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周业安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中国体改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特约研究员;北京奥尔多投资咨询中心理事。研究领域:行为和制度经济学、公司金融

最近阅读的三本有意思的书



希勒的《终结次贷危机》,这是希勒对次贷危机的一些看法的总结,在书中他回顾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历史,以及自己从行为金融学角度解读这些泡沫的体会,同时也给出了自己的拯救危机的政策建议。非常通俗。不过,如果要系统了解希勒的思想,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的人最好同时阅读其另外三本著作》《宏观市场》、《市场波动》以及《金融新秩序》。我对该书的读书体会已经受《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之约发表在书评版,接下来还会写相关的读书体会。

特维德的《逃不开的经济周期》,这本书系统回顾了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各种看法,并对这些看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最后还统一成一个比较严格的逻辑体系。这本书的资料的确比较翔实,对各种观点...

Read more

刺激消费,稳定消费,方能弱化危机



原文载于《上海证券报》2008117

  如果单纯的金融危机发生了,没有给实体经济产生实质性负面影响,那么这种危机总是短暂的、容易应对的,比如上世纪末的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的破灭就是如此。但是,如果金融危机通过一些方式传导到实体经济,甚至会动摇实体经济的根基,那么这就不是某种暂时性的危机了。如同一个人患上了感冒,如果是普通的感冒,医生会说,忍一忍,过一周也就自动好了。但如果是患上了病毒性感冒,通常医生得赶紧要求病人吃药,因为病毒性感冒会引发多种并发症,诸如肺炎之类的,如果仍旧采取无为而治,等并发症出现,那就难办了。

医生对付感冒的办法实际上就是经济学家看待危机的视角。对于经济学...

Read more

刺激消费其实很难



 原文刊于《上海证券报》20081121

 

大危机总是伴随着消费的急剧下降,这和老百姓手中可供消费的现金下降有关,也和老百姓对未来收入的悲观预期有关。依赖信用消费的人在面临信用紧缩、住房贬值、股票价格下跌导致的负面的财富效应等一系列事件时,会发现可供自己消费的资金越来越少,于是不得不勒紧裤腰带,过点紧日子。而即使是对那些一直排斥信用消费的节俭家庭来说,也会意识到大危机必然会导致经济衰退,就业困难,更别指望公司给自己涨工资和奖金了,能保住工作就不错了,哪怕是削减工资也能接受。由于对未来收入前景的悲观预期,这些家庭也不得不从现在开始更为节俭,以求节余更多资金来度过未...

Read more

支出竞争会带来投机性增长



    该文先后分两部分发表:

1、  地方官员缘何更青睐资本,《中国经营报》2008年11月3日

2、  要防止公共事业被挤出地方投资单,《中国经营报》2008年11月17日

如果单独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似乎总是令人震撼,持续的高增长堪称奇迹,尽管近期面临全球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窘境,但和其他经济体相比,即使经济增速下滑,仍然大多数经济学家仍然预计,未来两三年的增长率可以保持在7-8%,这还是相当可观的。不过,仅仅从这个增速上还是无法反映问题,正如笔者在前期的一系列文章中所指出的,如果考虑到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真实面貌,那么这种高增长的可持续...

Read more

逃不开的危机



逃不开的危机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12月08日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周业安

  《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美】特维德 著 中信出版社 2008年10月版
  10月29日,纽约,以“华尔街垮台”为主题的冰雕出现在曼哈顿 IC

  文/周业安

  对过去的经验总结能够让我们尽可能避免犯重复的错误,但无法让我们避免犯新的错误。这就是经济波动的根源,这也是我们无法逃避危机的根源。

  经济学家喜欢寻找经济现象背后的规律。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的繁荣和衰退似乎有规律地交替着,于是经济学家把这看似存在的规律命名为“经济周期”,意味着...

Read more

把投资者当作消费者一样来保护



  文章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1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以及部分经济体陆陆续续都发生过程度不等的金融危机,我们记忆犹新的如东亚金融危机;日本、俄罗斯和阿根廷等经济体的金融危机;以及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等,但除了日本的经济复苏进程比较缓慢外,其他这些危机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遏制。即便身处这些危机当中,也没有出现过全球性的恐慌。人们坦然自若的重要原因是在于,所有这些危机并没有伤害到全球的实际部门,当少数经济体的实际部门遭遇困境,其他的健康经济体或者充满活力的实际部门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伸出援助之手。人们并没有觉得应对危机是一件极其复杂而困难的事情,也因为如此,人...

Read more

用金融创新来化解风险


原文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2月1日读书版(38版) 

用金融创新来化解风险

——读希勒《金融新秩序》

 

各种金融产品的初衷都是为了用来防范或者分散风险的,只不过在金融市场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金融产品又被人们当作赌博的工具,进行投机。当然,即便没有金融产品,许多人还是会参与赌博,也会赌得倾家荡产。但是,有了金融产品以后,普通的赌博似乎被娱乐化了,比如拉斯维加斯,已经成为人们休闲的圣地。而金融市场反而取代了赌场,成为一个反面典型。股票被一些人妖魔化,似乎粘上股票,就意味着疯狂和贪婪。殊不知贪婪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之一,在没...

Read more

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



 文章载于《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1 

泡沫问题无疑是让经济学家非常困扰的一个难题,从17世纪初开始,各种不同形式的金融危机就开始侵扰着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按照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第四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年)在附录2中的统计,1618-1998年间大大小小的危机发生了38次,其中一些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生,一些在几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还有一些则出现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比如欧洲或者世界范围,其中20世纪50和60年代、70年代中期以及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共发生了3次世界性...

Read more

解决普通家庭的后顾之忧方能刺激内需



原文以题为“中国家庭喜欢储蓄之说毫无根据”发表在《上海证券报》2008年12月12日

 

说了很多美国家庭的消费问题,可以为未来中国家庭的消费模式提供一些经验教训。但就目前的中国家庭来说,倒是处于能够有效自我控制的阶段。都说中国人爱存钱,这其实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判断。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储蓄偏好,目前还没有有说服力的理论来支持。只不过从事后的高储蓄率上简单的猜测而已。不过高储蓄率仅仅是结果,并不能够完全代表偏好。这是因为导致高储蓄率的原因可能非常多,有些出于消费习惯,有些出于预防性动机,还有其他一些理由总是能够找到的。问题不在储蓄率的高和低,而在于中国的家庭是...

Read more

在经济增长中提升道德


 

 该文发表在《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2008.12.29 。是《经济增长的道德意义》的书评

在一个快速经济增长的经济体当中,几乎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财富积累以外的东西,如果注意到了,也是抱有敌意的眼神。的确如此,即使美国在上个世纪中后期步入一个令人振奋的持续繁荣期,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帕特南独具慧眼,发现美国的社会似乎在堕落。想想看,帕特南被许多人誉为几乎可以和伟大的罗尔斯媲美的当代政治哲学家,当然,事实上还不能称为伟大的帕特南,即便如此,他的声音也已经震撼了全球。社会资本一词,就是因为他而成为一个雅俗共赏的流行语。帕特南发现了一个什么足以称为经典的问题呢?实际...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