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下游补偿,知易行难


    

    黄河源头地区的生态移民计划因为补偿机制和后续产业的缺失变得前景不明,中央加大资金投放,乃至采取中下游地区对口补偿,似乎成为填补上述不足的必然选择,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黄河上下游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不具可操作性,还是应该由中央政府统筹安排更具效率。

    记者:生态移民是很多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黄河源头地区作为“中华水塔”,它的生态移民是否具有特殊性?

    李佐军:对于地理偏远的地区来说,生态移民移到哪里去是难题,既不能离他们原来的生活地太远,也不能让他们生活无着,移民一定要得大于失,生活要有大的改观,否则就不足以让移民满意。

    只要有人的活动,不管是从事畜牧业还是农业,对自然环境都是有破坏力的,只是程度不一样。所以,要保护黄河源头,移民是一个根本性的出路。黄河源头地区的移民集中在县城,应该是适应了城市化的要求,尤其是民族地区,就近安排是合适的。这样既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教育、医疗服务水平也可以得到提升。

    但在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后续产业又成为移民后的大问题,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如果人口规模达不到,服务业的发展也会不足,靠城市化本身恐怕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确实是很重要的生态保护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就应该下决心拿出一部分钱来做好这件事情。

    记者:黄河源头地区不仅地域偏远、生态脆弱,而且自古从事农牧业,进行生态移民后,如果无法满足新的就业需求,这类地区只能一直靠外部输血吗?

    李佐军:靠工业致富在三江源地区肯定是不现实的,出路只能从农牧业和服务业里找,后者因为现实原因没有做大的空间,只剩下传统的农牧业,虽然可选择的产业很有限,但产业发展的模式是可以努力探索的。

    实施生态移民之后,可以进行生产方式的改造,采取提高产业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之类的方法,内蒙古搞过的养羊合作社模式也可以尝试,集中经营不仅可以提高产值,也能保护环境。同样是那些人、那些地,怎么发展更有成效,是当地政府应该认真考虑的。

    记者:我们了解到青海试图谋求建立三江源的生态补偿机制,关于下游对上游进行生态补偿的呼声也越来越多,你认为这种补偿机制是否具备可行性?

    李佐军:三江源的保护固然重要,但我个人认为,单独一个地方不太可能形成固定的机制,因为机制要有推广性,除非具有很强的特殊性。让下游对上游作出的贡献进行补偿,进行区域之间的转移支付,道理上是能讲通的,但实际操作难度大。首先要确定是哪些省份真正获益,获益有多大,这就很难说了,每个省看问题的角度不完全一样,怎么协调让大家都认可,难度不小。

    黄河在青海之外还有支流,上游地区的甘肃、宁夏、内蒙古本身也是西部省份,也为全国的生态做了贡献,让他们再拿出钱来补给青海,并不现实。经济相对发达的河南、山东虽然工农业受惠于黄河,但同时他们还有防洪、治黄的压力,也就是说黄河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好处,也带来了灾难,如大量的泥沙、“悬河”问题等等,所以说沿黄各省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很难形成一致共识。

    这方面中央政府可以出面协调,但要真正落到实处,我个人认为难度较大,要沿河各省区来谈判,则基本上没法谈。因此,在保护黄河源头生态问题上,最可行、最有效率的,还是中央政府从公共财政中直接拨款。实际上,在全国大生态保护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比如有的省份森林覆盖高,对全国的生态有好处,他们也可以提出说需要其他省份进行补偿。我相信未来这些事情都将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测算、补偿标准等也会陆续制定出来,但基础工作很庞大,需要时间,短期内恐怕还难以实现。

 

 

作者:方辉 来源:国研网(原载于《中国经营报》2010年0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