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翟振明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呼唤思想家面世,何谓“思想”?


摘要: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让偏见越来越少。基于学术的,我们所说的,正当的思想,就是要破除偏见。思想上的颠覆,不是要把世界推到,而是把世界扶起。

中山大学校长罗俊最近强调文科要“出思想”,反应强烈,议论也不少。那么,这里说的“思想”,到底指什么呢?这可以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人都会思想,为什么还要强调出思想?

以学术为基础的思想和一般人讲的思想不是一回事,我们这里要出的“思想”,应该在普遍性和有效性上超越前人,这个想法在应用中可以有新的视角、新的洞见,出来的东西描述世界或理解世界更有效,或者判断世事的好坏、...

Read more

百年启蒙中的几个重大偏差


  对“启蒙理性”的讨论,是最近几年华人学界的热点之一。在我看来,在这些讨论中有一些新的洞见,但总体来说,论者对启蒙思想的实质的理解有很大偏差。本文不可能深入讨论启蒙的各个方面,而只是在关键问题上发表我的几点看法。

  一、 义理与因果的混淆

  欧洲的启蒙,首先是由哲学家在学理层面对人类以往的理念系统的谬误的揭示及对如何克服这种谬误的一种倡导。哲学家们认为,以往历史上大多数人都依赖自己理性之外的所谓“权威”来获得指导生活的基本信念,但是,这种权威是靠不住的,并且,就算人们在“权威”那里获得了真理,只要这...

Read more

视觉中心与外在对象的自返同一性


  现象学意义上的感觉对象的意向性构成,如果要与描述的范畴结构对应,必须以对象的自返同一性(reflexive-identity)A≡A为基点。这意味着,一个对象要被认定,必需首先使该对象被认定为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它对象。这样,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才可以在有关对象世界的描述中生效。然而,对象的自返同一性的最简单无歧义的理想模型,就是对象的任一空间点的自返同一性。胡塞尔在《逻辑研究》试图在智性直观中把握逻辑的同一律与意识的意向性结构之间的联系,梅隆-庞蒂在其《知觉现象学》中对感官知觉的样式与对象世界的本体论前提的关系有过一定的描述,但两者都缺乏对空间点的自返同一性在身体感知...

Read more

社会变革涉及的价值底线


  讨论社会变革,“政治”与“社会”似乎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社会变革涉及的是制度与运作程序方面的大变动,这大致包括四个方面:社会结构、政治结构、政治对社会的控制方式、社会对政治的制约方式。这里要讨论的社会变革,指的是某种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力量发起的把以上四个方面中的至少一个方面从一个状态改变到另一个状态的操作。至于主要由自下而上的民众力量促成的社会变迁,由于其整体操作性成份不大,不属本文讨论的社会变革的范围。

  可控性与“风险”

  由于变革是一种人为的操作,可控性就成为变革发动者的关注中...

Read more

价值理性的恢复


  近代哲学的经验主义传统是被认为与理性主义传统相对立的。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主要从经验主义导出的科学主义,却成为今日理性主义的代名词。由此可以看出,工具理性之“理性”与原本理性主义意义上的理性简直就是南辕北辙。本文不打算探讨一般的理性问题,而仅想在与工具理性的对照中为价值理性的恢复作些概念性的准备。

  现代性与价值理性

  从欧洲启蒙运动开始直至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价值上的虚无主义运动似乎走过了一个完整的段落。结果是,对理性的工具性理解从此成为人们基本的思维定向。因为理性被放在信仰的对立面,而传统中作为信仰源头的神性又被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