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侯会

科研教育工作者

语文课:一盘碾压青春的“时光之磨”


一个孩子读罢小学读中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在教室中要端坐12年。这12年里,又有多少课时分配给语文课?答曰:2500课时!

若按一日6节课算,完成2500课时需要416天。如每周上课5天,则要83周。按一学期18周计,则需四个半学期还要多一点。

也就是说,学生到校只上语文课,日复一日,得上两年多!——有点腻歪是不是?然而每个高中毕业生都是这么过来的,只不过把2500课时分散到12年中而已。

如此高密度、高强度的训练,就是一门外国语,也应当过关了。可是谈及今天的语文教学效果,不由得令人唏嘘——连便条都写不通顺的高中生,并非一个两个!

我无意得罪语文老师,我自己就当过语文老师。70...

Read more

薄薄的表、小小的格


从前无论升学、工作还是加入组织,都离不开填表。而且不管什么表,有三项是必填的:“本人成份”、“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

 “本人成份”是指解放初期给每人划定的阶级成份——解放时我还小,连学还没上,自然也不存在填表的事。但自从上学且有表可填,我的“本人成分”便定位为“学生”,直到工作以后,也仍是“学生”。估计今天的表格若还有这一项,也仍是“学生”吧?因为没人给我改定其他成分。这倒应了那句话:“活到老、学(生)到老。”

 “政治面貌”一栏,则有“群众”“共青团员”“中共党员”等选项。若是民主党派,大概就得填“民盟”“民革”或“致公党”了吧?

至于“家庭出身”,其实就...

Read more

古今中外版的“刻舟求剑”


有个“刻舟求剑”的故事已经老掉牙,小学就学过了: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急忙在船帮刻了记号,嘴里还念叨:我的剑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到对岸,他从刻记号处下水寻剑,当然是空手而还。寓言末尾总结道:“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有意思的是,这类故事不但中国有,印度也有。佛教《百喻经》里有一篇“乘船失釪喻”——釪是和尚吃饭用的金属钵。故事说:从前有个人乘船渡海,失手把一只银钵掉到水中。他暗念:我在这水上做个记号,等船停下来再捞不迟。船行两个月到了狮子国,停到一条河里,他便下水去捞。有人问他:你要干嘛?他回答:我掉了一只银钵,如今要捞上来。对方问:在哪儿...

Read more

民初小学课本如何给孩子讲“文字”


去年曾在新浪博客发表博文《百年前的小学课本令我汗下》,介绍民初专为女子高小(相当于今天小学四、五、六年级)编写的语文课本,一时回帖如潮、广为转载,还被报纸配图转发。

美中不足的是,虽为小学课本,却因使用文言表述,令今天的读者难免有隔膜之憾。于是抽暇择取数篇,加以注释翻译,并略作评点。窃惟如能“攻玉”,又岂必“他山之石”乎?

以下这篇,选自“中华女子高等小学国文课本”第四册。这些百年前五年级小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您是否已经具备?

课文: 

 

黄帝始制文字①,仓史遗迹②,今尚有摹刻者,略具形体而已。三代古器,存者尚多,...

Read more

关心“政治”与“送你葱”


        在我很小的时候,几家亲戚走得很近。有一回姑妈从表哥的家长会上回来,跟父亲说:老师批评表哥了,因为他在作文里说“冰溶了,解冻了,春天来了”,这话有“政治”问题!我在旁边听得一头雾水,直至今天,也仍不明白这话有什么不对——可“政治”这个词儿,却从此深深印在我脑海里!

自那以后,这个词儿在生活中出现频率渐渐高起来。譬如学生毕业填表,便有“政治面目”一栏。内容当然很简单,无非是“共青团员”或“群众”这两类——至于“少先队员”算不算“政治面目”,我已经记不得了。

不过上小学时,没入队的淘气包被称为“非队...

