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董淑志

董淑志,现任金石期货总经理助理、研究所所长。网名:期货威龙,2009年上海证券报首届中国期货市场最佳农产品分析师,2008年证券时报首届最佳农产品分析师,2006年中期协股指期货培训师高级研修班(北京)首批学员,国内知名、资深棉花分析师。
  2003年进入期货行业,从经纪人做起,曾任格林期货分析师、高级分析师、郑州研发中心研发总监,海通期货高级分析师、钢材期货研究小组负责人。 曾为国内数十家中小型券商数千人提供股指期货培训。
  研究领域主要为大宗商品现货及其期货,其中在棉花产业链研究上最为深入,在钢材、黄金、锌、白糖也有过研究。坚持以数据分析和原创为基础、紧密联系产业链的研究策略,并在业内首次系统性提出了“现转期”理论及其运作策略,为企业参与提供新的理论根据。
  CCTV证券资讯频道、中国棉花网特约评论员和专栏撰稿人。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国际金融报、证券时报、期货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百余篇。
    2002年开博,历经天涯论坛、博客中国(博客网)、价值中国网、和讯网等网站,因坚持原创、专业、深度原则,多数被评为优秀博客。其中“期货威龙俱乐部”(http://onefutures.blog.hexun.com/ )是和讯网期货频道优秀博客,并荣获得2008年和讯网期货圈优秀原创博客;“期货威龙工作室”(http://futuresky.bokee.com)曾获得博客网“博客之星”称号;价值中国网专家专栏(http://dongshuzhi.chinavalue.net/)已进入首届价值中国专家评选1000强。另外,还有“期货网站大全&期货威龙”(http://onefutures.bokee.com)等。

中国PTA产业发展之“怪”现状


   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培育,郑商所PTA期货已经具有很强的全球定价能力,其上市至今,与内盘价相关性高达90%以上,发现价格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中国PTA产业与棉花相似,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以及进口国,产业下游大部分都延伸到低迷的纺织行业。而生产加工却与白糖类似,主要集中在少数大的生产厂商。但在与这些现货商交流的时候,却发现了PTA产业发展特有的业内人士见怪不怪的一些怪现象。

内外价差大,进口量却不小 

近年来,外盘价始终高于内盘价,并且进口量还比较大。近两年PTA进口量保持在700万吨左右。近日,国内PTA合同结算价格为8350/吨,现...

Read more

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的三大困境3:产业数据误差大


中国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是多少,消费量是多少,消费缺口有多大?每每提起这样的问题,所谓的棉花业内人士总是无比迷惑和头疼,更让政府决策部门无所适从。

199991日新的棉花年度开始,中国棉花购销价格由市场形成,国家主要利用棉花储备和进出口等经济手段调控棉花市场。在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的棉花生产、消费和流通市场时,中国棉花市场遭遇到了各种问题。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总结经验和吸收教训的基础上,国家有关部门逐渐建立了全方位调控体系和协作机制。这个体系运作的基础主要来自于对市场和供求的判断,而且供需数据的准确性对国家政策有着很大影响。由于政府各个部门和民间协会棉花产销数据统计方式方法不同,进而造...

Read more

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的三大困境2:贸易效率水平低


棉花贸易效率水平较低,“贱卖贵买”成现实
中国棉花需求不断扩大支撑了全球棉花价格,在中国每次大规模进口棉花时,都会出现高价棉的现象。在熟悉和融入国际市场的规则中,中国涉棉企业交足了学费。中国棉花净出口量与国际棉价数据有一种反向波动的联系:在国际棉价较低时中国较多处于净出口国地位和出口较多,在棉价较高时较多处于净进口地位和进口较多,也就是说,我国棉花进出口与价格变化表现出一种“贱卖贵买”的反常形态。

       2000年,卢锋教授在《我国棉花对外贸易为何“贱卖...

Read more

我国棉花产业面临的三大困境1:棉花进口依存高


   自从2002年中国加入了WTO后,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国际贸易形势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中国纺织服装业蓬勃发展,产能快速扩张,这导致了国内棉花供需再次严重失衡,并且消费缺口不断扩大。在一串串光环的背后总是掩盖着某些难以挥去的忧虑和难以去除的症结,尽管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但全球棉花定价权却并不在中国。随着中国棉花消费的进口依赖性大幅提高,作为纺织原料的棉花采购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人,同时,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际棉商的深入以及进口棉大幅增加,这些都对中国国内棉花生产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
为了能够摆脱这种困境,棉花期货获批,并...

