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区域经济的秘诀在于特色


    

    金融危机以来,区域经济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区域规划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在涌现的同时,如何选择重点产业、如何进行产业升级、如何提高竞争力三大难题也摆在了他们面前。

    众所周知,如今在区域内大兴劳动密集型和依赖出口的产业已经过时了。无论是新近规划的区域还是早已成型的区域,都不可能再重走老路。如何在区域内寻找“接班人”时刻困扰着各地方政府。

    其实,这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眼中并不难回答。因为,在这一场影响力广泛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下,虽然世界各国的产业都受到了重创,但也促进了新的技术的变革,一些新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已经“抬头”。“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新一代IT产业、绿色制造业、文化传媒产业、医疗保健业、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都是值得重点培育的产业。”8月29日,李佐军在2010中国产业发展学术交流会上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李佐军表示,很多人都认为农业是一个传统产业,并没有太大的投资价值。其实不然,现在新兴的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都是农业的一部分,投入回报率要比想象中高得多。从周末都有浩浩荡荡的人到北京郊区去搞采摘、烧烤就可见一斑。

    重点产业选好之后,就面临如何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问题。因为,区域的竞争力是每一个区域中最重要的目标,也是发展的关键。“竞争力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概念,要衡量一个地方的竞争力,有几十个指标,包括文化、制度、政策,各种资源、禀赋、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等。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文化制度层面和特色优势层面。”李佐军说。

    李佐军表示,在文化和制度层面,大的区域文化是短期内很难改变的,大的政策则是中央政府决定的,地方政府是很难入手。他们要做的是特色优势层面,即培育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特色优势产品,包括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

    “也不要忽视地方一些关键人物的作用。例如,好的领导班子,非常杰出、优秀的企业家。他们经常会对一个区域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李佐军说。

 

 

作者:王超 来源:国研网(原载于《中国产经新闻》2010年09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