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目分

广告人,佛教徒。

我的第一次慈善演讲


 

1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年底,即200612月下旬,北京市丰台利智康复中心为智障人士的职业培训项目的顺利推进向社会各届募集资金,该中心找到我们总裁,请求企业捐助,总裁是关心慈善的人,把这个任务给了我们大店,厨房模块的陈总非常不错,拿出了一笔钱,并拿出一款价值3万元的橱柜进行慈善义卖,所得善款捐给康复中心。关于这件事的跟进及宣传落在我们品牌策划部头上。从前期接洽到事情联络,一直是我的上司负责,我那时忙着一个网络活动的方案撰写,还要写一篇关于公司与《满城尽带黄金甲》战略合作的炒作文章,还要为地板画册写文案,有点焦头烂额。

康复中心准备在12号那天举办一场慈善义演活动,并...

Read more

10月24日,见到陈鲁豫


大厅里有乐队拉小提琴的感觉好极了,那里适合西装革履,谈笑有度,走在红地毯上,如果能让自己匹配同样夺目的外在气质和内在价值,那是再好不过的事。突然发现一个真理:女人不要太黯淡,否则与精美的环境格格不入,女人也不要太漂亮,谁都想掐屁股,容易沦为名利场的玩物。

我挂着“工作人员”的牌子,静默地穿梭在各楼层,内心汹涌,在这座北京最好的家居体验馆里,留下过我辛勤工作的足迹,这个汇聚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最好的家居产品的风尚之地,一切都那么完美与精致,宣传册的开篇,这样写:

 

米兰不再距离8000公里

柏林的清晨不再是北京正午

巴黎更不需要您坐10个小时...

Read more

灵魂的奢侈


 

    像人一样,物品也有生命和气质,如果你能体会这一点,你就能享受更高级的乐趣。一流的品酒师、美食家无不是因为具备与物品神交和对话的灵性,才得以拥有非凡的鉴赏力。或许你在时尚类杂志上看过林裕森、沈宏非的专栏,他们分别把葡萄酒和美食当作兴趣甚至安身立命之重点,与人分享从中体会到的一切。把兴趣上升为专注和虔诚,你也能成名成家,不信你试一试。林、沈二人是什么家?呵呵,我称他们为“玩家”。

    每个人的兴趣和定位不同,有些人天生爱精美器物,他可以成为收藏家、玩家,有些人天生爱思考,他可以成...

Read more

父亲不朽


在我成长的路上,父亲始终扮演着一个无可替代的角色,伴我走过忧郁的童年,青涩的少年,以及不断成熟的成人岁月。我总不敢轻易提笔,回忆和描写这个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害怕笔力的孱弱,使父亲湮没在平庸的文字里。

 

但父亲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人生辉煌或黯淡,随着我自己人生轨迹的愈加清晰,愈能感到父亲与我血脉相连,无法分离。纵然天涯海角,时光流转,父亲的爱与恨,笑与泪,高尚与卑微,乃至他的人生命运,无时无刻都在我血液中流淌。

 

1

 

父亲的一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历经苦难与命运不断抗争、充满屈辱和痛苦回忆的一生。这样的一生注定是毫无悬念的,因为抗争...

Read more

寻找世界上最美丽的家


因为职业的缘故,看过很多家居类的杂志,《时尚家居》、《瑞丽家居》只用看几期你就觉得乏味,充斥太多广告和软文,矫情做作的时尚态度,千篇一律的图片,毫无创意的版式,迎合了一种肤浅的品味,真正的高端读者未必喜欢那种气质。

所以,当《国际家居》第一次呈现在我面前时,仿佛看到一个真正有文化和气质的女子,或一幅别具一格的风景画,毫无理性地被打动。类似的感觉很多年前在广州有过,那时我无意中翻到一本《新周刊》,才翻两页,便确信它是给我看的杂志。直到现在我都还不定期地收藏它,每次我都想探究:这一期它会告诉我什么?正如我下意识搜罗第二期、第三期《国际家居》一样,但它比《新周刊》更耐看和值得收藏。《新周...