Read more

豆油领跌农产品期货冰火两重天


 常在河边走,岂能不湿鞋?演绎了“全线涨停”的农产品期货,3月4日再也没有集体奋发的动力,而是“桥归桥、路归路”,按照自己本来的行情发展。其中,棉花在强势震荡后再封涨停,主力0807合约收于16420元/吨,上涨540元;豆油也大幅波动,主力合约0805从早盘的涨停价最低探至跌停价,最终收于14320元/吨,下跌4元。

  近一个多月来,豆油期货一直扮演着豆系乃至整个农产品期货龙头的角色。以主力0805合约为例,该合约1月2日收盘价为10488元,目前已达14320元,上涨了近37%。2月29日,豆油再度发力,连续两个交易日封于涨停板。...

Read more

美棉带动郑棉两度涨停 多头攻势意犹未尽


在美元持续贬值、原油价格屡创新高的大环境下,美棉期货价格持续大幅飙升,国际棉花现货价格报价水涨船高。由于国内外价差急剧扩大,郑棉期货的价值凸现,在投机资金拉升下,连续两天涨停。除了美国棉花种植面积预期将减少、中国棉花消费季节性回暖外,基本面似乎并没有什么利好消息。这样的火爆行情让业界人士大跌眼镜,而且十分迷惑。

  近日美棉持续飙升,近月合约创下88.68美分/磅历史新高,之前的高点是2003年10月底创下的84.8美分/磅;三周内累计涨幅达到30%,主力5月合约涨幅也达到了24%。

  投机基金是这波行情的始作俑者,他们不断大量增持纽约期棉的多单,导致了棉花价格的狂涨。投机基金之所...

Read more

郑棉连续涨停创新高 与美棉共陷疯狂


 

由于获得了郑棉涨停的辉映,33日美棉期价开盘即涨停,创历史创新高仅一步之遥。其中主力合约5300点涨停,即84.86美分/磅。截至当日,累计未平仓为301645,增仓4792手,创下历史新高。郑棉连续两天涨停,两天累计涨幅达7.5%,创下历史新高。其中主力合约75000手买单封停于16420/吨。

2003年底那一波凌厉的涨势再现,但是与2003年棉花由于连绵阴雨导致大幅减产有基本面支撑不同,此时国内外期货市场价格完全是资金拉动。

纽棉前两周16%的涨幅导致了国际棉花现货报疯狂上调,而国内棉花现货价格还没有完全启动,国内外棉花价差扩大了2000/吨以上,...

Read more

中国棉花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四)


2、扩宽棉花收购贷款的渠道,丰富棉花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棉花收购资金一直是中国棉企的软肋。仅靠农发行的棉花贷款,企业的经营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每年6月前后农发行催还贷款将迫使棉花企业抛售库存来归还农发行的棉花贷款,而且极有可能在年度比较低的价格出售,棉花企业经营的风险就会扩大。所以要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棉花贷款,也替代了部分农发行的贷款,丰富棉花收购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3、加大对优秀的国际化棉花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棉花经营人才是市场竞争核心问题。没有优秀的棉花经营人才,棉花企业就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由于国际棉商的高薪挖角,中国棉花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经营人...

Read more

中国棉花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三)


1、构建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运作模式。

  国际棉商很注重利用棉花期货市场这个风险规避的工具,也为他们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保障,并形成了严格近乎呆板但行之有效的现货结合期货的运作模式。中国棉花企业也必须要构建这样的规避风险的运作模式,扩大企业的棉花经营规模。

  期货市场具有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的功能。在上百年的国际棉花期货和现货市场中,国际棉商利用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和期现结合经营策略将企业做大做强都是成功的案例。2004年中国棉花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标志着棉花市场体系走向完善和成熟,构建了现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桥梁,通过期现结合和保值避险,为中国涉棉企业规模化运营提供了平台...

Read more

中国棉花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二)


中国棉商的3个特点:

  1、市场杂乱,竞争无序,产能过剩。有关数据显示,尽管中国拥有资质的加工收购企业不到9000家,但据称各地没有资质的棉花流通企业远远高于这一数字,估计在18000家以上,加工能力已达3000万吨。而近几年,中国棉花产量不过为600-700万吨,世界棉花产量也仅为2600万吨左右。

  2、资金匮乏,规模偏小,风险抵抗力差。目前,中国棉花企业采购资金的60%以上是由农发行提供棉花购销贷款。中国棉花企业规模普遍不大,风险抵抗能力极差。

  3、在避险工具运用上显然不足。绝大部分涉棉企业还没有使用期货市场为现货经营进行风险规避,也是企业做不大的重要原因。

  下...

Read more