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志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创新管理、产业经济、技术经济等研究。
   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6部,获得省级以上奖励4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
   曾为数十家企业做过管理咨询项目,为全国数千名企业老总做过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培训,为全国上万名企业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做过营销和管理方面的培训工作。

大力推动安徽产业升级的路径与对策


 

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产业升级的历史。产业升级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发展的动因,尤其当人们主动地把握机遇并能动地推进产业升级时更是如此。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安徽而言,主动把握当下全球以及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推进区域产业升级具有战略意义。
产业升级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认识产业升级:
1.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再向第三产业为主发展。即国民经济中劳动力构成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到达一定水平之后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

Read more

安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


 

安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
 
摘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前段,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安徽作为一个相对不发达省份,加速工业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因而安徽提出了工业兴省战略。为使工业化进程更有成效,了解本省的工业发展历程显得较为重要。本文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来的安徽工业经济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对几个骨干企业的发展史进行简要追踪,文章最后对“十一五”及未来更长时间内安徽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展望。
关键词:安徽工业;骨干企业;五年计划
 
The Course of Ind...

Read more

构筑“江淮城市群”并全力将其打造成安徽的经济脊梁


构筑“江淮城市群”并全力将其打造成安徽的经济脊梁
          ——基于安徽主体功能区建设思路的安徽经济空间布局
刘志迎,唐义春
(合肥工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 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本文基于中部崛起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良好契机下,根据安徽省各地区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状况,将安徽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为“一群三区”,比较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状况,阐述了安徽产业集群现状,分析江淮城市群产业发展的优劣,...

Read more

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研究报告


  《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课题组,以泛长三角(沪苏浙皖赣)为对象,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研究,搜集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运用了实证方法,分为12章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泛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内在联系和分工合作。首先分析了泛长三角概念提出的背景并将其定位于四省一市,介绍了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从不同角度测定了该区域内经济发展的梯度,运用引力模型对泛长三角区域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相关性作了实证研究,并从产业区位商、产业集聚度、产业结构关系和工业结构关系考察了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分工情况,全面介绍了四省一市的“十一五”规划和前两年的实际运行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在此...

Read more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科学发展排行榜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科学发展评价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今年10月将召开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光阴如梭,5年时间即将过去,在这期间各省市、县及各单位都在文件讲话稿中将科学发展观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或重要指导思想,从文件、规划和讲话中可以反映出对科学发展观的重视程度,但是,在...

Read more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一般特征辨识

 
  1引言

  人类社会总是在对上一个时代的继承和否定过程中获得不断的发展和日益进步的。一个新时代到来,必然会形成与旧时代明显不同的新特征。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新技术革命浪潮,正将人类社会推向一个全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为了充分把握时代的脉搏,笔者运用比较分析认识的方法,对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等时代的特征进行对比阐释,以明确知识经济时代的一般特征。

  2知识经济的内涵

  自1993年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后《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社会预测初探》一书中提出“后工业社会&...

Read more

关于地震预测、预防和抗震救灾的技术路线图


     我不是地震专家,汶川大地震的灾情让人痛心,伤亡人数让人痛心,尤其是那么多中小学生的生命就这样遭受自然灾害的毁灭,让人痛上加痛。于是,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将其画了一张图,仅供参考,

 

汶川地震后除了重建工作、伤残人员的医治工作、灾民的安置工作、防疫工作等意外,我们还要做点什么呢?

    我认为,有以下工作需要反思:

1.地震科学研究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地震带的研究。

         汶川及其300公里,就...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