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经济危机的持续发酵,随着中国逐步进入中速增长阶段和转型发展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向何处去?改革向何处去?重新成为人们思考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新时期要探索出新的理论、新的改革、新的策略、新的制度、新的目标,而人本理论、人本改革、人本发展、人本市场经济、人本社会主义成为可选的选项。
1 改革呼唤新理论——“人本改革思想”
改革是需要理论指导的。在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改革中,曾有多种理论对改革实践发挥过重要影响作用,但有些思想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改革形势,改革呼唤新的理论。
如政治经济...
作者文章归档:李佐军
中国经济面临九大问题与挑战
随着持续三十多年高速增长阶段的结束,随着中国转型发展阶段的到来,中国经济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带来挑战
首先,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一个事实和趋势。2012年二季度GDP增速已降到了7.6%。这不是暂时现象,而是反映了一种趋势。
根据国研中心的研究,“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很可能下降到7-8%左右,到2020年前后中国经济总量可能接近美国,开始进入到“高收入国家”门槛。据国际经验,到这个阶段后,即2020-2030年期间,经济增速会进一步下降到5-6%左右。
到2030年中国有...
李佐军:洞观中国经济需要新思维(上)
主持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经济导刊》执行总编 朱敏
嘉 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李佐军
“我之所以研究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就是因为在去年春节聚会时,我的博士生李佐军说,他提出了一个‘不是经济过热,而是进入了重化工业的阶段’的观点。而我的观点是认为经济过热嘛,所以我就开始研究这个东西了。”
2005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接受媒体...
李佐军:洞观中国经济需要新思维(中)
朱敏:而且,像温州等小城市的房价已经接近北京了,作为白领,他干嘛不在北京买房子呀?也难怪。
李佐军:第三,产业升级也是供给的动力。现在消费结构已经升级了,意味着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低端产品已经没有市场了,产业结构自然也要跟着升级。再者,我们在全球分工中的角色也开始发生变化,越南、印度逐渐开始替代中国在部分低端产品市场的角色。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各种生产要素越来越昂贵,企业利润越来越微薄,只有将产业结构升级上去,才能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
李佐军:洞观中国经济需要新思维(下)
朱敏:回过头来,站在中长期的基础上,我们再看看短期,应该能看得更清楚。那么,在中长期的中国经济曲线里,2011年总体实质上处于U型曲线的下降通道,下半年则可能触及U型的底部阶段,之后会不会像日本当年泡沫破灭之后一蹶不振?
李佐军:我认为不会。原因是三大生产力还将继续释放,决定我们中长期经济是乐观的。
一是结构生产力还将大释放。也就是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结构变化释放的生产力,这也是中国增长高于别国的原因,因为西...
李佐军:“十二五”推进我国低碳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推进低碳发展既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推进低碳发展必须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协调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国内低碳发展与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关系,合理确定低碳发展的目标,找准与碳源相对应的减碳途径,处理好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的关系等。
一、正确理解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在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人类重视后,二氧化碳排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这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李佐军:“十二五”时期的三个关键词
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十二五”时期有三个关键词:
一是“转型”,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根本结构的一个转型,这是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就是改革开放,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第三次转型就是经济发展模式或者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转型。
二是“民富”或者“民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越来越富了,但老百姓的富裕程度跟国家...
李佐军:减排目标要给“十三五”留余地
中国能否如期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节能20%的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如何在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上布局谋篇?日前,记者就这些热点问题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
记者:“十二五”期间如何加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为我国提供更广阔的发展权?
李佐军:这个问题包含两个层面:加强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主要是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李佐军:有所为有所不为
自从“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大国企纷纷宣布进军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由此也引发了关于国企垄断新兴产业的担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就谈到,国企不仅已经在部分传统产业形成垄断,当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垄断迹象也已经十分明显,大型央企尤其凶猛。大型央企在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应该有边界,应该主要把资源投放在民营企业不愿干、干不好而国家战略上又需要的一些行业上。
记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李佐军:区域经济的秘诀在于特色
金融危机以来,区域经济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区域规划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涌现的同时,如何选择重点产业、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如何提高竞争力三大难题也摆在了他们面前。
众所周知,如今在区域内大兴劳动密集型和依赖出口的产业已经过时了。无论是新近规划的区域还是早已成型的区域,都不可能再重走老路。如何在区域内寻找“接班人”时刻困扰着各地方政府。
其实,这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