >国有行 >...

Read more

社保为什么减持交行?


   社保持有交行的情况:战略持有盘+交易盘。社保持有交行H股 90亿股、占比总股本12.18%,这属于战略投资者。社保持有A股18.8亿股、占比总股本2.53%,是12年参与配股获得,3年后解禁。前者是社保长期持有,后者社保可以灵活处置。

  社保自己选择减持的原因:预计调整资产组合。这次拟卖出2012年参与配售的股份(93亿市值,交行股本2%),这属于交易盘,6年持有,总体收益率预计73%,收益还算不错。预计社保对这部分交易盘有重新规划,未来进行新的资产配置;剩下的持有12.18%是战略投资,预计会长期持有,预计不会减持。

  (交行拟发行600亿可转债,社保若...

Read more

银行角度看2月社融数的萎缩:供给利好受限 需求压力体现


   投资摘要

  2月的社融数为什么低于预期。我们之前对1月天量社融的判断:供给端是主因,需求端会限制其持续性,详见《银行角度看1月天量社融:供给端利好集中释放,需求端限制持续性》。2月供给端的利好释放开始遇到瓶颈,票据首当其冲。受到监管和利率下降的双重压力,票据套利规模减少明显。票据监管比我们预期的早,表明央行矛盾的心态:要防止信心不足,又要防止资金空转带来的心态浮躁。2月需求端的利空开始体现:居民贷款放缓明显,预计与地产周期有关。

  客观讲,2月社融数结构相对较好,供给端的利好还是有作用的。2月企业中长期贷款5100亿,算是高增量;同时表外贷款+委托贷款新增-545...

Read more

银行板块业绩稳健的持续性强


   投资摘要

  4季度行业资产质量环比改善,板块间有分化:大行、农商行保持向好的趋势,股份行平稳,城商行下滑幅度较大。多维度看:1、行业不良率有较大幅度的改善,环比3季度下降4bp至1.83%,预计4季度加大了对不良的核销。2、行业安全边际有提升,拨备覆盖率与拨贷比均环比增加。3、行业未来不良压力尚可,未来有可能向下迁移为不良的关注类贷款占比环比下降。

  行业净息差仍延续上行趋势,环比上升3bp至2.18%,升幅与3季度一致,绝对值水平为2017年来最高。边际变动贡献预计资产端利率和结构决定因素更大,负债端主动负债付息率和存款付息率总体平稳。

  4季度行业总资产与...

Read more

科创板给券商带来了什么?


   对比研究科创板制度,核心变化有:1、发行制度方面,试点 “注册制”、上市标准的包容度提高;2、上市定价制度方面,强化了券商为代表的中介责任,强调定价有效性和市场化方向;3、退市制度方向,执行和程序更严、同时防止企业“空心化”; 4、交易制度方面,增加日常交易的灵活性,但对投资者门槛和减持要求更为严格。5、信息披露方面,强调机构的督导责任,强调科创企业的差异化。

  科创板的宏观高度:连接中国的创新与改革两大主题。科创板是中国资本市场近年来重大的一次局部增量改革+阶段性试点推进工程。从更宏观的角度,科创板促进资本市...

Read more

科创板发行环节强调定价有效性


   科创板的宏观意义。1、创新促进经济转型。传统的以银行为核心的融资体系在利于传统工业和地产基建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新兴经济的发展则需要融资模式的创新,科创板等资本市场制度的创新,正符合中国经济转型的融资要求。2、创新推动资本市场改革。作为增量改革的前沿试点,其机制在不断改善成熟后,将延伸至存量领域;资本市场活力将增强。

  注册制度:上市秉承“包容性原则”,试点注册制。考虑到科创企业有其自身成长路径和发展规律,在入市条件方面引入“市值”等指标,制定5套差异化上市指标,允许非盈利优质企业和同股不同权的红筹企业上市,可以充...

Read more

票据互换是借钱给商业银行买永续债


   政策本质: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买其他商业银行的永续债。银行购买永续债后,领取永续债利息,同时将低流动性的永续债置换成高流动性的央票,通过资金市场质押式回购、公开市场抵押换取MLF、SLF等较低成本的资金,释放出一定流动性,相当于央行借钱给银行买永续债。

  政策目的:1、鼓励商业银行购买其商业永续债:永续债期限长、流动性低,通过与央票互换操作,资产流动性提升,银行购买意愿有一定程度提升。2、最终目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面担心银行资本对银行放贷的影响,永续债利于银行一级资本的补充,利于银行做“宽信用的行为”。

  政策的影响:1、对银行资本...

Read more

社融增速下行边际放缓 经济失速可能性较小


   01

  社融增速下行幅度边际放缓

  12月社融数据略超预期,存量同比增速下行幅度边际放缓。12月新口径社融同比增速9.8%、较9月增速下降0.1个百分点,降幅边际放缓(9月增速环比下降0.35个百分点)。

  边际放缓有几个因素支撑:贷款增量超预期;低利率环境下,企业发债增多共同支撑;而表外非标通道持续收缩则继续拖累社融增速下行1)12月信贷超预期,新增量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3500亿。基于过往经验,银行年末信贷投放量一般不大,此次新增9000亿,略超市场预期,下文将详细拆解信贷结构情况。2)非标持续收缩,预计年底有较大的到期量(前三、四年年底高增量)。委托...

Read more

金融政策转向核心逻辑是提升信心


   本轮政策转向的核心逻辑是提升“信心”。本轮金融政策转向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升民营经济的“信心”;二是提升资本市场的“信心”。民营经济的“信心”提升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二是减税降费。提升资本市场“信心”集中在两点:一是短期维稳市场,二是加强资本市场中长期市场制度。未来为提升信心,预计改革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化;方向是市场化。本轮“政策底”非常明确。

  总量政策是“弱刺激”。本轮政...

Read more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银行资本测算影响不大


   核心要点

  纳入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部分中小行资本要求提高。由参评机构范围规模和数量标准,我们预计上市国有行、股份行、老三家城商行、上海、江苏、杭州银行会进入参评范围,根据附加资本连续法,各家行附加资本要求可参考MPA的附加资本要求计算=0.5%+(1-0.5%)*机构i得分/得分最高机构分值。

  监管执行预计会往下线靠,影响不大。以往监管要求核心一级资本是7.5%,实际操作中银行和监管都以8.5%为下限,低于8.5%就有融资压力。未来的实际操作中,预计核心一级资本7.5%会成为真正的下线要求,银行不会因为纳入系统重要性机构而增加资本补充压力。

  事件:11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