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投资者当作消费者一样来保护



  文章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1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球以及部分经济体陆陆续续都发生过程度不等的金融危机,我们记忆犹新的如东亚金融危机;日本、俄罗斯和阿根廷等经济体的金融危机;以及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等,但除了日本的经济复苏进程比较缓慢外,其他这些危机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遏制。即便身处这些危机当中,也没有出现过全球性的恐慌。人们坦然自若的重要原因是在于,所有这些危机并没有伤害到全球的实际部门,当少数经济体的实际部门遭遇困境,其他的健康经济体或者充满活力的实际部门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伸出援助之手。人们并没有觉得应对危机是一件极其复杂而困难的事情,也因为如此,人们并没有从这些危机中汲取足够的经验教训。

如果人们在这些危机之后多一点警惕,多一点变革,那么如今的全球性恐慌也许可以避免。然而世事难料,没有如果!时间给人们的最刻骨铭心的印象就是其不可逆性。时间已然流逝,变革的机会也随之消散,留给人们的只有后悔。身处这次大危机当中,许多人都会在反省、后悔,包括格林斯潘。当格老终于承认在任期间的政策失当时,一个偶像也就此垮塌。格老如此,何况普通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1929年美国大危机时期,同样的偶像级人物费雪教授。当然,格林斯潘要比费雪幸运得多。费雪因为自己对大危机趋势的错误判断,不仅千金散尽,而且还名声扫地。格老只是作为一个货币管理部门的神话,被本次大危机赶下神坛而已,对其个人的声誉和财富并没有太大影响。不过,两次大危机,两个偶像级人物,两种错误,都给众多的平民百姓带来了财富的损失。

两次危机的共同之处就是:偶像也是普通人!但偶像的一丁点错误可能给其他普通人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把责任推给偶像?似乎也不公道。费雪也好,格林斯潘也好,也在尽自己专业人士的本份,只不过社会经济现象太复杂,即使是这样最顶级的专业人士,也不免会出现某种错误判断或者疏忽。而对于那些没有受过、或者受到很少专业训练的普通老百姓而言,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犯错误就是家常便饭了。笔者在很多文章中都反复强调,无论在哪种制度下,危机都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如同一个人一辈子总会生点病一样。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要躲开危机几乎不可能,关键的问题不是躲避,而是如何在危机中更好的降低风险。很多人以为风险管理是专业机构的事情,个人或者家庭不存在风险管理的问题。这是大错特错了。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一个全社会都必须关注的事情,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必须要学会如何进行风险管理。这就和一个人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体质,增强自身的免疫力一样,只有自身的免疫力增强,才能具备应对未来可能的风险的能力。

这就道出了终结危机的关键所在。是采取凯恩斯他老人家的总需求管理政策?还是采取国有化政策?如果全社会的思维仅仅停顿于此,那么危机依旧,未来的危机依旧!我们还是没有抵御危机的能力,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如何才能真正终结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每个普通老百姓的免疫力!这正是罗伯特·希勒的最新力作《终结次贷危机》(中信出版社,2008年11月)所给出的全新警示!希勒在这部著作中,看似讨论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来龙去脉,以及泡沫的根源和治理办法,但其中的思想和政策建议实际上可以用于任何的金融危机防范。现代的房地产已经不仅仅是一栋房子那么简单,房地产本质上已经蜕变为一种金融产品,和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异。应对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实际上就是应对金融危机。

希勒在这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其实已经在其他著作中得到展示,只不过国人更多地关注他那本《非理性繁荣》,忽视了另外的著作而已。在中文译著中,除了现在已经提及的两本,还有另外三部著作,即《宏观市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金融新秩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和《市场波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其中《宏观市场》和《市场波动》两本书的内容有较多的技术语言,普通读者可能读起来有点吃力,但《金融新秩序》一书则是通过非技术语言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风险管理思想,而这些思想在《终结次贷危机》一书中再次以很通俗且很简炼的语言加以表述,相信读者能够很容易就顿悟他的思想精粹。由于金融危机的频发对社会风险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所以希勒的观点就显得尤为宝贵,关于《金融新秩序》一书我将在后文中呈现更为详细地体会。

就《终结次贷危机》一书来说,实际上包含了希勒教授的两部分思考内容,一部分是关于危机缘由的解读,这部分的技术表达在《市场波动》一书中有所体现,而其思想的通俗表达则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得到极其清晰且优美的展示,《终结次贷危机》一书只不过是把相关观点进一步运用到理解房地产泡沫的问题上而已;另一份则是关于风险管理的重新诠释,其技术表达在《宏观市场》一书中有所体现,而在《金融新秩序》一书中则得到全面且通俗易懂的讲述,《终结次贷危机》一书中的政策建议部分同样是这些思想在房地产市场泡沫防范上的运用。