Read more

我风雨飘摇的理想路


117岁那一年

    我不是一个很有原则的人,小时候,我立志当一名警察,觉得特别威风,稍大一点想当记者,觉得他们权力很大,有一阵子还偷偷想当歌星,不过很快就死了心。这是中学以前的事。初中毕业我进了城里的中专,第一次看到摩天大楼莫明其妙地对自己说:迟早有一天我会拥有它。我当时的意思是,我要像燕子一样穿梭在那样的大楼里上班。

之后,我在图书馆读到很多杂志,《深圳青年》、《黄金时代》之类,上面全是白手起家的创富故事,或打工妹一跃成为女强人的经历,迎合了我作为草根的激励需求,我的理想演变成想当叱咤风云的铁娘子。为“锻炼自己”,我跑到一...

Read more

人总是要死的


有些人看似和你不相干,但他的死对你是有震憾的。

N年前的某一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世界上最帅的男人离我们去了。然后是一张熟悉的脸——格里高利·派克那被誉为“圣经般的脸”。我不想提《罗马假日》,因为我真正在乎的是《乞力马扎罗的雪》,那部根据海明威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由格里高利·派克主演。不是这部片子有多好,而是这部片子背后隐藏着我的一段欲说还休的网络恋情。那部电影是我们同时相约观看的一部电影,虽天各一方,但溢满爱情。

派克离去时那段恋情已经结束,我的伤感在于,格里高利·派克似乎是那段恋情的标记,不可复制...

Read more

春天不是读书天


世界杯又开赛了,报纸版面上到处是涂满油彩的球迷,绿茵场上飘荡着荷尔蒙的气息,专栏才女们炮制出一篇篇与足球誓不两立或握手言和的文字,聪明无比。我的状态差极了,激情离我远去,心似孤魂野鬼,每天接收着来自芜杂世界的各种信息,许多话语和心情,未及开口便陷入失语。

 

不开阔的母亲,不幸福的孩子

以一种抽象地眼光看,95%的人在过着一种乱套的生活,该吃饭的在干活,该思考的在赶路,该呼喊的越来越沉默,该闭嘴的叫个不停。像我这样该离开城市但没勇气的,只好被动地幻想被炒鱿鱼,然后理直气壮地回家当村姑。我能预测母亲的眼光,内心有深深的无奈。父母亲对我失望了一辈子,始终没放弃教导我应该走一...

Read more

最爱安迪——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本文作者系我的女友,征得同意,把这篇文字“借”过来,充实我的“影!影!影!”专栏。我和她一样热爱这部电影,热爱安迪,以及世上任何牢笼都无法囚禁的自由和美。

 

最爱安迪

/曹腊梅

 

安迪,我只记住了这个让我心醉的名字。我只记住了他略带腼腆的笑容。他默默的表情,他拥抱雨水的欢畅。他的执着,他的坚毅,他的信念。最难忘记,安迪和牢友在户外工作时,他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每人三瓶珍贵的冰镇啤酒。给我的同事。他说。呵,同事,当安迪平静地吐出这两个字时,我发誓,我一辈子钟爱同事这两个字眼。酒...

Read more

一个中国女作家的诺贝尔获奖感言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能站在这个令人骄傲的地方说几句,是人生的惊喜,我惊讶我现在没有昏厥过去。我也为自己能在这里出现感到一丝遗憾。因为若干年前,当我是个年轻的姑娘,曾听说不止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拒绝亲自来这里领奖,他们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令我尊敬和急于模仿,今天我只做到一半。我无法拒绝诺贝尔的精神和意义,就像无法拒绝食物和水一样。

我今年70岁,这个荣誉对我来得太迟,对我的国家亦如此。在中国文学史上,不止一位作家曾被认为具有获此殊荣的实力与影响力,他们的名字至今仍熠熠生辉并将不朽,我个人认为,未能获得这个奖项是因为他们一直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中国有句古话:前人种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