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杂志2010年第10期刊发拙文《诗情墨韵,在水一方》,谈读吴震启新作《在网一方》的感受。未见刊物,转自吴震启博客(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659495_p_1.html)
诗情墨韵,在网一方
同学转来厚厚的一大本吴震启先生的新作《在网一方》(加上副标题),轻轻翻开,有一股淡淡的墨香袭来,很感舒适与惬意。随着一页一页地翻动,更打动我的,是书中到处洋溢着的作者浓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和颇具情趣的诗情墨韵。
书法家手中的笔,是创造丰富变化的视觉艺术线条艺术。但是不应忘记,自古以来,书写内容却往往是衡量作者内心涵养的一个标尺。能写得一手好字固然能使人享受美,但如果能用一手好字写出内心的声音,文墨俱佳,不能让人得到更多的艺术享受吗?虽然在今日“书以载道”已经不被喊得那么响了,但是,书写内容在我看来永远是衡量作品的一个重要参考,因为书法往往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学素质的体现。现在的书法作品集很多,之所以我很少能够有耐心地将一个作品集有兴致地完整读完,就是因为作品集中多是抄来的诗文,调动不了更深的关注热情,这种形式只能够让我们对外在的笔墨加以注视,难以通过品读内容,“想见其风采”。杜牧是个大诗人,其才情为人所共瞩,其诗歌笔力遒劲,气势跌宕、大开大合、纵横驰骋,但在见到他的《张好好诗并序》墨迹后,我们才彻底为他的“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的才子气所折服。书法是性情的流露,掩饰不得。
吴震启先生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诗人的情怀,是能对每天面对的生活记录下心灵的感受和体悟。或许有些平淡,看似平淡的日复一日的生活,在诗人手中都能散发出一种值得品味的韵味。震启先生喜作诗,他喜欢将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注于笔端,付诸诗歌,且得心应手,转瞬即得。我佩服他的诗才,他对诗词有着深入的研究,加上丰富的教学经验,五言七言,顺手拈来,各种词牌,皆能为之。诗中表露的有收获的喜悦,有缅怀逝者的悲伤,有拈花一笑的心悟,有岁月流逝的感伤。他的文字所流露出的诗才可能跟他以前受过正规的训练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善于用诗的人用艺术家的眼光观察周围,感悟一颗清纯之心。我留意了一个细节,在下写一篇《长相思·送别季老羡林先生》的博文后,看到有网友留言,他竟为之“双眼充满泪水”。他会因为精神的心有灵犀而为之动容,而“喜极而悲”。因而我知道他是一个有情感、懂情感的人。在物欲横流,人的良知日益被物化的时代,他竟为一个不认识的网友写下一篇长文,并赋诗一首,更见其性情之重。
震启先生是一个富有的人。为什么?人生在世界上,是一个过程,我们习惯于憧憬美好的未来,而忽视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我们的“财富”,而震启的诗文就像一串串珍珠,将过去一个个心动的闪光点串在一起,岁月的点点滴滴都在他的笔下留下了清晰的印痕,随时可以欣赏她,而且可以同其他道友一同欣赏品味,这些串珠只有像他这样的有心的人才能留下。只为明天活着,汲汲于未来的人往往忽视这些“财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忙碌着,震启先生自不必说。但是,他与别人不同,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计划,每天写一篇博文,作一首诗,这好像不是什么宏大的计划,但是,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且不放松标准,又是何等不易。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让我们看到,每天的历史都在他笔下重生,生活的每一天,都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他的历史不是冗杂的流水帐,而是用艺术的语言加以重现,给人以品味和咀嚼。
不平则鸣,每有所思,所得,所感,震启兄都用他那多种风格的书法表现出来,不滞不涩,顺手拈来,或便笺短札,或请柬空隙,皆成情趣。而随处可见的随手勾抹的痕迹可以复原震启先生用心推敲,一丝不苟的态度,诗人的情怀,学者的态度,张弛之间可窥见作者丰富的情致。
古人讲“尺牍书疏,千里面目”,书札尺牍尤其能够折射人的内心世界。而古代留下的许多精品,往往是尺牍作品,书法趣味隽永。今日之书界,有很多的朋友都借助于尺牍书札形式展示书艺,从形式内容上也多选择古人短篇,形式活泼多样,逸笔草草,最容易见性情。震启先生将自己的诗文短篇用尺牍的形式展现在书中,也让人感受到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是用书法生发感情,表现感情,在诗书相映之中,体现一个有灵魂有思想的书家该有的精神情怀。从书法来看,有的写的气息静谧,如幽兰之在山谷;有的体势飞动,如蛟龙之游东海。或写楷书虽楷法遒美,而不失灵动;或写隶书体态安和而是不乏劲健。诗情与墨韵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震启先生往往选取局部放大,以使读者看得更加真切,其锋颖之清晰,运笔之潇洒,往往在局部的把玩中才能体会。现在,书家所出版的作品集一类,数量可谓众多,但是显得别具匠心,风格高古,真切感人,融诗书文墨于一体的,可以说并不多见。能写字者多,而通过写字展现自己多方修养的集子也少见。而这个集子或游记随感,或读书所得,或品茗所思,神游千载,思接古人,书疏风流,皆宛然在眼。
“诗情墨韵,在网一方”。是作者诗文、书法的凝聚,更是他自己在繁忙的应酬之余体验人生,体验生活,体验社会的“思想”汇报。我羡慕他总能将繁冗的日常生活看作是不竭的艺术创作源泉,他总是能够以诗人的眼光提炼身边的人和事——有着这样“诗意”的处世态度,有着流淌心绪的笔墨线条,他每天活得一定是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