不过这样来讨论一本书,似乎显得复杂化了。其实我在此处把国内已经出版的这几本希勒教授的著作联系起来,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阅读线索,使得读者能够更系统地理解希勒教授的思想。有必要这么做吗?我在这里给出很肯定的答案:非常有必要!阅读希勒著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自身对危机的免疫力的过程,或者说,如果每个普通老百姓愿意花一点时间了解一点希勒教授的思想,那么就有可能让自己在各种金融和经济危机中保全自身的财富。这么说来,希勒教授的书还能帮助自己管理自身的财富?我仍然给出很肯定的答案:的确如此!你哪怕是了解一点希勒教授的观点,也远胜过听那么多所谓专家在电视、报纸、网络以及讲座上的胡言乱语。只不过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希勒的观点,因为接受了他的观点,也就意味着自身需要承担某种责任,但放眼望去,更多的人更愿意让政府来承担责任,而自己到可以置身事外。如果一直如此,那么恐怕一辈子也改进不了自己对危机的免疫力。

人们为什么面对希勒的书是那么的五味杂陈?其实很简单,希勒作为行为经济学家和行为金融学家的杰出代表,正在用冰冷的手术刀,解剖着经济活动中人们所展示出来的弱点,而这些弱点恰恰是大多数人所不愿意承认、甚至都不愿意面对的。尽管在以前的文章中,笔者曾经谈过阅读《非理性繁荣》的体会,但在此处仍然需要强调,在行为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看来,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诱因就是参与金融市场的人具有贪婪和恐惧的双重特征。当次贷危机发生后,并且逐步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美国可能的经济危机,舆论总是把危机归咎于银行家的贪婪、政府对市场管制的松弛以及自由市场观念的幼稚,但这些舆论恰恰忽略了人性本身!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仅仅是银行家贪婪,普通投资者超级冷静,危机又怎么能够发生?很多受骗上当的事情发生后,舆论总是谴责骗子,很少舆论促使受骗者自我反省。问题在于,如果每个受害者都不相信这世上存在免费的午餐,又怎么能够上骗子的当?经济学所告诉人们的最基本的信条之一,就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当真的面对天上掉馅饼的事时,即使一些专业人士也不免信以为真!想想看,骗子的生存总是以受骗者的贪婪为前提的!

行为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强调,我们每个人(当然包括笔者在内)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幼稚的一面,做事情往往缺乏足够的深思熟虑,过于相信表面的言语和形式,过于依赖经验和直觉。当经济处于上升通道当中,获利的机会变得多了,获利变得容易了,结果幼稚的我们总是认为事情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并且信心满满,殊不知此时已经陷入过度自信的境地。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原来只有10%收益率的项目,被放大成30%、50%、甚至100%的收益率项目,舆论也好,自身的情绪也好,是那么多乐观,并且这种乐观情绪相互传染,进一步助长了过度自信的心理,结果就形成了遍地黄金的神话!看看去年A股市场上的投资者情绪吧,大多数投资者都深信,免费的午餐是存在的,只要有钱,再贵的股票都敢买,因为没有人相信,股票还会跌!这种想法的背后,其实就是没有人相信,自己还需要付出,才能挣钱!

很显然,当出现这样的心态和情绪,股市的泡沫必然会破灭。这种破灭是市场的一种自我调整。但问题在于,股市泡沫破灭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当股价持续下调时,原先过度自信的心态开始备受打击,并逐步转化为过度悲观的心态,这个时候看什么都是绿的。当这种过度悲观的心理开始在市场中传染,那么市场就出现了自我强化对下跌趋势,而股价的下跌和人们的悲观心理又是相互强化的。这样一来,熊市就出现了,并且这头熊不仅会挤出泡沫,同时也挤出了人们的自信心。而伴随着不断蔓延的过度悲观情绪,原先本就存在的各种负面消息被放大后传播,成为股价进一步下跌的理由。问题在于,如果股价仅仅下跌,也还问题不大。但负面消息的放大以及过度悲观情绪的传染会最终伤害到整个社会信任的基础,这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秩序的根基可能受到动摇!正是基于这个问题的考虑,所以希勒在《终结次贷危机》一书中极其坚定地说:救市是必须的!因为救市可以挽救社会信任和老百姓的信心!

很显然,按照经济学家现有的研究结果,社会信任和人们的信心也是生产力啊!如果这两样东西得到恢复,那么不仅社会秩序得到保护,经济也会随之复苏。问题在于,如果救市是必须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救市呢?本文一开始就指出,提高老百姓对危机的免疫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让普通投资者在参与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尽可能以专业知识来克制自身的贪婪和恐惧心理。现在问题来了,普通投资者没有学过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知识,怎么办?希勒教授在《终结次贷危机》一书中支了一个高招:让金融专业人士像律师那样为投资者服务,而这一点可以通过政府立法和相关政策制定来推动。也就是说,政府可以改变现在金融专业人士仅仅服务于大户的现状,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其为普通投资者服务,以此来提高普通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水平,从而增进其对危机的免疫力。同时,希勒教授还建议,应该像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安全保护制度那样,建立金融产品安全委员会,实现投资者导向的监管!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洞见的看法,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重视安全生产、消费品的消费安全以及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但就是忽略了金融产品的消费者——普通投资者——的安全和权益保障,如果监管制度不能够以此为核心重新设计,那么普通投资者应对危机的能力还是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