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收到系统消息:
亲爱的新浪博友:
- 您的文章《模样》中因含有不适当内容,已被设置为私密博文。
我现在发现,博客管理有几种级别,上个月的一条系统消息如下:
亲爱的新浪博友:
- 您的文章《进步》已被管理员删除。给您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
给新浪和政府添麻烦了,我也深表歉意。
作者文章归档:李杜
今天凌晨收到系统消息:
亲爱的新浪博友:
我现在发现,博客管理有几种级别,上个月的一条系统消息如下:
亲爱的新浪博友:
给新浪和政府添麻烦了,我也深表歉意。
英文方面,这几天读完The Dragon and The Foreign Devils: China and the world,1100 BC to the present。作者是Harry G. Gelber。
不是太喜欢这种平铺的文笔。Gelber是一位政治学教授,此书文字通畅,条理清晰,却读起来寡淡无趣。作者大致勾勒了中国从中古到现代的对外交流史,总体说来,乏善可陈。
不过,也有两点给我了启发。其一,清朝和俄国的交往,单独列为一章。我读了之后,感觉今后中国的最大威胁,还是来自北方。二十世纪的美国,太会折腾,分散了中国人的注意力,遮蔽了...
这次阴差阳错,住在上外宾馆。十年前,我被系里派去上外,批改英专四级试卷,在上外宾馆住了近十天。这回算是旧地重游了。
陈设没有任何变化,依然是转身困难的窄小洗手间,依然是满楼啸聚的外国留学生。窗外,是赤峰路轻轨,景色依旧。
改卷子,是超强脑力劳动。流水席上,不能有半点松懈,否则影响同事进度。而那时,我还在备战GRE,临考还有二十几天,这就去了十天阅卷,又无法跟系里明说,只得硬着头皮,去了上海。
每天阅卷,头晕眼花,晚上还要做GRE全真题,苦不堪言,不知折损了多少脑细胞。有阅卷的同事踱过来聊天,见我挑灯夜战,知趣地走了。
 ...
今天在小区里,一位奶奶匆匆往外赶。我们认识,便问干嘛呀?奶奶回答,去买盐。我们见奶奶钻进一家小超市,又出来了,说涨了涨了,太贵了,赶快去中百超市。
晚上看《纽约时报》,居然也报道中国东南沿海的抢盐风潮。那记者不知道,这风潮已经卷到中部省份了。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令人咋舌。
今天报上并没有消息。讯息全部来自网络。这一现象值得反思,说明所谓主流媒体的公信度太低,导致人们宁可相信网络上的道听途说。官方声明反应速度太慢,当然更谈不上公信度。这是中国现状的可悲之处。
网络的出现,使铁板一块的中国媒介,有了自由言论的可...
昨天夜里在上海。窗外风声呼啸,不绝于耳。今天回到武汉,竟然也是狂风大作。风声鹤唳,总觉得不详。
在上海的几天,每晚都看日本强震的新闻,感受人类的渺小与无助。那么强大的经济实力,那么高度发达的社会,在自然面前,如此不堪一击。
海啸袭来,这回应该是第一次,直播似地展现在世人面前。黑浪滔天,裹挟着各式车辆船只,恣意肆虐。这是自然与现代文明的较量,人类如同蝼蚁草芥,退回到洪荒时代的地位,跌扑在自然力量之下。
日本,这次博得了全世界的同情。这是一个令中国人感情复杂的民族。他们是汉唐文化的好学生,又几度酿下滔天罪行。一个地震频发,资源贫乏...
陈存仁的《银元时代生活史》,实在是一本旧上海的百科全书,世相百态,活灵活现。
却还有点湖北的内容,提起了我的兴趣。陈存仁民国时期转道汉口,去蕲春,凭吊李时珍墓,提及汉口彼时是全国药材转运中心。这我还是头回听说。难怪现在武汉街头,药店三步一岗两步一哨。我在其他城市出差,头疼脑热时,总抱怨不如武汉的药店多。
陈存仁还说了件轶闻,让人长见识。陈存仁到蕲春,受当地医界宴请。当地生活水准较低,席上也摆了简陋的四菜一汤。待宾主尽欢,酒足饭饱之时,居然又上了四道大菜,红烧鱼,蹄髈,一只整鸡,一只整鸭。
作者惶然不知所措,停著称谢。旁边有内行...
闲居在家的一个弊端,是不记得日期,不知当天星期几,是什么日子。今天三八,毫无规划,也就平平淡淡过去了。
上午,见春光明媚,心一妈妈带心一出去散步,找小朋友玩。我在家里看书,终于把英文《中国近代史》看完了。这本书,近七百多页,细字密行,我断断续续花了两年,主要靠上个礼拜的集中攻读。
不愿辜负这春光,我慢慢踱出去,与心一她们汇合,在小区里闲逛。心一对所有熟知的风景,依然保持着讶异与惊喜,小小的人生,一切若只如初现。
心一拎着自己的小包包,拾级而上。金色的阳光洒下来,小小的影子游移不定,令小人儿怅然若失。
心一妈妈带着心一,...
企鹅版《中国现代史》,作者是Jonathan Fenby,记者出身,历史写得生动活泼,涉及不少轶事,很可读。相比之下,华裔历史学家徐中约的the rise of modern China,更为中规中矩。毕竟是华人,在书写历史时,为尊者讳,显得拘束,不敢臧否人物。因此我更喜欢Fenby的这本。
有个关于冯玉祥的轶事,挺有趣。北伐期间,冯玉祥与蒋介石会面,蒋介石在站台上,见包厢是空的,只有一老农民似的士兵,破衣烂衫,从货车车厢里出来,便问他,冯将军在哪,老农民说,我就是冯玉祥。一时军乐齐鸣,老农民和迎接他的挺括军人们,一一握手。
冯...
企鹅版《中国近代史》里,时常提及武汉,我每每更为留意。中国近代史,绕不开京津沪汉这几座城市。
倒不仅仅是辛亥革命。首义出现在武汉,其实是个将错就错,并不值得大书特书。今年是辛亥100周年,武汉上下一心,想捣腾点大场面出来,却怎么也掩饰不住招商引资的功利,只要能为GDP服务,历史也市场化了。
每次去汉口,我总对那里的租界深感兴趣。读这本《中国近代史》,有关1927年收回英租界,展现给我历史的另一个侧面。我们所惯常知道的,只是爱国军民收回汉口英租界,取得了反帝斗争的胜利。
当时的武汉国民政府,不过是国民党的左派政府而...
龙应台说话,气势很大,觉得真正的中国文化,在台湾。
“中国传统文化再造的唯一可能,在台湾;汉语文化的现代文艺复兴,最有潜力发生的地方,在台湾。”
我读了,一时语塞。龙应台低估了大陆的庞杂博大。那十几亿人里,即使百分之九十九都蝇营狗苟,争名逐利,也有剩下的一千六百万人能沉下心来,读点书,这几乎是台湾的人口总数。何况再过几年,物质生活日益发达,会有更多大陆人转向人文精神世界。汉语文化的文艺复兴,怕是轮不到台湾去操心。
何况,民进党上台后,提倡去中国化,提升本土文明,中国传统文化趋向式微。龙应台的这句话,恐怕是在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