Read more

古代的“高考”要折腾九天


明后两天是全国高考的日子,教育部发布消息说,今年普通高校报名人数为933万人。这个数字似乎比往届略低,记得有一年报考人数超过千万。

作为“大国”国民,我们对千万这个数字似乎没什么感觉。然而环顾世界,一个人口千万的国家,已不能当作小国看待了。曾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希腊,就只有一千万人,挤一挤,明天我们的高考考场刚好可以容下。

中国有十三亿人,按人均寿命70岁计算,每一“岁”的人口数为1800万;今年有900多万人参考,即是说适龄青年中有一半进了考场,这个教育成就非常了不起!——按一个考场安排30人计算,光考场就得30万个!如果每间考场安排三名服务人员,就得动员100万人!这样的考试规模...

Read more

《红楼梦》中最完整的菜单竟是为她而开!


《金瓶梅》《醒世姻缘传》《红楼梦》这类小说有个名目,叫“世情小说”;最擅长写百姓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这跟《三国》《水浒》等历史战争题材的作品大不相同。

就拿饮食来说,《三国演义》里很少有饮食描写,即便有“煮酒论英雄”“左慈戏曹操”等宴饮场面,也都是为推进情节而设。

到了《水浒传》,饮食描写就多起来。好汉到村坊酒店中落座,高喊:“打两角酒来!”“有牛肉切一大盘!”“馒头要三二十个做点心!”!虽然仍是粗线条,可比起《三国演义》,已有进步。

至《金瓶梅》,饮宴描写成了小说的重要内容,尤其写到财主家的的饭桌,描摹唯恐不详,形成独特风格。如第34回写书童有求于主母李瓶儿,拿出一两五...

Read more

拒绝“鼠昧”!


有一回吃罢晚饭在小区散步,沿着弯曲的石子路绕过一棵花树,猛抬头吓了一跳:有条凛然大汉赤条条只著短裤,正把一条塑胶管接在草坪的公用水龙头上;那塑胶管直连他家庭院,透过窗子,见他家装修豪华、灯光灿烂,不像需要省下几毛钱买咸菜下饭的样子。我不禁摇摇头:说他什么好?

类似的事见得太多了。在家把龙头水溜儿开成一条细线,下面用桶接着,据说可以不“走字”;可这位同志又往往买个西瓜,在单位水房大开龙头一冲就是一下午……让我如何评价他?

这两个例子都跟经济有关,大概过去搞“穷过渡”,大家穷怕了,养成一身毛病,乍富之后一时改不过来,本也无可厚非。倒不在乎占了公家多少便宜,我指的是这种处心积虑、蝇营狗苟...

Read more

《红楼》丫鬟的统一“制服”什么样?


乘飞机、坐地铁,看“空姐”“地姐”的制服真漂亮,颜色深沉、质地高档、设计美观、剪裁合体,再配上一顶船帽,很俏皮地斜扣在额前,是空中地下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古代女性是否也穿制服呢?——当然,木兰从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同时也是要置办盔甲战袍的,否则,又何来后面的“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不过木兰是女扮男装,穿的是男子“制服”。至于女性是否有制服,还从未听说过。

去岁读庚辰本《石头记》,想了解一下古人的服饰,意外发现,原来贾府的丫鬟是穿制服的。

小说第3回写黛玉初进贾府,先见过贾母,再由嬷嬷引着去见王夫人。至东耳房,先坐下吃茶,忽见一穿“红绫袄、青缎掐牙背心”的丫鬟...

Read more

茨威格:死于黎明前


(按:这是俺的旧著《世界文学五千年》中的半节——本节介绍了奥地利犹太小说家茨威格和卡夫卡;卡夫卡已在前几天介绍过了,索性将茨威格也贴在这里献丑。依作品原貌,在开篇部分运用了祖孙对话体。)

茨威格:《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

说罢东欧,再说说西欧。爷爷开始了今天的话题,英国、法国都介绍过啦,奥地利还一直没提。这个国家不算大,却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出了不少文艺天才。著名的音乐家施特劳斯就是奥地利人,他的《蓝色的多瑙河》风靡了全世界。

在奥地利的文学家里,茨威格和卡夫卡闻名世界。这二位是同时代人,又都是犹太人,只是文学风格不大相同。先看看茨威格的一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