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智效民

山西学者

翁文灏:天才的学者,失败的政要


 ——翁文灏的人生悲剧

2000

  如果在百度上输入翁文灏三个字,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介绍:“翁文灏(1889—1971)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份《中国矿业纪要》的创办者之一、第一位代表中国出席国际地质会议的地质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中国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

Read more

毛泽东在政协大会的讲话与知识分子的命运


19511023日,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于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在会上致开幕词。他说:

各位委员,各位同志们:

我们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现在开会了。在这次会议上,除了全国委员会的委员之外,应邀列席的尚有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民解放军、工业劳动模范、农业劳动模范、老根据地代表、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工商业家、各种专家、宗教界、少数民族、华侨、妇女、青年、省市协商委员会及其他方面的代表人物,尚有许多政府工作人员。

他还说:

在我国的文化教育战线和各种知识分子中,根据中央人民政府的方针,广泛地开展了一个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的运动这同样是我国值得庆贺的新气象。&he...

Read more

民国知识分子关心政治是一种天性


胡适如不关心时政就不会掀起“问题与主义”之争

记者:在民国大学的课堂上,教授们会不会议论时政、臧否政治人物?

智效民:这是毫无疑问。因为民国是一个教育独立、思想自由的时代,教授所思所想,自然要在课堂上表达出来。

当然,这也与当事人的个性、担当有关。在我看来,所谓学者大致有两种:一种人往往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学问方面,对学问以外的事不大过问;另一种人既做学问,又特别关心时政。这些人就是现在所说的公共知识分子,他们上承古代士人的传统,下启现代知识分子的风骨,在做学问的同时也要关心社会,议论政治。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的就是...

Read more

“东方睡狮”考辨


把中国比为‘东方睡狮”,好象出自拿破仑之口。最初听到这个说法,还以为他的意思是说,睡狮一旦苏醒,其作用和影响可了不得。没想到后来读《江穰卿笔记》,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

《汪穰卿笔记》是汪康年(字穰卿)的笔扎汇编。汪早年入张之洞幕,后来参加戊戌维新运动,并先后创办过《时务报》、《中外日报》、《京报》、《刍言报》等刊物,是晚近以来的著名报人和社会活动家。在该书卷八“琴瑟寄庐类稿”中,有“睡狮”条曰:西人说中国是东方睡狮,我多次打听是什么意思,对方总是笑而不答。后来碰到一位驯兽师,才明白其中含义。驯兽师说,过去的驯狮办...

Read more

民国时期的大学


大学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要考察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或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首先要看它大学校长和大学教育。

近年来我在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过程中,接触到民国时期许多大学校长的材料。比如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清华大学的罗家伦、梅贻琦,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四川大学的任鸿隽,青岛大学的杨振声,中正大学的胡先骕。这些大学校长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和人格风范,曾经被我们淡忘。这不仅使中国现代教育传统被人为地中断,而且还让我们的教育在很长时间里迷失了方向,从而走了很大的弯路。因此,要恢复民国教育的历史真相,就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

Read more

百年清华的大师与大官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引起世人广泛关注,有媒体称这是一次“冠盖云集”的盛典,可谓恰如其分。我有一位年轻朋友想到清华园感受一下现场气氛,居然提前从单位组织的春游中返回。没想到当他兴冲冲地赶到清华西门时,却被十几位保安拦住去路。他又奔向南门,场面更加森严,还有几辆警车和许多城管在那里守候……

  这位朋友两年前还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曾参加过该校建校45周年活动。他告诉我,校庆期间,香港中文大学为了让普通市民也能感受到大师的风采,特意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为市民举办八场“博文讲座”。讲座由学校最知名的教授主讲,其中包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