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很快就将面临一轮实质性降幅,此所谓实质性,乃是相对于“两会”闭幕时温总理讲话前的市场形势而言。尽管此前限制性调控措施已推行数年,但商品房价格的下调依然不够充分,市场信心仍难恢复。这种局面较深的背景是供方心理上仍抱一丝幻想。现在看来,自今之后(最起码是两到三年之内),局面将发生彻底改观,长远来看,开发商若不降价,即要面临着被抛出市场的危险。可以这么说,所有固执己见的供方恐怕现在都必须为骤增之风险意识而端正态度、争取主动,能降多少就降多少,若不想出局,此是唯一方法。
作者文章归档:章剑锋
固本培元 楼市再造
楼市改造,不纯粹只是经济问题,同时也包含了一道略富哲学意味的命题,即为什么要发展市场?又该怎样发展?简概而言,这涉及发展价值观的评价与塑造。此一层面工作,乃全部改造之重中之重,处理得当与否,取决于我们能否把眼光放得长远。利益关联主体(例如开发商们),更宜明白此中至理,谁尽快开悟,便抓住了机会,先一步脱胎换骨。
发展之为发展,在人而不在物。故归宗于民生,应是一切事业的根本。脱离此点,误将片面无基础的追求市场效率与速度当作目标,自是南辕北辙。看数据,即便在去年那样低迷的形势下,卖地收入所得仍有3万多亿之巨,不能不说在名义的市场效率上我们走得过远了。而这样一种发展,实则表里两面,...
无须放开异地购房
异地购房不是不可开禁,但有前提。其一,时机是否具备?其二,必要性在哪里?其三,有何依据?三者无一出现,便要大胆提议将这超毅力与决心之设计不加珍惜地撤换,且不说已有成果不免要付之东流,即令日后的调控,也没有了强有力的工具可用。
笔者这样说并非杞人之忧。面对异地奔突的资本对于市场的冲击,限制办法不亚于是在救一场烈火。现在的情况看起来真是万幸。虽不能讲炒资尽悉遭到扑灭,但譬如一个人向前一步即要跌落不测深渊,你紧急地将之勒逼回来,唤醒其意念,已是一个治病先救人的好开端。要知道这是救了整个市场。那些视限制为多余的人,到底是没有想明白,市场即便不加调控,完全放开让许多炒资去拼,爬高跌重...
楼市哪里在恐慌性抛售
“恐慌性抛售”这个词近来被提及的频次愈来愈高,但这只是一种超前描述。凡事发展,都要以条件为转移。的确,限制性举措对于楼价的约束会起决定性影响,但现时的限购对于明显具有极强耐受力的市场,无非是一线城市新建住宅市场平均的售价表现出了10%的回调幅度。且不说那些典型高楼价的一线城市,就是各城市之间,价格结构上的变化也有极大差异。当前在北京,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同比只下调了6.3%。个别龙头企业将他们旗下的楼盘调降20%,说明不了整个市场的价格也在作同样调整。
要知道,恐慌又是一种心理上的反映。要说恐慌,在10个月以前这种市场心理就应该出现,因为现行的主要举措...
实物保障模式真是退步吗
对现行住房保障制度有疑义的人认为,弃货币发放做法不用,而直接推行实物保障模式乃是一种倒退。现在既是市场化一统天下的时代,货币性安排才应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不二法门。
返本归宗地讲,采取实物分配还是货币补贴,到底只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横竖也不出方法论范畴,遽然将之归咎于制度性的优劣进退,甚或凭空拔高到路径、方向把握失准上去,实乃小题大做,扯得太远。就方法论而言,完全货币化操作是不是最优手段?这在当前还是有很大疑问的。因为货币手段不总是万能,也有渠道失灵之时。而且货币手段的技术与非技术上的问题,远比实物保障来得复杂。
货币化机制的灵活高效精确等诸多优势,只在一个前提下才能...
楼市的破与立
现在就忙于断定楼市限购措施将于某一时刻退出,都是在猜。接续机制尚未建起来,新局面尚未造成,限购能言抽身而退吗?单说1000万套保障房工程,才刚陆续破土推开,步调参差,以常规建设周期推算,没有两三年,是住不进人的。若就这样贸贸然撤销限购而任其青黄不接,市场走向势必将变得莫测,池鱼之殃,恐复重演,这后果谁人乐见?
回首过往,我们的经济政策,历来就被一种点到即止的误解缠绕。这恰是当前要努力避免的演进趋向。须知,今次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与以往不同,不破不立是个基调,唯有将这点一以贯之,届时方能讲到真正的大功告成。那么,何谓破?又何谓立?破什么?立什么?已有的失序、无规则、无效率显...
好一个“挖坑待建”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10日证实,今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1000万套目标业已实现,但齐骥副部长同时也承认,其中有1/3是挖坑待建的,已经下发通知要求这些项目于年底前完成地基基础结构的施工。
说起来,住建部所坦承的事实本不出逆料。1000万套计划自年初鸣锣开场以来,一直就为路人戳点不止,举凡跃进、浮夸等诸种泥沙俱下情形,早被猜想一遍。虽也算言之有预,但究竟这样一个庞大工程,头绪浩繁,没有高超的统驭,万难做到滴水不漏。
管理能力决定过程,亦左右结果。任何政策的出台,都是为着奔向某些效用和意图而去,当前的政策虽也不乏具体指向,但是要避免目标管理上的混乱、被动、不透明乃至放...
楼市拐点有软有硬
楼市拐点,从来只有三类:一类是软性的,即这拐点本身只是有限意义上的回调,初时可能回调幅度要大一点,待削平到一定的峰值,既没有可能再往下掉,又不大有力量迅即弹回去。这样的回落,充其量也不过10%到20%。有这样的拐点,是调控周期里市场的常态反应。另一类则是硬性的,急转直下的,可以从100%连续跌到50%,也可以从100%直接滑归到0,呈一条抛物线状。在股市上,这种情况极为常见。在楼市,则常常被大的外部性风险所左右,最直接的威胁来自于经济危机,我国香港就碰到过,日本也是。还有一类是彻头彻尾的伪拐点。因为本身只是在打一次掩护,价格主导权依然掌握在卖方手中,今天他可以把价格调整到昨日幅度以下...
保护耕地无碍楼市供给
这些年,常有人呼吁废除耕地保护制度,理由是中国的18亿亩红线不仅多余,且直接导致了城市房价上涨。由于本轮调控正不断深化,这种声音又有抬头之势,但我们却找不到其足以令人信服的根据。
就市场来说,增加土地确实可以促进房屋供给扩大。土地进入市场的量变必然影响到楼市供需关系,进而引致价格剧烈变动。然而这两者间的直接关系,更多时候只存在于理论层面。现实之不可忽略处,在于若只强调土地供给数量,而不讲土地供给质量,则难免蹈入缘木求鱼的歧途。
现在的情况是,不当使用或人为因素导致的用地错配,使很多已进入市场的土地没有如预期那样在供应环节发生作用,这才让人错以为土地短缺,不够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