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元军

1965年生于山东莱西。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文献与书法文化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会员、历史学博士、《中国文化人》博客圈资深成员。1999-2001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做博士后,后留所任教至今发表学术论文60篇,出版《六朝书法与文化》、《唐人书法与文化》等专著5部,其中《六朝书法与文化》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被评为首都师范大学十佳教师。书法忠实于传统,于二王、米芾诸家用功较多。追求凝练、沉静、舒缓、雅致的艺术风格。

(读书)韩愈写碑取润笔


 

   《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九收录韩愈《进王用碑文状》说:王用是国舅,位望之高,他去世后,撰写碑文之事,岂才疏学浅的韩愈能够胜任?而王用之子王沼托了京兆尹李翛,李翛又是王用亲表,又不敢推辞,只好硬着头皮写了篇碑文,现在进献皇帝。王用之子为了表示感谢,送给我的马一匹以及马鞍马衔,还有白玉腰带一条,臣不敢受领。

    后来,品官唐国珍到韩愈住宅宣读圣旨,让他不要客气,如数收纳,韩愈也就顺水推舟,既然“圣恩宏奖”,特地让人宣布谕旨“令臣受领人事物”,那韩愈就不客气了:“承命震悚,再欣再跃,无任荣抃之至。”

看来,古人写文章褒饰别人...

Read more

(书评)《诗情墨韵,在网一方》(《中国书画》2010年第10期》)


  《中国书画》杂志2010年第10期刊发拙文《诗情墨韵,在水一方》,谈读吴震启新作《在网一方》的感受。未见刊物,转自吴震启博客(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659495_p_1.html

 







 

 

诗情墨韵,在网一方

——吴震启新作《在网一方》读后
王元军

    同学转来厚厚的一大本吴震启先生的新作《在网一方》(加上副标题),轻轻翻开,有一股淡淡的墨香袭来,很感舒适与惬意。随着一页一页地翻动,更打动我的,是书中到处...

Read more

(参加)“巨人杯”第二届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优秀奖暨书法家祝贺作品展


 

    展览1月5日上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教育部老领导柳斌、张保庆、朱新均,教育部机关和直属单位相关负责人,欧阳中石、张飙、赵长青、苏士澍等著名书法家及有关方面人士,承办方北京巨人集团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相关负责同志,大、中、小学校的校长和书法教师代表出席了活动。开幕式由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用司司长王登峰主持。

   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李卫红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大赛为广大学生提高书艺、学习经典,增强语言文化素养,传承...

Read more

吴炳本定武兰亭鉴藏印记(读帖杂记之一)


 



1、乾隆时期的书画收藏家查莹。

字蕴辉,号映山,竹南逸史。乾隆三十年进士,授编修,精鉴藏书、画,印章有:查莹之印,映山珍藏,竹南逸史,查莹藏本,映山真赏,映山秘玩,查映山读书记,竹南珍藏,查氏映山珍藏图籍印,查莹,映山珍藏,查莹私印,映山真赏。

吴炳本定武兰亭查莹鉴藏印有:查莹之印,竹南逸史,查莹私印,映山珍藏(二),竹南珍藏。

 

2、安国(1481——1534),字民泰,无锡锡山人。世居胶山,富可敌国。因山治圃,植丛桂其上,因自号桂坡。精于书法,善鉴别彝鼎法书名画,字号印有“桂翁”和“桂坡老人”(朱),“胶峰樵客”(白)等;斋号印有“天香堂”(白长),...

Read more

(写字)刘禹锡诗一首


学习米芾:

一、“壮岁未能立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集古字,不用担心成为书奴,“集古终能自立家”——师古是不二法则。

二、“一日不书,便觉生涩”,不是机械的重复,是在古字间的吸收,拣选——功夫是少不了的。

三、最后转向“晋魏平淡”——审美追求是风格最后形成原因。

四、“既老,始自成家”——有了上面的前提,成名成家自然而然。

 

 

抄了刘禹锡诗一首。刘禹锡在洛阳寺壁上看到贺知章的草书,一通赞美,很有意思。——本人书,自以为尚属于“集古不成”阶段。



Read more

(写字)为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成立而题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成立仪式和全国书法篆刻名家邀请展11月28日在该校举行。饶宗颐、冯其庸、欧阳中石、傅申、薛永年等受聘任研究所顾问,著名书法篆刻家黄惇任名誉所长,朱天曙任所长。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题词:“继承传统,发扬传统”,首都师大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欧阳中石先生题词:“文字立体,笔刀同工”。该所以“研究书法篆刻、昌明艺术学术、闳通文化视野、促进国际交流”为宗旨,通过展览、学术研讨、文献整理、著作出版、书法篆刻教育、国际交流等途径推动中国书法篆刻的研究和发展。 



Read more

冯承素:官位与贡献


    有谁不知道《兰亭序》?有谁不知道《兰亭序》最好的模本是来自冯承素?冯承素是谁?这要读读2009年在西安发现的《冯承素墓志》。

   冯承素,字万寿,很遗憾,没有达到期望的目标,只活到五十六,不过,这个年纪也应该达到了唐人的平均寿命。他出生于隋朝大业十三年(617),卒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出生成长于唐都长安。这一点特别重要,他能被历史记住,恐怕与生活于天子脚下有直接关系。他祖上不算多么显赫。祖父也不过做到县令(今天看来也不得了),父亲冯英,做过左监门长史,负责各个曹司以及禁门的事情,从六品上。但是这个级别还不足于让冯承素得到...

Read more

读书写字:看看窦员外的新居


    一日,正是秋天,刘禹锡受朋友窦员外之邀,参观了他在京城长安买的新居。参观完毕,刘禹锡写了一首诗相赠:《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长安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长安之地,“居大不易”,能在城西买得新居,钱哪来的?不好胡乱猜测。窦员外“时判度支案”,也就是他当时负责天下赋税统计与支度,属于户部。当时户部下属四个机构: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可以说他是官不大,权不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